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音乐中扬琴的应用及演奏艺术
2015-02-28■李瑶
■李 瑶
中国广东音乐中扬琴的应用及演奏艺术
■李 瑶
在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上,扬琴在曲目的演奏技巧及其音色上完全能表达出广东音乐曲目中的清脆明亮、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清晰明快的风格特点。同时扬琴在广东音乐演奏工具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十分鲜明、扬琴在广东音乐发展中也起着十分广泛的运用,扬琴的制作和演奏技巧方面可以更多的丰富广东音乐。
一、扬琴在广东音乐中的应用
扬琴是外来的乐器,经历了400多年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日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除了独奏、合奏、重奏、协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外,还成为许多民族乐器、地方戏剧、曲艺等的伴奏乐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常用演奏技法有单竹、双竹、轮竹、滚竹、弹轮、上下滑弹及顿音、拨音、泛音等。将这些竹法运用在不同地域的地方戏剧和曲艺中旋律会更加优美悦耳,感情会更加丰富多彩,音色会更加明亮多变,节奏会更加鲜明突出。
在广东音乐中,广东人把扬琴称之为乐队的“音胆”。在小型乐队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扬琴作为乐队的中心,通过较大的肢体演奏动作,挥动的琴竹如同指挥手中的指挥棒,使演奏者之间在速度节奏的起承转合上达到一定得默契,起到指挥的作用。由于扬琴的音域宽广,余音袅袅,在乐队中能够协调和配合好各个声部的需要,而且扬琴半音齐全,转调方便,也是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定弦,演奏中协调音准的中坚力量。 因此扬琴在广东音乐中具有多样性的运用
二、广东音乐扬琴的演奏技巧
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有了派别和奏法上的不同,此时广东的扬琴音乐名家提出了扬琴的左竹法和右竹法。在严老烈之后,扬琴乐坛中先后出现的广东音乐扬琴的演奏家有正鹤倩、吕成文、罗绮云、方汉、黄龙练等这些扬琴名家。他们都是“左竹法和右竹法”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起广东音乐扬琴虽然流派众多。因为在当时得不到多数琴家的认可,并且遭到了极力的反对与排斥,最后被淘汰淹没。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在其著作《琴学新编》一书中提出“左竹发和右竹法”的竹法分类,总结出扬琴演奏“顺打、慢打、快打、齐打、密打”书中文字为证:“扬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和唱字者是为左竹琴,多用右竹和唱字者是为右竹琴。专写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粤最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华侨亦颇通用。论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刻相同,惟其手部乃异耳。”此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左竹法”流派是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中期最盛行的琴派,“左竹”琴派强调先左后右的基础竹序法则,基本要领是先弹左手后弹右手,一竹不能连弹两音,结束音落在右手。扬琴竹法有顺一打,顺二打,顺三打,顺四打四种,慢打有慢一打,慢二打,慢三打,慢四打四种。另外还有齐打和密打一共是十种打法。广东音乐最早的音乐家严老烈先生所改编 《旱天雷》、《倒垂帝》、《连环扣》和《卜算子》等十多首广东音乐中,运用了这些基本技法,对广东音乐扬琴技法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广东音乐扬琴的发展,在广东乐曲的旋律上又增加了 “加花”、“轮音”、“顿音”、“颤竹”、“衬音”和“坐音”等特殊技法,这些特殊技法使广东音乐扬琴具有华丽、轻快、活泼、爽朗的鲜明地方特色。现对广东音乐扬琴演奏技法的运用作些初步的分析。
【加花】是民间戏曲中不可缺少的,它采用在旋律中加进一些音的方法,从而使曲调变得更加丰富、华丽,流畅。广东音乐扬琴的加花是随时都有但又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法,虽然也是采用在曲调进行中插入一些邻近音的方法,但却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手法进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格式:1.在一拍完整的节奏中,后半拍加花;2.在一拍完整的节奏中,前半拍加花;3.一拍完整的节奏中整拍加花。另外,广东音乐扬琴常常在乐句的中部加花,对乐句起落音处理较为简洁点,使其句逗分明。
“加花”与扬琴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昭君怨》如(图1)中所示,如“衬音”、“坐音”、“轮竹”在乐曲中的运用。即兴“加花”在旋律中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使简单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简单的节奏也变得复杂多样,使旋律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乐器的性能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因此,“加花”是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精华和突出特征。
图1 《昭君怨》选段
【顿音】是广东扬琴另一种别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它是用右手击弦,左手在右手击弦之后迅速将余音给按住,使声音变得短促、有弹性。在弹奏时,一定要根据曲子的时间需要进行长短的安排。它在广东音乐,如(图2)《雨打芭蕉》中的使用让乐曲富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使音乐的表现力十分生动。
图2 《雨打芭蕉》选段
【坐音】是指用左竹持续的弹奏一个固定的高音,右手在中、低音区弹奏曲目中的主旋律来增加和声效果,如(图3)所示《倒垂帘》的后段就是运用了具有华彩性的坐音技法,把旋律装饰得更加清晰欢快,这也是广东扬琴独创的演奏技法。
图3 《倒垂帘》选段
【颤竹】在广东音乐扬琴演奏中是不可缺少的技法之一。它是用大指的指腹下压琴竹,中指和无名指向上顶住竹柄,使竹头在琴弦上颤动。“颤竹”一般出现在后半拍或者十六分音符的第四个音、休止符后及附点音符之后的位置。“颤竹”可以分“单颤”和“双颤”这两种。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演奏中一般用“双颤”,反之,在速度较慢的时候就用“单颤”。“颤竹”的使用可让音乐更加富有韵味。见(图4)
图4 《昭君怨》选段
【衬音】在扬琴传统曲目演奏中属于常见的演奏技法,适当的加入衬音不仅可丰富音色和音量的变化,而且可以使曲调丰满流畅,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如(图5)《昭君怨》所示,跟“颤竹”一样,它也很少会放在第一个音上,在广东音乐的演奏中衬音较多的是落在第二音上,这是广东扬琴与其他扬琴流派的重要区别。这样的演奏技巧增加了旋律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曲目的尾音上加上低音衬音就可使音乐更加意味深长。
图5 《昭君怨》选段
【轮竹】是扬琴演奏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演奏技法,所谓的轮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轮音、轮打、滚打、滚轮,指的是一只手或两只手用琴竹在一个音或几个音上轮流做出密集而均匀、持续且连贯的轮动弹奏,给人延续不断的感觉。轮竹主要是通过肩膀、手臂、手肘还有手腕及手指在自然放松的前提下配合来完成的。轮音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最基础的分类就是单竹轮和双竹轮。
(一)单竹轮:是指左手或右手用一支琴竹快速的在一个音或多个音上进行密集、均匀、连贯的弹奏。单竹轮的练习就是为双竹轮打基础的。如(图6)所示,此段选于《雨打芭蕉》在其中有单轮竹运用较多,以左手为主的单轮音。演奏者可以通过慢速度的练习来统一左右手的节奏、音量、音色和力度,达到轮竹的最佳效果。
图6 《雨打芭蕉》选段
(二)双竹轮:是指双手弹奏时,在一个音或几个音上作快速交替的轮动,这是轮音技巧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技法。双竹轮又可以分为单音轮竹、双音轮竹和连轮这三种。
1.单音轮竹是指双竹轮流在一个单音上作快速交替的进行弹奏。单音轮竹要求轮动时左右手要协调一致,节奏、力度、音色要统一。单音轮竹在练习时可以通过速度先慢后快和力度先弱后强两种方法来进行练习,以达到轮竹的最佳效果。如(图7)所示,在选段中的第五小节的八十六节奏和第九小节处运用了单轮音,在曲目上使旋律感觉十分轻快。
图7 《旱天雷》选段
2.双音轮竹就是指双竹同时在两个音上轮流作快速交替的弹奏出来。在弹奏双音轮竹时,要求在轮竹的过程中是不能中断,要有连接性。同时要保持两个音在力度和音色上的达到统一。如(图8)《雨打芭蕉》所示,在开始的第一个双音就是以轮音进入,双轮音的弹奏感觉强劲有力,听起来抑扬有致。双音轮竹在扬琴演奏的技巧中起重要作用。
图8 《雨打芭蕉》选段
3.连轮即连续轮竹,连轮适合在深情、优美的曲调中出现,因为它是由双手在弹奏时,主要是在一小节甚至几小节以上作快速交替的轮流弹奏。同样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连轮时双手的力度要均匀统一,听上去会有起伏感。连轮在交错音位时尽量做到交替的两音之间要连贯、紧凑,间隙越小越好。基本要求是演奏者在弹奏连音时的移位要快,保持乐句最好的连贯性。
“轮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能够体现出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但它也是最难的一种技巧。因此,这就要求演奏者根据乐曲不同的风格和情感的变化,通过不同的轮音方法,演奏出相对稳定的轮音,增添旋律的色彩,加强乐曲的歌唱性,让乐曲更加充满的生命力,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从而感动听众。
三、广东音乐中扬琴的演奏风格
随着改革后的扬琴音域的变化、音色技巧的丰富,乐器改革的成果对扬琴在广东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扬琴作品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这样使扬琴在演奏风格上也处于发展的状态,在广东音乐中扬琴运用特殊技法的演奏处理后,其演奏风格也尤为的突出,使扬琴的运用也更加具有价值。
广东音乐中扬琴的演奏技巧一直都在不断创新变化,为广东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演奏风格上也随之创新和发展,它在优美的渔歌、抒情的山歌和独特的客家民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方式。创造了明快、活泼、爽朗、清新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在广东音乐中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顿音、密打等这些特殊技巧。二十世纪以来,广东音乐扬琴先后涌现各大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他们是严老烈,黄龙练,丘鹤俦,陈俊英,罗绮云,吕文成,方汉等,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所代表曲目还有《倒垂帘》《连环扣》《赛龙夺锦》等等。这些乐曲更能体现出在广东音乐中扬琴的传统乐曲具有明快、活泼、爽朗、清新的演奏风格。
一个成熟的扬琴演奏者,除了掌握熟练的演奏技法之外,还要求在音乐表现力的方面丰富音乐的内涵,它需要演奏者具有比较全面的文化底蕴,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除了了解乐谱本身的音乐知识,还要知道乐曲深层的含义,这就需要演奏者不断的提高演奏技术,丰富艺术修养,完美自己的演奏风格,这样才能使扬琴这一乐器在广东音乐中,甚至在各个地方乐曲和各类型作品中体现“琴竹有声,音韵无限”。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