新媒体环境中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
2015-02-28周宁,张妍洁
作者简介:周宁,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张妍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研究生。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而对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人们的关注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因其突发性和重要性等特点,会造成受众的信息饥渴,激发受众的信息需求。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内容的丰富性都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使传统电视媒体面临被受众边缘化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选取适当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增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性,重新赢得受众的关注,一直是传统电视媒体颇为关注的话题。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59-01
一、传统电视媒体在“被边缘化”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平台。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位2.49亿。微博已经成为个人、机构以及其他媒体的新闻发布平台和交流中心,有着传统电视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也逐步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风险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概念,还是一种正在出现的秩序和公共空间,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因而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也更为关注。 [1]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的突发性和灾难性,受众的心理受到冲击,激发受众的风险意识,使受众产生强烈的信息饥渴。新媒体自由开放的平台给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海量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作用,及时交流信息和评论,受众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新闻的传播者,成为突发灾难事件动态发展的参与者。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这一系列优势为它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得到高度关注。
例如,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发生的天津塘沽爆炸,第一条关于爆炸的微博是23时26分由@小宝最爱雯雯发布的现场爆炸视频,该条微博一发布便引起巨大的反响,短短一个小时转发量就上万,天津日报微博客户端于8月13日零点九分发布了第一条关于爆炸的权威微博,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在8月13日零点43分发布了第一条微博。短短的时间,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和热门微博都是关于天津塘沽爆炸的消息,截至8月19日17时14分,微博话题#天津塘沽大爆炸#阅读量达到31.1亿,讨论量353.1万,头条新闻客户端关于天津塘沽爆炸的微博转发量达到30万,山东卫视张晓磊的个人微博发布的爆炸事故视频转发量达到8万。然而,在微博关于天津爆炸的新闻已经呈爆炸式传播时,电视新闻却只有央视在12日深夜和13日的早间新闻直播间有过简短播报,天津卫视更是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后才开始报道,电视新闻的栏目由于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受众时效性的追求,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受众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质疑,致使传统电视媒体逐步地被边缘化。
二、我国现有电视新闻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弊端凸显
过去,电视媒体作为突发事件最直观的报道平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报道模式。但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使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慢慢丧失,弊端逐步显现。
(一)“煽情化”模式的审美疲劳
煽情化的报道模式在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曾经占领过阵地。这一模式较多地以“数字化的灾情+领导指令、关怀+灾区决心、行为”的方式呈现,展示救灾的成就和人与灾难斗争的故事。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电视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不眠不休的坚守岗位”、“不救家人先救群众”等充满英雄赞歌式的煽情故事。当年,这种报道是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接受的,也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不免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抵触。信息时代,受众最渴望获取的是第一手的信息。例如,伤亡人数、灾情详细情况、灾害背后情况的挖掘不能第一时间、准确、客观地传递给受众,那么受众自然就会选择更快、更新、更有冲击力的其他获取信息的途径,哪怕这种渠道的公信力和准确性不如传统电视媒体。而当这种选择成为习惯,煽情故事式的报道就会失去市场,电视媒体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被边缘化。
(二)“无尾化”模式的责任缺失
非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往往很复杂,事件背后涉及很多社会问题,但是电视新闻的突发事件报道大多只在事件最热之时就事论事,做单一报道,缺乏延伸性,没有或是由于受电视录制的特点所限无法针对事件展开深入调查,做详细完整的报道。而这恰好是新媒体诸如“澎湃新闻”在深度挖掘方面最能体现优势的地方。例如,此次的天津塘沽爆炸,电视新闻关注点都聚焦于事故本身的报道,而对事故背后涉及的监管不严等社会问题则缺少深入挖掘和探讨。
此外,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常虎头蛇尾,热闹开场,冷淡收尾。突发事件从发生开始后的几天到十几天,会成为电视新闻的报道热点,但是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后续的调查则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成本,在最初的爆炸式报道后,后续报道就会渐渐淡出视线,其背后的新闻也逐渐被遗忘。例如,马航事件,在最初的全天新闻滚动播报后,事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过去一年后依然没有关于真相和后续问题的报道。这些做法也许符合收视率或者媒体成本控制的需要,但却无法体现社会守望者的媒体担当,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媒体地位下降。
(三)“选题自我限制”模式使受众流失
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事件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往往会形成一个信息集散地,形成类似于电视新闻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组合式报道效应,但信息量却比电视新闻大若干倍。新媒体的选题开放,其互动性让它具有不断挖掘信息的功能,最初一条简单的突发事件信息在微博上很快就能搜索出无数条相关的信息,并持续跟踪事情进展。然而电视媒体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它在新闻的选题上受限,很多在新媒体上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