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的个性化生存之道
2015-02-28孙琛
作者简介:孙琛,东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摘 要:谈话类节目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广播节目类型,随着目前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日益盛行,如何将谈话类节目推陈出新成为业界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节目选题、主持人、嘉宾及听众四个方面分析了谈话类节目应注意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40-01
广播谈话类节目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其信息量大、形式轻松自然,主持人和嘉宾妙语连珠的语言魅力,一经问世就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伴随着我国媒体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类节目在我国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的广播谈话节目虽然借鉴了各国的历史文化,受到他国类似节目的影响,但是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和广播传统决定了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谈话的内容多是即兴的,节目也常常带有“秀”的成分,但也许因为“谈话”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严肃色彩,谈话节目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认真严肃的文化本土化过程。
按节目功能来分,广播谈话类节目可分为四大类型:一类是采访型,节目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由主持人提问,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做出专业的阐述,如《行风政风热线》等许多热线服务类节目。一类是访谈型,一般围绕一个特定人物、事件或现象,要求主持人就此和相关专家或当事人进行交流,使受众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得到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一类是讨论型,这种谈话节目一般会集合多方观点进行博弈,要求最后能够判定是非,得出一个结论。还有一类是Talk Show,又译为“脱口秀”,这是一种单人语言类节目,突出表现主持人语言魅力,对主持人的语言功底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广播谈话节目整体上来说还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在我国各级各类广播媒体中占有重要比例,并与新闻、音乐等多种类型的节目逐鹿市场,竞争力不容小觑。由于竞争激烈,谈话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不断尝试着革新,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就是各台谈话节目彼此间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形式与内容重复,缺乏个性,很多时候给听众的感觉是节目很多,但内容却无差别,很难吸引人。因此,谈话类节目必将以个性化成就其发展空间。
第一,节目选题的本土化。我国有几千家广播电台,分别覆盖着不同地域的受众,而不同地域的受众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发挥区域优势,通过本土化运作进行本土化服务是凸显节目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在清晰定位节目风格的基础上,谈话节目应尽量寻求选题的本地化。具有贴近性的选题能使受众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吸引。例如,新闻谈话节目讨论的主题应该选择与当地社会热点相关,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关,突出反映大众在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困惑,在人群中观点分歧较大的话题来探讨,把眼光瞄向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发掘话题背后隐藏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后续话题讨论。
而对于更为轻松幽默的生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话题设置上也应该注意结合地域背景来设置话题。例如,6月7、8日,正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如果此时节目推出《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高考》这一主题,势必会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参与的热情,而如果能加入本地乡土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等相关要素,节目的可听性将大为提高。“本土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节目内容的本土化,还在于以本土化视角审视和表现非本土化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听众对历史、地理有关的身边事物了解和关注的愿望。” [1]因为对待同样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不同地域的受众的关注程度、关注角度也会有所差异,把握好这种差异性,才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第二,主持人的品牌化。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会成为节目的核心代表,而且也容易在受众中拥有比其他类型的主持人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的影响力。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越突出的主持人,风格越能赋予节目鲜明的个性。因此,要想使谈话节目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抓住一批基本的热心听众,就要善于在节目中挖掘主持人的优势潜质,积极在谈话中展示出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和个人魅力,并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首先,谈话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做到“诚”。这种“诚”,就是他的人文关怀。虽然主持人的风格多种多样,但为听众负责、心怀善意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主持人偏离这一尺度,把谈话变成自己的“秀”,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人际交流。良好的谈话氛围是,还原谈话者之间的客厅氛围,各方畅所欲言。而为了创设这一氛围。谈话节目主持人自身就应处在一个真诚、积极、自然的状态,从而感染其他谈话参与者,这样才能得到真诚的回应。
其次,广播谈话主持人个性化一定要与其声音特质和表达习惯密切结合,每个人的声音和表达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听众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声音和表达来塑造主持人形象,声音特质和一个人的形象一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持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来为自己寻求恰当的节目风格定位。并在塑造节目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音质和表达习惯进行更进一步的修饰和加工,使两者更为相得益彰。
谈话类节目中,语言是节目的形式,也是节目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主持人语言表达具有无限宽广的空间。有的主持人的主持令人回味悠长,发人深思;有的主持人令人捧腹大笑,心情爽朗;而也有些主持人词不达意,格调低俗。究其原因,与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主持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学习,才能在节目中出口成章并提升节目品位。
第三,嘉宾设置的角色化。许多谈话类节目会请来嘉宾和主持人共同推进节目进程,还有些节目设置较为固定的嘉宾主持人来丰富节目的听觉感受。好的嘉宾往往能使节目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在主持人引导下,嘉宾娓娓道来的故事、经历和心得,往往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谈话嘉宾是否健谈,影响着谈话节目的丰富性和饱满性;谈话嘉宾本身的专业性、话题性和影响力同样也会影(下转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