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画面语言也能“舌灿莲花”——浅析《长庆新闻联播》中电视画面的常见问题
2015-02-28赵瑛
摘 要:电视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门追求声画合一的艺术,是以画面语言来再现新闻主题和表达记者思维的,具有形象的直观生动性,这是电视新闻的本体所在。因此,如何让新闻中的画面语言与文稿相得益彰,表现更加生动、饱满、富有感染力,成为让电视新闻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37-01
《长庆新闻联播》作为长庆电视台的一档常规和品牌栏目,主要以电视新闻消息的集纳为主。自节目创办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和通讯员的喜爱,是油田各单位电视通讯员的阵地和家园。然而在画面语言的应用和把握上,有些新闻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错误及不符合电视新闻规律的现象,现梳理一二,与广大电视通讯员朋友们共同探讨提高。
一、画面与文稿不符
电视是一门视听合一的艺术,讲究画面与文稿的协调统一,在审看新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画面与文稿严重脱节、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现象。例如,在生产启动阶段,有个厂的电视新闻,文稿中主要讲述的是“产建项目人员正按计划组织开展井场站址踏勘、管线路由测量、初设图纸审核、材料上报、起草合同等各项前期工作”,可是提供的画面却已经是钻井下钻正在施工的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显然是不符合新闻规律,不仅与文稿实际不符,也存在画面造假的现象,起不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二、画面穿帮
电视新闻其本身也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无论其表现手法如何多样,但都不能脱离其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的原则。但在拍摄制作电视新闻的时候,我们却经常会看到一些电视新闻有意或者无意中触碰到这一底线,出现画面造假、穿帮的现象,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比如在秋冬季的生产类新闻报道中,有时会突然出现穿着夏季工衣的员工,以及周围郁郁葱葱的绿色类似这样反季节穿帮画面。这类画面的出现显然是拿过去的画面来拼凑的新闻,不但显得与报道内容有冲突,也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电视新闻画面中时有发生,希望广大电视通讯员在拍摄、制作新闻时能够细心一些,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画面逻辑不清,没有层次感
在描述电视作品特性时,人们经常说相比于报纸、书籍,电视是无文化门槛的艺术,要求低。但事实上,这只是说电视因其画面的直观性,看到即为所指,不需要太高的文化造诣。但看到“即为所指”绝不等于看到“即为所感”。
事实上,我们的电视画面语言要想起到这样的作用,是需要我们的电视从业人员有一点艺术情怀、逻辑严谨、内心丰富的基本素养的。在开始拍摄一条电视新闻前就需要在脑中构思画面、在心中不停拷问验证。拿《长庆新闻联播》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会议报道来说,一般来说这类新闻,只需要画面取准取全、景别多样,推拉摇移稳准匀平即可,但也经常会遇到会场画面出现在会议代表时一会儿是第一排画面,一下子又跳到最后一排的画面排列,这样来回穿梭的感觉,让人感觉整个会场秩序混乱,显得不够严肃整齐。
再比如在人物报道中,文稿中明明讲的是这个人技术过硬,管理出色,很会带队伍,要树立的分明是一个管理型干部的形象,但到了画面中,却往往只看到这个典型人物一个人在现场一会儿看看设备、一会儿转转阀门的镜头。这样的画面不说老套死板,至少是不符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我们的新闻中经常会遇到,其实只要我们在开始拍摄前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谋篇、布局,就能有效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四、电视画面缺乏感染力
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通讯员都知道,电视语言分为画面语言、同期声和解说词。在这三种电视语言当中,画面语言是最能代表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方式。这是因为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真实的再现新闻的原始风貌,比文字更加具有可信度。画面语言是从新闻的原始素材中提取的,相比文字而言,没有经过精心的处理,也没有经过修饰和润笔,完全是实实在在现场拍摄而来的素材。因此,相对于失去了文字的华美之外,显现出的是最初的新闻的质朴的一面。其次,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比文字语言来得更加直观性。画面语言给观众的最直接印象,是画面,而不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是一种直观式进入大脑的方式,通常画面留下的印象远大于文字给人留下的印象。因此,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当中的应用,完全可以将电视新闻映入人心。再次,画面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完全大于同等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画面语言中,可以包括众多信息。例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而这一系列的元素,需要文字的具体表达,至少需要一段文字才能表达清楚,而画面语言只需要一个最基础的镜头就可以完成。最后,画面语言的受众领域大于文字语言。文字语言的阅读和理解,必须建立在文字认识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有最基本理解能力,但是画面语言不需要,画面语言只需要观众有眼睛,就可以享受到电视新闻。所以,画面语言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质量。
但反观我们大多数的电视新闻,却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就是电视文稿写的天花乱坠,但是画面却干瘪无味,完全凸显不了新闻主题。例如,在一期新闻中有一个厂的电视新闻,文稿中讲的是“这个厂在夺油上产立功竞赛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担急、难、险、重任务,在生产一线‘亮’身份,送学习、送安全、送服务,积极解决生产一线焦点问题、难点知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了员工夺油上产的工作热情”,听之让人觉得倍感振奋提劲,士气高扬,但到了电视画面,却只看到一个穿着红工衣的员工在一个孤零零的井场上来回走动工作的画面,整条新闻显得单调刻板,让人看了完全没有共鸣,连最基本的新闻事件构图都不完整,失去了电视画面应有的叙事功能,更无法考究其视觉冲击力和感观享受了。
其实在了解了画面语言的作用后,对于画面语言的运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用心一些,在画面语言的运用上把握“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原则,即尽“最大可能”去利用各种表现手段,尽量增加画面语言的画面感,激发观众的接受度;尽“最大限度”去增加画面语言的信息量,传递更多的信息要素,让画面语言也能“舌灿生莲”,把画面嵌入观众的脑海,让画面去讲述和传递我们的意愿,让观众看后不仅仅是一时的接受,而是通过接受以后,引起心理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