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培育

2015-02-28索祖翠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索祖翠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培育

◎索祖翠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它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作为一名准小学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对其自身素质及以后的职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获得教师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有人文素养的培育,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能力、修养、精神等的总和。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对教师提出了七点建议:“一要学习哲学,具备哲学精神;二要阅读伟人特别是大教育家的传记;三要研究教育对象;四要不断学习;五要有爱心;六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七要接近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亲切游玩!”这些建议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有借鉴意义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社会上各种现象进行科学评判,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也才能很好地调适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情感问题。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正确处理身与社会、身与物、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提高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能促进人才的成长。在小学阶段,非智力教育才是关键,非智力因素包括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如何做人、行为习惯养成等,这都是当前教育必须要面对的。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理解与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心,使学生心胸开阔、热爱生活,这些是成才的催化剂,是学生成就事业的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这些作品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要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中学语文不同,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性、传播人文精神、培养道德情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课堂教学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师生讲授、课堂讨论、课前练讲。

师生讲授指老师与学生都可以称为课程的讲授者。首先是教师讲授:教师系统讲述传授教材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讲授法的必要性。大学语文课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的使命。教师可以凭借学术功底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把自己对作品的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与现实结合是讲授法最重要的两点。激发学生兴趣是讲授法实现人文素养培育的基础。有论者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语文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特别是把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就曾提出,“‘大学语文’教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温儒敏教授的话指引了当前大学语文的正确航向。讲授的内容要结合现实,教师分析课文内容时,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烦恼、精神困惑。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都是文学经典,经典的价值在于其当代意义,通过经典来思考我们自己的时代与人生中的大问题,免于陷入只关注名利地位的生活状态,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初衷。特别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中定向培养的农村小学教师,他们对未来有担忧迷茫,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自愿回乡任教,所以教师在讲到人生观、价值观时,可以适时引导。比如讲《诗经》中的弃妇诗《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此种婚姻悲剧难道仅发生在那个时代吗?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讲《论语》时,让学生了解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精神,知道何种情况下要有可为的勇气与何种情况下要有不可为的智慧。讲庄子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与珍爱个体生命,对平等、自由、民主有更深的体会,在当代竞争激烈的复杂环境中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讲陶渊明时,让学生明白“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讲苏轼时,让学生学会处理人生困境的智慧。这些作者与作品都告诉我们应如何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分析《西厢记》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作者热情歌颂二人对爱情的追求,并分析作者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主张的时代背景,告诫今天的青年人应理性地对待爱情,从而不至于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这也是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思考和面对的。

其次是学生讲授。课堂讲授主体并非只是教师,可以适当地互换师生角色,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同时也为了适应小学各阶段“口语交际”这一目标,学生教授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虽然教师的劳动强度并无过多增加,而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精力主要地用于调整和转换到指导备课、教案写作、课件制作、试讲、督促练讲、指导教态等其它教学技能技巧方面,但是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却已经调动起来。为此,学生们的阅读量加大了数倍,他们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纸质的和电子的),搜集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和资料,集体协作备课,一起写教案制作课件,一起练讲试讲,在课堂上互相配合等等,既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作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又唤醒和增强了学生作为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内驱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满堂灌为自主探索和伙伴教育。课堂氛围活跃热烈,互动互助显著加强,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再做点评。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比中学阶段更需要发展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以适应自身素质的发展及以后职业发展的需要。课堂讨论能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及其交流沟通才能。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提出问题,特别是关于人文素质的问题或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合理的结论,形成独见,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课题讨论要遵守自由、开放原则。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他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个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出的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教师设置讨论话题时既要关联教学及考试内容,又要体现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其兴趣和参与讨论的欲望。如讲解中国神话时,可以探讨中外神话的异同点,了解中外文化的起源与差异。讲解《诗经》的时候,可以讨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讲解陶渊明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眼光对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可结合《圣经·旧约》,从《圣经》这部宗教文学作品中,使学生看到,希伯来人在长期不懈的追求和无尽的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对未来的企盼。在中世纪文学中学生看到,“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的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真切地感受到在宗教压抑和生命渴望的矛盾冲突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活动。让同学们讨论释家的世界和基督教徒的信仰,或人民的信仰与国家的力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倾听与点评者,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不能人云亦云。

课前练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站在讲台上锻炼的机会。课前练讲形式多样,自我介绍、朗诵、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都能使师范生获得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获得站在讲台上面对听众时心不慌神不乱的心理素质。台下的学生要学会倾听并加以适当的点评,这也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刚开始时有的同学在台上很紧张,拿着稿纸低着头念,说不了几句话,或是说得语无伦次,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们敢于大胆登台侃侃而谈。

不论是老师与学生的讲授,还是课堂讨论或课前练讲,都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与人文精神为目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获取人文知识的最好途径是阅读

北京十一中学全国知名历史教师魏勇说:“获取人文知识的最好的途径是阅读,只有长年累月不间断的坚持阅读,才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读书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同时也为适应小学各阶段“阅读”的目标,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也可以为以后从教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要充分显现文学的本性,展示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逐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受用。”阅读教学的实施可分为两类,即泛读、精读。

泛读即大量的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有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很少阅读,或许是由于无暇读书,也许是没有读书的习惯,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当今很多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阅读对个体的精神与心灵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个体精神发育的渠道就是阅读。人类伟大的智慧并非天生,而是藏在经典书籍之中。在大学语文课上,老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进而成为必需,此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语文的学习是终生的,首先为学生列出人文书目,它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广泛,包含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写作学、艺术学等。如讲《论语》、《老子》、《礼记·大学》时,很多学生对诸子百家这些原著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通俗易懂地讲解这些著作的书或纪录片,通过这些书或纪录片让学生慢慢走近经典,进而自己去读原著。讲《心经》《圣经》等作品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或书籍,如西方哲学有《哲学的故事》或《西方哲学的智慧》等,让学生先对哲学产生兴趣再引导其读原著。讲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时可以介绍些思想类的书,如《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文精神寻思录》、《人类精神的高地》、《20世纪人文大师心灵随笔》、《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等。其它关于文学、历史、政治、美学、电影、杂志等的讲授都可以在上课中陆续开出书目,有些书不一定会在大学期间读,但至少让学生知道有这些书,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读。这种阅读能拓展视野,改变和提升人的灵魂,使人生活充满阳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正义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精读有两种形式,一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以充分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解读,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先要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对之有充分的阅读与理解,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对文本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教师发挥导读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心得,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精读的方法大同小异,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是一种有效的精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把研究的内容分为多个方面进行各个突破,然后再把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

精读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熟读成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古今中外的经典要能熟读成诵,尤其是古代诗文经典,背过之后,可以利用一切时间思考,可以“默诵其文,深思其义”。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成长,背诵的内容会变得清晰明了,遇到相关问题时各种知识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打基础,既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培养研究、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力。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背诵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讲得少,主要是监督和检查学生的读、背、写等完成情况。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就说过:“前人重视‘读书变化气质’,读好书’,时而高声朗诵,时而恬吟密咏,自然会陶醉其中而获得心灵上的滋养,精神境界因之扩大、提高,艺术感受力也会增强。学文学艺术需要较强的艺术感受力,而熟读、背诵优秀的文艺作品,则是培养的有效途径。”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加强个人与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使学生热爱优秀中华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三、写作凸显人文素养

写作亦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是“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是极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展现写作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自由写作展示个性,净化灵魂,包括读书笔记、写日记。自由写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多写,又要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文章。从阅读体验到写作能力,读书笔记是一个中介。凡是读书有所触发、感动、思考,对书中抒情、说理有何感想,都可以写下来;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抄下来,这个过程是一个积极消化吸收的过程。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习作。读书笔记的写作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求读书笔记要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要求学生能从自身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性格特点等出发,不断提升自我阅读的品位。在读书笔记中抒发自我阅读感受,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新奇独到的见解,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阅读习惯,为个性化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写日记可以让学生体会时光流水,珍惜美好时光;教会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感恩;能让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学会用理性的思想、感性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让学生抒发心理的感受,有利于心理的健康。

要重视论文写作指导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规范,做到敢写、能写、会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写作就是:学生读了很多书,并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了论文写作,在论文中整合了自己读书时获得的信息,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以专业性的分析表述出来。自由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论文写作逐渐提高学生初步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论文写作训练已经被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当作重要的考核手段与方法。如程万喜先生就提出大学语文期末考评采用论文写作形式,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大一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型,而且,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在实施人文教育乃至掌握工作技能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自己设计,自己写稿,自己抄写,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来增长他们的才干。编辑学生习作册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的作文作业量相较于传统做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唤醒了学生的作业积极性:他们态度非常认真,从筹划、写作、组稿、编辑、审稿、修改、统稿、校对、插图、封面设计,一直到印刷、装订、发放、议价、费用支配使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让他们得到了报刊杂志的编写编辑经验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能力水平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习作得到了必要的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大学生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这个编辑习作册的活动也为自己的青春岁月留下了真切的足迹。

总之写作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听、说、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培养写作能力需要借助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担当起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除了上述课堂教学、阅读与写作外,还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深化教学管理工作、扩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大学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修订和补充等,都还有潜力可挖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依旧任重道远。《大学语文》是一门课,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完全在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充分地发掘教材去感染学生,为社会培育有责任心、民族国家感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弄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中华语文网.经典美文重塑大学语文—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谈大学语文[EBOL]http://www.zhyww.cn/dxyw/djjt/200707/648. html.

[4]徐水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23).

[5]霍松林.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

[6]马克思.剩余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1.

[7]程万喜.论文写作大学语文期末考评的有益尝试[J].职业与教育,2008,(32).

(索祖翠 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 41020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