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类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

2015-02-28苏梦奇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大众文化

作者简介:苏梦奇,女,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摘 要: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后,中国进入“版权引进”之年,虽然引进类节目众多,但不少只是昙花一现,只有通过本土化改造,适应中国电视土壤,才能实现节目续航,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大获成功,成为本土化改造的成功典范。引进类节目本土化改造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土节目的自主创新,“引进来”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才是最终目的。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41-02

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引进海外版权”一直是目前地方卫视研发电视节目的主要方式。近几年受观众喜爱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达人秀》及《蒙面歌手》等节目,都是从引进国外版权后进行本土化改造而大获成功。但并不是所有“外来和尚”都“好念经”,如《老公看你的》《完美暗恋》及《明天就出发》等节目,都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而销声匿迹。中国电视节目如何在同质化节目愈演愈烈的今天脱颖而出,成为关键所在。

2013年湖南卫视制作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将引进类节目潮流推至顶峰。该节目版权购买自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湖南卫视在引进的前提下,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从而使收视率的暴增。根据央视索福瑞监测数据显示,节目首播当日,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位居第一。节目一夜大热,湖南卫视甚至将节目在一星期内重播八次,创下了湖南卫视非戏剧类节目重播次数之最。《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互动类节目,兼顾“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在给受众带来愉悦的同时,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凸显了亲情的温馨和家庭的重要。

一、共享亚洲价值观,固本土化之本

从湖南卫视引进韩国节目《我是歌手》、四川卫视引进韩国节目《两天一夜》,到浙江卫视引进韩国节目《Running Man》,各地方卫视更青睐于韩国真人秀节目。得益于共处于东亚文化圈中,纵观历史背景及文化传承,两者在核心价值和文化理念方面极为相似,节目引进中文化更具同一性,节目本土化也更容易实现。

在东亚研究中有一个学术名词称为“亚洲价值观”, ①即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人)在发展现代化经济时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它既继承了亚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取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经过整合而形成,其核心就在于社会整体主义。 [1]整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和价值,具体包括热爱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和讲求诚信等内容,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悖。它的核心内容来源于儒家思想,在这种层面下,中国和韩国虽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价值观,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两国存在相对一致的价值尺度。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核心在于对父子关系的重视,体现出父子相处之道,更富于教育意义。节目看似父亲与孩子三天两夜的游玩旅行,实际上是对亲子间相处教导方式的深入展现。平均年龄5岁的孩子思想还未定型,在可以熏陶之时,父亲通过与孩子的接触,把价值观念灌输给孩子,使得这些处世待人的态度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根深蒂固。

二、关注社会热点,接本土化之气

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的传播, [2]利用电视媒介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电视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电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肩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电视节目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揭示及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展示,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民族精神,接受熏陶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

得益于祖国地理环境的丰富多彩,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选择众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挑战较为艰难。对于事业有成、没有茶米油盐酱醋茶体会的明星爸爸们来说,在面对未知挑战的同时,还需肩负起照顾孩子的任务,使得节目录制更具挑战性。爸爸们面对任何困难不言退缩、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作为升级版“变形记”,爸爸们所遇到的这些困难都是原版节目中所未曾涉及的,节目将父亲直面困难的形象刻画得更为淋漓尽致,传递社会“正能量”。

电视媒介涵盖范围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对爸爸们真实生活的记录,更贴近日常受众的生活,感召力与积极向导作用更为强烈,能够更直观地对受众起到教育作用,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实现文化认同,立本土化之根

电视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其传播活动类似于符号的活动,通过借助各种符号传递的意义来进行沟通,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改造中,节目以民族风情和民族传统内容为载体,在宣传民族特色的同时,更有利于构建受众的文化认同,受众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对节目的认同感更高。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在短短20秒的宣传片中,无法将所有的内容都涵括,只有特色化的内容才能较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在山东鸡鸣岛的宣传片中,镜头没有放置在小岛的人文景观中,而是突出了一点“海”,一望无际的大海、展翅翱翔的海鸥和高耸孤立的海塔,短短三个场景的远近特镜头,完成了对鸡鸣岛形象的构建;在牡丹江海林雪乡的宣传片中,镜头突出了最直观的特色“雪”,风力作用下的漫天飞雪千姿百态,冬雪漫林间,被雪山簇拥着的小小雪乡更显得静谧洁白。简洁大气的宣传内容,明确突出的形象主题,能使观众更为迅速地捕捉到重点,在感受城市魅力的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

《爸爸去哪儿》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融入节目中,它通过艺术性方式所传达和刻画的形象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给观众以很好的审美体验,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贴合受众观感,赢本土化之彩

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为娱乐性和消费性。当前商品经济语境下的“大众”不同于传统具有强烈的政治内涵,而是指代特定的消费群体,其核心在于消费性。从“大众文化”本质上来看,它的直接目的和最终诉求都为商业利润。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个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曾持批判性态度将“大众文化”替代为“文化工业”,他们认为当前大众文化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而不是传统大众文化“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作为满足大众感官刺激和提供休闲娱乐工具的特性,决定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及传播的目的是迎合大众需求,实现商业利润。

为了更好地把握中老年及儿童受众,使节目更加通俗易懂,湖南卫视剪辑清晰流畅,叙事紧凑,符合中国电视受众的喜好。例如,从开场出发至选房环节,韩国版需要15分钟才能完成的叙事,湖南卫视5分钟全涵括。具体来看,为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叙事更为清晰,湖南卫视做出许多新尝试。

在角色设置上,韩国版在任务介绍等环节中,直接由镜头后的PD传递任务,湖南卫视版加设“代理村长”李锐这一角色,帮助嘉宾和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在故事切割上,韩国版故事穿插讲述,小孩寻找食材、爸爸出发任务,小孩随性玩耍、爸爸晚饭制作等,故事情节交叉,节目节奏跳跃性强,剪辑逻辑性较弱,容易给观众造成误解,难以跟上节目进程。湖南卫视版在任务的切换过程中,直接插入3秒静帧,便于观众理解任务内容的转换,如选房、做饭、钓鱼等任务时,大大的字幕占据屏幕。同时,为了照顾青少年受众,湖南卫视贴心地加入拼音标注。这种简洁清晰的方式,虽然从美感角度看略逊一筹,但使得节目流程更加顺畅,更贴合于目标受众。

五、结语

虽然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改造之路可圈可点,但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例如,湖南卫视版作为季播节目仅制作12期,韩国版作为周播节目制作长达57期,湖南卫视试图将韩国版的精华内容尽有囊括,这种冒进之心反降低了节目效果。引进类节目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虽然原版的创意好玩又好看,但应当考虑在移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确保节目效果的实现。

目前,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产业发展仍以海外引进为主,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得中国娱乐节目业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势;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本国节目自主创新的一种压榨。中国电视产业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不能依赖于对外来节目的引进再利用。海外节目的引进借鉴只是一段学习的过程,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本国节目的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将海外成功模式的可取之处与中国本土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亦步亦趋的模仿中,渐渐形成自身特色,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关键。不论是照搬、借鉴或是引进改造,节目终究是他人眼中的“山寨品”,潮流过后,只有自身原创的风格才能得到永存。

注释:①“亚洲价值观”:1992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创造21世纪论坛”(东京)讲话中首次提出。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从湖南卫视的成功看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湖南卫视原创真人秀的特色——以《一年级》和《奇妙的朋友》为例
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应对——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重新启动为例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效果研究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