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笔头 口头——谈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基本功
2015-02-28刘阜
刘 阜
(朝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 122000)
一练“镜头”功,栩栩如生拍新闻
“镜头”功是电视记者的拍摄基本功。有人说,电视新闻记者是“玩”镜头的,“玩”得好不好,要边“玩”边思考。电视新闻区别于报纸、广播等载体,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具有声画合一的优势,利用动态的、有声音的画面来传递信息的。画面不是万能的标准件,拍一个用一个,过去的,将来的以及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东西,都需要想办法利用一些手段技巧来实现。
电视新闻是一种形象新闻,记者拍摄的镜头,既要有新闻价值,又要有形象价值;既要有视觉吸引力,又要有视觉感染力,才能达到新闻价值与收视效果的统一。拍摄到有价值的镜头,需要新闻记者具有“选、等、抢”的创新性、主动性和新闻敏感性。比如《朝阳新闻》记者“走基层”板块,拍过一期《李丹丹的“诗人梦”》,16岁的残疾女孩李丹丹,双腿无法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但却在轮椅上坚持自学,写出了上百首诗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出版了三套诗歌集,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采访时,记者无意中看到院子里的窗台上放着一双胶鞋,于是突发灵感,自上而下移动机位,缓缓拍下鞋子从半空中掉落又被弹起的过程。通过镜头,观众一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怎样痛苦经历的孩子,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画面比任何解说词都有说服力。
有预见性的提前开机,也是取得鲜活素材的重要方法,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者需要发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和经验,感觉到某个环节会“出彩儿”及时录制,否则最精彩的画面,往往会擦肩而过。朝阳广播电视台在录制“感动朝阳人物”时,遇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拍摄“学郭明义标兵”王宝春同志时,受他资助过的老人,面对记者的采访,感动和幸福的泪花夺眶而出,记者及时用镜头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瞬间。“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拍摄过程中,如果不善于用心观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就会稍纵即逝。
电视若巩固优势地位,记者必须时时强调画面意识,练就用镜头传递信息、阐述观点、表达主题的过硬本领。
二练“笔头”功,返璞归真写新闻
“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唐代诗人杜牧《池州清溪》中对“笔头”有这样的描述。电视新闻稿虽然只有一二百字,写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真正写得好,着实要动一番脑筋。
电视新闻具有瞬间性和易逝性,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就要写得通俗易懂。解说词的写作要适应声画合一的意境,表达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让观众准确地接收新闻信息,让他们“看”懂和“听”懂。2014年6月,朝阳广播电视台为报道好“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记者根据党员干部以“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转变作风”为主题的特点,最终确定以微博体作为报道文体。这篇“微博体消息”《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因为富有时代气息、强调原汁原味、凸显人物个性,播发后,立刻引发各界点赞。
说百姓的话,写“带着露珠的新闻”,这也是对新闻媒体“改文风”的一项要求。朝阳广播电视台通过“学用群众语言”,总结了一批新闻报道应用群众语言的典型案例,如“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难,困在家里就难。”“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等语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切实增强了政务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记者的稿子,因为有了朴实,有了感情,才有了“魂”,有了“味”。
三练“口头”功,深入浅出说新闻
“口头”功是指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的功力,它包括采访问题的表达和现场情境的叙述等。准确地说,手持话筒采访或向观众报告新闻事件的进程,这时的形象才是电视记者的形象,电视记者的“口头”功力如何,讲述是否到位,分析得是否明了,思路是否清晰,都关系到报道的成败和媒体的形象。
《朝阳新闻》栏目在要求记者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务实的作风和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求记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点鲜明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记者,比如央视的张泉灵、白岩松等业界名嘴,他们的采访风格和驾驭现场的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朝阳新闻》播发的《党员守底线,国家有希望》《“美丽中国”是一道现实考题》等关注“十八大系列报道”,我们力求采访前做足“功课”,了解采访对象、事件背景,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或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或层层剥离,深入内核。片子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需要观察者,需要媒体人搭建社会沟通的桥梁。电视人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自我,提升技能,练就硬功夫、真本领,才能在传统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提升媒体竞争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