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导控探讨
2015-02-28◎刘璐
◎刘 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导控探讨
◎刘璐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运用这一工具,不仅使学生增知博识、启智益思,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想交流与社会交际能力。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十二年的学习,还无法很好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际,即使考上大学的学生也还要补修《大学语文》。因此,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控。
一、明确的目标与生动的导语
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要明确,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即要求教师对这堂课有明确的要求,重点难点突出,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路到位,不能是“叫花子走夜路,走到哪里是哪里”。目标即“的”,有了“的”,教师的导、学生的学,这支“矢”才有方向可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但无论如何确定,教师都要以简明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这是其一。其二,要让学生明确“怎样学”。教读课是传授学法的示范,是学生自读的“例题”,是具体传“法”的过程,故明确的目标既要“定向”,又要“定法”,使学生既明“目”,又要明“路”。
导语即诱发动机的用语,像唱戏的“开场锣鼓”。导语要生动有趣、言简意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为打通思维的通路而作准备。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使学生由“指导学习”过渡到“自能学习”,老师的导语导控尤为重要。优化课堂结构,说到底,就是如何使教学一步步展开,有机地分解或组合45分钟,要使课堂上环节紧凑、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生动的导语是关键的第一环。
二、精当的讲解与严谨的小结
“精讲”不同于“少讲”,那种一堂课要教师讲不超过25分钟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有时25分钟太多,有时则太少,不可泛泛以25分钟去衡量。这里面有个“精当”的问题,只要讲到“点子”上就行。况且讲和练是有机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讲时要抓住精髓,理出规律。教好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了解我国几千年文化,不能只重视考试内容,造成知识缺陷;二是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一定要做到“精当的讲解”。
小结既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也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让学生有“课已尽,意未尽,悟出文理”的感觉,这一环节可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不能只教那些应考的内容,要与思维、思想、知识、文化、道德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因此,教师的课堂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适当的作业与典型的训练
适当的作业能提高学生能力,同时又具有反馈作用。作业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学生认识了知识结构的序列性、条理性和综合性就容易识记了。作业并非越多越好,要适当,要有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桃子。作业重、考试多,势必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误入应试教育歧途。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做到课上课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些作业可通过课外活动方式完成。
课堂上的训练必须周密、慎重。占时不要太多,又不能太少,讲过场。训练题要典型、精当、有代表性,它既是对本堂课目标的巩固,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训练的模式可采用“渗入式”,即“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典型的训练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只应付考试,纯概念化灌输,要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应付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记“是什么”,不求“为什么”,这种做法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在训练中要深化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四种能力的核心。读懂意思要思维,立意选材要思维,听话听“音”要思维,说话有“声”要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训练。要使训练深化,使他们眼、脑、手、口、耳五官并用,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摸、爬、滚、打”,拓宽思维,培养能力。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巧妙的板书设计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更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因而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教法,如诗歌可从赏析角度分析入手,打破常规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句子分析、中心思想归纳等划一模式。
板书体现课堂的内容与思路,同时能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科学、精巧的板书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设计板书时,须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简洁清晰,一目了然;书写规范,美观性强。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一定要有导控课堂的能力,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导控是一门学问,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笔者的探索是初步、肤浅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刘璐 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