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
2015-02-28周颖
周 颖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034000)
1.学术不端行为概述
1.1 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是目前国际上对学术不良行为的一种普遍称谓,我国前些年多以“学术腐败”一词来表达,然而由于腐败多指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并不涉及学术界,由此有不少学者呼吁将学术腐败用学术不端来代替。
1.2 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探析
1.2.1科学道德精神缺乏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下,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浮躁的氛围中,学术界也不可避免地被这种风气浸染,很多高校及研究所的老师、学者难以完全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问,科学道德精神缺乏,为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就很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1.2.2评价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我国目前学术论文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师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评定职称、项目成果、奖项排名等都靠发表论文数量及刊物级别排队,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老师异常重视论文的发表,催生急功近利之风。对高校学生而言,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也都需要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学业期间还必须公开发表论文,这些硬性制度使大批学生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撰写论文。
2.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思考
笔者所在学报于2009年初开始使用中国知网的不端文献检查系统,经过近5年的使用,笔者认为该系统对于辅助编辑初审具有比较好的功能和效果。主要体现在:
2.1较为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
期刊编辑部人员有限,而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却浩如烟海,凭有限的人力很难一一比对;编辑个人知识范围有限,面对众多专业学科的来稿,编辑靠自身来辨别是不切实际的。
从实际使用上来看,该系统的检测结果总体而言较为客观,多数情况下,当一篇文稿的文字复制比小于10%时一般很少有问题,大于20%时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超过40%时多为抄袭他人或重复发表,编辑可以借助检测系统给出的比对结果,对来稿做一个大致的筛选。
2.2从侧面辅助编辑判断稿件是否具有审稿价值
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作为一种工具,除了检测重合率,编辑还可以利用它对稿件做一个大致的初审。系统对每一篇被检测文献都会以红色字体标识文字重合部分,并注明重合部分的文献来源,编辑可以借此做比对,譬如比较其文后参考文献与重合文字文献来源是否一致。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作者的投稿虽然重合率在标准范围内,但其文后参考文献与重合文字文献来源并没有相同的,这时可以打开重合文字文献,看作者是否是有意抄袭而故意不在自己的参考文献中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是有意隐瞒,可从侧面见到作者的治学态度并不严谨。
3.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局限之处
3.1 比对数据库目前还不能囊括所有文献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数据库,总体较为全面,但目前也并不能囊括所有已经公开发布的文献,如书籍专著等出版物,检测系统未收录入数据库,因此遇到有抄袭专著内容的文章,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2 难以识别一些高级抄袭型文章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抄袭分为多种情况,对于那些单纯复制粘贴别人文献的文章,系统可以给出十分直观的检测结果,但是也不乏一些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将别人的观点纳为己用,用另一种语言表述,这可以算是一种高级抄袭,由于其复杂性,检测系统对于这类文章的辨别效果不是很理想。
4.合理利用检测系统的建议
首先,不能将检测系统的结果作为判定抄袭的唯一依据。编辑决不可单纯只看重合率结果就判定一篇文章为抄袭,如一些综述性、评论性文章,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就要不可避免地引用大量前人的文献内容,还有一些法律类文章,要大量引用法律法规条文,这就有可能出现检测重合率高的现象,但如果就此判断这类文章是抄袭就不妥了。其次,重合率的多少与文章学术价值的高低并没有绝对关系,恰当的引用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用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也是知识传承、积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些刚刚接触学术的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他们需要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成果,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样可能会有一些模仿的痕迹,只要不是恶意的抄袭剽窃,编辑也应体谅理解。■
[1]汪勤俭.84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2(2):131-133.
[2]柯文辉.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J].编辑学报,2013(3):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