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屋购买力、产品差异化与城镇化
——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

2015-02-28黄利秀

学术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进程城市化劳动力

黄利秀

房屋购买力、产品差异化与城镇化
——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

黄利秀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我们理解城市形成过程中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严谨的微观层面的理论揭示。文章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区情,提出加快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房屋购买力;新经济地理学

一、引言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多种因素空间互动的结果。工业化是城镇化进程的最根本动力源。但是,在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中,却出现了将城镇化等于房地产化的不合理倾向。很多房地产商将希望寄托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上,一些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城镇建设的规划上而不是放在人口城镇化的规划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心应该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程度受到房屋购买力、就业机会、户籍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空间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这一进程伴随着工业化的推动。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经济活动或人口空间集聚的过程。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众多研究中,更多的模型是研究了可贸易商品即制造业产品部门的集聚和扩散。即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对可贸易品(制造业产品)在不同地区贸易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主题上。也有一部分研究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沿着非贸易品与集聚的关系这一脉络进行研究。非贸易品是指在特定区位生产但却不能被运送到另一地区出售的物品或服务。如特定地区的房屋、教育、行政资源等。Behren[1]拓展了OTT模型,构建了一个没有区域之间贸易的模型,研究了非贸易品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Behren[2]构建了一个既包括可贸易品部门也包括不可贸易品部门的模型,研究了这两种部门的存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Behren研究了非贸易品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未对非贸易品部门进行细化。而从现实看,房屋应该是非贸易品中最重要的独特商品。有一些学者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加进了房屋部门以研究该部门与可贸易品部门的并存及其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如Pfluger&Sudekum[3]、Helpman[4]的研究。Helpman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以房屋部门取代了农业部门,重点研究了城市人口规模或经济活动集聚程度与住房支出水平、差异化产品间替带弹性之间、空间成本之间的关系。Hanson[5]对以上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在诸多新经济地理模型中,Helpman构建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房价与城镇化即城市化问题最相关。但是,Helpman模型中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该模型并不完全适合研究房屋购买力问题。Andrew[6]在Helpman模型基础上放松了模型中的两个假设,并借助Stone Geary效用函数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研究房屋购买力、差异化产品、经济集聚规模之间的互动机制和空间均衡。放松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房屋建造部门的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房屋供给也随之有弹性地增加;二是劳动力对房屋需求有着不同的价格和收入弹性。Helpman和Andrew的研究鲜明的刻画出了房价(或房屋购买力)、差异化产品替代弹性、贸易成本之间的互动和权衡而导致的空间均衡结果。但是,他们的研究对劳动力的异质性并未作出区分,也没有考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等因素。Tabuchi、Thisse、Xiwei Zhu[7]则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中研究了技术进步(或创新)、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流动、迁移成本之间的互动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增加了解释空间经济形成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菜单,而且更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因此,笔者将结合以上诸多学者的研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中结合中国国情对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空间作用力及其机制进行解释和综合,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加快江苏省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揭示出了一直被作为黑箱来处理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微观机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或扩散是因为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存在。这种非均衡力是由区域间聚集力与分散力之间的强弱对比推动的。在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博弈过程中,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与发展是关键的运行机制。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看,城镇化进程就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或扩散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也就是由各种因素推动的集聚力和分散力之间的博弈。因此,笔者以Andrew的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Andrew的模型假设有两地区(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两部门和一个生产要素。两部门是指差异化产品生产部门(或制造业部门)和房地产部门。两部门的生产投入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可以在两地区之间无成本迁移。差异化产品在区际间贸易遵循冰山贸易成本。差异化产品部门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生产差异化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σ。房屋建造部门是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Andrew的模型由于放松了Helpman模型中的两个限制条件,进而可以研究房屋购买力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均衡问题。Andrew模型中房屋建造部门的存在可以随着一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有弹性的增加房屋供给。而且该部门的存在和扩张还可以增加所在地区的劳动者的收入。消费者在差异化产品和房屋上的支出分别μ和1-μ。Andrew通过对空间稳定条件σ(1-μ)在不同取值范围内,研究了贸易成本、房屋成本、差异化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名义工资之间的互动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及均衡的影响。并且该研究比较了一地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房屋供给无弹性、有弹性和完全弹性的状态下的空间均衡结果。Andrew的研究揭示出的空间经济运行机制与Helpman相类似,而且允许房屋供给的有弹性增加更加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实城市化进程中涉及的因素比模型中假设的多得多。从我国的现实看,农业部门的存在、劳动力的异质性(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迁移成本的存在、土地财政对住房成本的推动等都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将在Andrew研究基础上加入这些要素来综合分析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理。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是由集聚力和分散力之间的此消彼长所决定。在Andrew和Helpman的研究中,除了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以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是他们重点强调的城镇化集聚的重要来源,而住房成本(或房价)则是分散力的主要来源,当然分散力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市场拥挤效应。劳动力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流动取决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住房成本、名义工资、贸易成本之间的权衡。Andrew在贸易成本处于三种状态的假设下揭示出了以上几种因素互动的空间均衡结果。

首先,没有贸易成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境中,无论空间稳定条件σ(1-μ)是大于1还是等于或小于1,流动的劳动力迁移的空间均衡结果都是稳定的对称均衡。区域经济增长和房屋购买力都将趋于收敛。σ(1-μ)大于1是指差异化产品的替代弹性大以及劳动者对房屋的消费支出也大。σ(1-μ)小于1是指,差异化产品的替代弹性小以及劳动者对房屋的消费支出也小。差异化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高低可以指劳动力对差异化产品的偏好程度的高低,而劳动者对住房的消费支出也可以指劳动力对城市高房价的承受能力或者购买力。当可贸易产品在区际间贸易无成本,那么劳动者(消费者或生产者)无论在哪个地区都可以相同价格消费到差异化产品。因此,无论房屋在两地区是对称分布还是非对称分布,劳动者都将与房屋分布情况对应按比例分布。

其次,贸易成本处于中等情况。在空间稳定条件σ(1-μ)小于1的情况下即在住房消费和差异化产品消费之间,消费者更加偏好差异化产品。在Andrew的框架中,如果房屋供给完全有弹性,那么绝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活动将集聚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经济活动集聚区既能为劳动力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和更高的工资,也能为生产者提供大市场。房屋建造部门的存在以及由于房屋的完全有弹性的供给,既增加了该集聚区的收入水平,又减轻了房价上涨的压力,提高了居民的房屋购买力。因此差异化产品的集聚力很强,而由于房屋供给完全有弹性导致与房屋成本相关的分散力相对很弱。从长期看,房屋有弹性的供给将导致区域分异。相比较而言,在房屋数量的固定以及无弹性(或较小弹性)供给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和劳动力的分布将表现为多重均衡。一种均衡是两地区对称分布,另一种均衡是非对称分布即绝大多数的人口集聚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非对称分布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居住在更大区域的消费者房屋消费或者房屋购买力的下降由更多的差异化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所补偿。消费者偏好更多差异化产品的集聚力超过了更高的住房成本导致的分散力。多重均衡的存在表明某一区域的初始条件或历史在决定均衡方向上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以上所有均衡中,由于贸易成本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空间稳定条件σ(1-μ)大于1的情况下即在住房消费和差异化产品消费之间,消费者更加注重房屋消费水平。对称均衡将是唯一的均衡。

最后,贸易成本很高的情况。在σ(1-μ)小于1的情况下,集聚力大于分散力,无论房屋供给有弹性还是无弹性,非对称均衡将是唯一的稳定均衡;而在σ(1-μ)大于1的情况下,分散力大于集聚力,对称均衡将是稳定的均衡,只是在房屋供给完全有弹性的情况下,可流动人口均衡分布的趋势要平缓得多。

在Andrew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贸易成本处于中等的情况可能更加适合现实情况的分析。如果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会发现可流动的劳动力在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迁移成本,这种迁移成本包括直接的金钱成本和非金钱成本(如语言、文化、气候、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等。而且可迁移的劳动力具有异质性,包括高技能的劳动力和低技能的劳动力(如农民工)。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在迁移与否的权衡中决定往往是不一样的。迁移成本的存在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且从空间作用力层面看,迁移成本是属于分散力。因此,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笔者将城市化进程的运行机制总结如下。

一般而言,高技能的劳动力(高层次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他们迁移到大城市的收益将远远超过迁移成本。因为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一方面差异化产品多(包括差异化的教育、行政等资源);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效率更高,收入也更高,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随着城市集聚的高技能劳动力增多,该城市的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进而差异化产品也进一步增多。如此不断循环累积,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贸易成本的存在增强了这种循环累积效应,但是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拥挤、污染等分散力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规模较大的城市房价也会不断攀升,并且由于我国特有的土地财政使得住房成本虚高不下。虽然房屋供给也在增加,但是人们的房屋购买力仍然在降低,因此住房成本的攀升成为了很重要的扩散力。此时城市中的高技能劳动力将对这种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进行权衡,如果收益超过损失,他们会选择留下,反之他们有可能扩散到其他规模较小的城镇或者区域。低技能劳动力虽然也迁移到规模较大的城市或经济繁荣区工作,但是由于高房价的存在,他们的收益远远不能补偿这种高成本,因此低技能劳动力(或者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城市(如二三线城市),或者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如农民工)在大城市买不起房,进而无法在该城市真正落户,因而只能沦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大规模的农业部门和农业人口的存在,使得城市集聚的进程也多了一种分散力。总之,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就在这多种因素和多种空间作用力的权衡和博弈中演进。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言,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要面对来自于更高层次的城市的挤压(比如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还要面对本区域内部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城镇化为例探寻加快推进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三、江苏省沿海地区城镇化现状及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江苏省沿海地区城镇化现状。江苏省沿海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繁荣区中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被称为经济凹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省多次出台政策以推动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但是政策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由此,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就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江苏省沿海新一轮的开发战略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发展、海域滩涂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其中关于城镇化率的目标是到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从2008年到2012年江苏省沿海三市城镇化率演进情况,并将此数据与江苏省的平均城市化率进行比较(见图1)。

图1 江苏省沿海地区城市化率与江苏省平均城市化率的比较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2年,江苏省沿海三市城市化率在不断提升。到2012年,除了连云港市,其他两市的城镇化率基本上都达到了规划的目标。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4.4%、55.8%和58.7%。虽然这三市的城市化率在逐年上升,但是与江苏省的平均城市化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江苏省平均城市化率是63%,而江苏省内苏南地区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72.7%。而且,这种统计数据都是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的,并未按户籍人口计算,并未考虑常住人口中身份的差异,如常住人口中有城市户口和无城市户口(农民工)的区别。因此,如果从统计因素以及城镇居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水准看,江苏省沿海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率可能要比统计意义上的低很多,这种情况也是全国范围内城市化率的共有特征即城市化滞后。“若考虑到上述两个现实,并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属于21世纪的城市化,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程度,要比统计数据显示的大得多。”[8](P23)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化率不高的同时,江苏省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实力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快推进江苏省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为了加快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以顺利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江苏省沿海地区的现实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以促进产业集聚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推动力。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进的过程,工业化是促进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城市集聚空间形态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活动空间沉淀的结果。以上理论分析中劳动力向某一地区集聚的过程也就是经济活动或者制造业首先集聚的过程,制造业的集聚也就伴随着人口的集聚。随着制造业、人口的集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金融业等衍生产业也就相伴而生。人口的集聚以及多样化产业的出现就是城市规模扩大和城镇化率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只有制造业以及相伴而生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才能够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并且提供更高的工资,使他们从农村或者其他区域迁移过来后能获得更大的效用和满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包括高技能的和低技能的劳动力尤其是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历史地来看,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化的直接外延。”[8](P110)“从这一意义而言,城市化实际是工业化的另一种表述方法。”[9](P101)因此,将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以及简单地圈地规划都是没有根基的,最终只能带来更多“鬼城”的出现以及农村征地拆迁过程中更多的矛盾激化。江苏省沿海地区之所以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低地,主要是因为工业化进程的落后,或者是制造业发展的滞后。因此,江苏省沿海开发过程中一个主导性的目标就是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化进程。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化进化进程。

其次,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以创造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各种条件。新经济地理学的所有理论推断都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假设下得出的。因此,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或分散演进的过程中,在流动或迁移的目的地上,个人和企业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正是个人和企业家出于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对种种因素作了权衡利弊后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进而带来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演化。从另一角度看,这一进程也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进程。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基于个人或企业家自由选择基础上的资源空间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因此,江苏省沿海地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完善,在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遵从个人或企业家个人的意愿,给予他们充分地自主选择的自由。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江苏省沿海地区特有的区情即经济发展低地。作为经济发展低地,在加快本地的产业集聚和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上的定位是“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先进制造业都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大量投入。这些要素的投入完全依靠本地区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但是,完全靠政府强制式的安排却与市场精神相违背。在面临着国内(包括长三角核心区)其他大、中型城市的竞争态势下(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江苏省沿海地区完全依靠原有的优势是无法自动吸引这些要素的流入(包括企业的迁移)。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更会选择生产效率更高的地区和城市。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更有竞争力。所以,在强调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对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目标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主要侧重于考虑如何创造条件以吸引与本地区产业集聚、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入。经济落后地区的制度创新(正式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的重构也应包括在政府主导作用影响的范围之内。这一过程中,前面理论分析中提到的几个关键变量如劳动力的迁移成本和差异化产品的贸易成本都将逐渐降低。

在江苏省沿海大开发的进程中,以上海市为核心的长三角核心区的拥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并且这些经济活动密集区更多地在考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使得很多个人、企业(企业家)不得不考虑向经济活动稀疏区迁移以降低生产、生活等成本。这对江苏省沿海地区而言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同层次地区对这些要素的争夺,以及核心区对高层次人才、技术等激烈的竞争。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是市场增强型的,而不是市场取代型的。

最后,以降低住房成本作为吸引人才,提升城市化率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在理论分析部分已经指出,房屋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跨地区流动贸易的消费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即使房屋供给是有弹性的,城市中房屋价格会步步推高,人们的房屋购买力也会降低。只是在房屋供给完全有弹性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的程度要低很多。而这种纯理论的情况在我国特有的制度和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由于土地财政、住房投资需求等因素的带动,住房成本更是居高不下,消费者的购买力更是严重下降。因而,城市高房价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大障碍。高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生产效率高,在城市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因而房屋购买力的下降是能够承受的。较低技能的劳动力可能由于无法使收益超过住房成本,而选择较低规模的城市。低技能的劳动力(如农民工)由于在城市中获得的收益无法补偿由于高房价带来很高的生活成本,因此这一部分劳动力很多就沦为了城市边缘人群,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去。江苏省沿海三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应该以增加供给、降低住房成本为重要着力点,以推动当地低技能劳动力的城市化,同时也增强对不同层次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当然,随着产业集聚的推进,劳动力的收入也将不断提升,进而房屋购买力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必须注意增加房屋供给不代表把盲目圈地造城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更不能以加快城市化为借口推动房地产业的盲目扩张。

[1]Behrens,K.Agglomeration w ithout Trade:How Nontraded Goods Shape the Space-economy[J].Journal of U rban Econom ics55.68-92.2004.

[2]Behrens,K.Market Size and Industry Location:Traded vs Non-traded Goods[J].Journal of U rban Econom ics58. 24-44.2005.

[3]Pflüger,M,Südekum,J.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W elfare[J].Journal of U rban Econom ics 63 544-566. 2008.

[4]Helpman,E.The Size of Regions.In Topics in Public Econom ics:Theoreticaland Applied Analysis(ed.D.Pines,E. Sadka and Y.Zilch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Hanson,G.Market Potential,Increasing Returns,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67(1),1-24.2005.

[6]Andrew,M.Regional Market Size and the Housing Market:Insights from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J].Journalof Property Research.29:4,298-323.2012.

[7]Takatoshi Tabuchi,Jacques-François Thissezand Xiwei Zhu.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Economic Geography[J]. Discussion Papers.2014.

[8]赵伟.空间视野看中国经济大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9]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何叶]

黄利秀,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51

F127

A

1004-4434(2015)01-0068-0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GLC014);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790054)

猜你喜欢

进程城市化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