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减负还是增压?

2015-02-28许卓凡

现代家长 2015年2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科目

许卓凡

减负增压两本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支持和反对的争论格外激烈。大多数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持欢迎态度,认为新的政策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更有好处,且能够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家长刘颜辉对记者说:“知识是交叉的,地理书上弯弯绕绕的解释,到了物理那儿可能一个公式就解决了。但很多学生迫于高考压力,偏科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会造成文科生富于感性,缺乏逻辑思维,理科生偏向理性思维,缺少文学素养。”

唐山某中学英语老师孔志明认为,自主选择3科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以前文理分科时,学生要么选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要么选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如果某学生历史和化学学得比较好,但是他只能在文和理之间取舍,不能把两个学科的优势都展现出来。以后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余科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那么就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他就可以选择他成绩最好,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报考。这是对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的尊重,非常人性化。”

某高校副教授李东武认为:“高考改革后,高校的招生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学校、院系对招收学生的要求也会更详细、更实际。以后学生可以在高中就提前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和大致方向,那么他们提前就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专长,可以选择报考哪样的学校、哪样的专业,这对人才的分类培养、选拔是有好处的。”

无疑,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分散高考压力,使考生得以均衡发展。正如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周彬所说:“以前学生参加高考是先选拔再选择,现在是先选择再选拔。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高校要求,选择对应考试科目,接受高校选拔。”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许多老师与家长担心,以前学生分了文理科后,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只需学3科,现在需要学6科,增加了学习负担;此外,文理分科可以使考生在将来面对高校专业选择时做出迅速反应,现在选择虽然增多了,却也更加迷茫了。

郑州某中学高三班主任黄中波说:“以前,一心想读理科的学生,历史、政治、地理只要会考过了就行,但是现在变成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都可能要算高考成绩,偏科的学生压力就加大了,必须要把这几门都学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压力无疑变大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有类似担心。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最终可能会把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此外,如果所选科目在高一、高二就测试,会把高考的压力提前。

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初中生王欣乐对记者直言:“虽然未来高中可以自主选择3科计入高考成绩,但是在此之前,14个科目却需要一一来学习、考核,跟原先只有6个科目相比,负担太大了。唉,可惜没赶上文理分科的时代,真倒霉!”

另一名初二学生马里南也认为,将来高考,虽然自己可以选择3个成绩最好的科目,但是也不意味着其他科目就可以放松。“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哪个科目能考出好成绩,虽然平时你可能偏科,但是到了考试时,也说不定你偏的科目考不好。所以这样一想,十几个科目就都不能太放松,不能有所放弃,还是要都好好学、好好考才行。”

初三学生陈琳对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很迷惑:“自主选择3科,怎么选呢?选成绩好的还是选大学专业要求的?我又怎么知道大学各专业是怎么要求的?所以,我哪一科都不敢放弃,都必须学好。您说说看,我是减负了还是增压了?”

本刊认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意义深远,必将对今后的教育改革大局产生积极影响。要清楚地理解国家的新政策,必须对文理分科的历史沿革、利弊有深入了解。

分与不分几回合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苏联的做法,高考实行文理分科,大学专业也按文理进行定性分割。当时的教育界认为,文理分科有利于快速培养专业人才。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时,由于当时基础教育体系较混乱,许多高校在重建之中,高考不分文科理科。80年代,我国又恢复了文理分科,一直延续至今。

教育观察家许久恒分析道:“对于文理是否要分科,教育界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是高中教育的性质。高中之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以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其间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思路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上海某中学副校长徐冬河告诉记者:“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各项探索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经典、要素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的重要性,推进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有一大批理工本科生自觉地补习人文历史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而在近2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学习中,数学与理工农医等的渗透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偏废某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明显是不利的。毋庸讳言,文理分科也有积极效应,不能一概否定其价值,但是,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得文理不分科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理不分科已经是必然趋势。”

教育专家师梦林分析道:“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轻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要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肯定有难度,因为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多了,会有增压的感觉。事实上,简单地就学生压力进行讨论意义不大,也不可能得出让各方人士都信服的结果。文理分科实行几十年来,确实带来一些文理不通、学生人文或科学素养缺乏的问题。所以从原理上讲,文理分科确实是违背学生天性的教育方式,把人更多地定位为社会分工后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文理分科或许能够快速培养出专业人才,却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会会长储朝晖对文理不分科的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文理不分科不是一个抽象的对错问题,而需要考察是否真的建起了与文理不分科相符合的制度体系。他说:“首先,文理不分科要求高考制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而非学生的知识点。现有高考在短期内还很难从知识考试转变为能力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文理不分科确实会造成学生压力增大。其次,大学是否建立文理并重选择学生的平衡体系。中国现有大学依然没有消除过去复制苏联文理分科的痕迹,重理轻文的不平衡局面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高中生似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最终依然会沦为大学看重哪门学科,考生就争着去学哪门学科的局面。于是学生的真实兴趣依然要让位于应试和升学的需要,由此只是一根指挥棒替代了另一根指挥棒,却未真正消除指挥棒,偏科现象也不可能真的消失。再者,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依据什么是决定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后利弊消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沿用现在的总分模式,学生投机性的行为就有存在和滋长的空间,最终是学哪门课能得高分,学哪门课能上好大学就会选哪门课。而这一情况又会随着学生选择潮起潮落,变化不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不尽的忧虑。”

本刊认为,30多年来,我国高考进行了许多次改变,但一直围着分数转,大学想方设法招收分数高的学生,中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和家长倾尽全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培训机构绞尽脑汁研究提高分数的技巧……“一考定终生”的教育局面让大家苦不堪言。本次高考改革,正是打破这种痛苦格局的破冰之旅。仔细研读《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现其在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 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形成。

2. 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3.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外语可考2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4门随学随考,学生从史、地、政、理、化、生中自选3门成绩计入总分)。

4.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5.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6. 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7.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

由此可见,此次改革涉及高考的纵深领域,是整体的变革而不是细微的调整。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迈出的第一步总是饱受争议,因为它总是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总是要改变一些人的观念。从长远来看,淡化分数、看重素质、尊重兴趣、全面发展无疑是高考的改革方向,不仅对国家选择人才有利,对广大学生也是福音。

职业规划要趁早

据悉,本次高考改革,上海市、浙江省将作为试点从2014年开始实施,即从2014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文理不分科,2017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并于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于全国各地的小学生、初中生及家长来说,必须抓紧时间改变观念,积极面对。

有家长问:“众所周知,以前文理分科时,数学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理科较难,文科相对容易,以后文理不分科了,那么数学是难是易?对偏向文科的学生来说,在数学这一科上是否要增加学习负担?这好像不公平啊!”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恽敏霞回应道:“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高中一二年级都是基础性内容。本次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开始就明确文理不分科,那么对学生来说,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要求清晰,一开始就不要把自己放在所谓文科生的位置上,教学便没什么公平不公平一说。从改革趋势上看,文理不分科后,数学考试难度肯定会降低。”她分析道,“在国际范围内比较,我国中学生在通识课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外国同龄人,从教材难度讲,还有不少下调空间。以数学为例,我们的课程体系在经典数学内容上要求过多、过高,但对于现代数学或者方法论层面的内容渗透又比较薄弱,导致偏难、偏重技巧。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又无形中拔高要求,让不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泯灭了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仅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将进一步加快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步伐和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通过对教材的修改,加大对能力和素养的培育,降低难度,减轻压力。”

信阳家长吴芳丽建议,以后的中学应该开设职业规划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否则等到选择考试科目时一定会茫然。她的建议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宁波效实中学副校长黄荣升赞同这个建议。他说:“可能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明确很多问题,比如今后的职业倾向于哪些领域,个人潜能特质适于读哪些专业,更早地澄清观念、认识自我,然后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过去应试环境中机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本刊认为,文理不分科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家长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旧有观念,顺应改革潮流,适应新的形势,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前途早做打算。

首先,家长要从孩子的成长大局出发,理解政策的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更丰富的营养,取消文理分科,促进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而且,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打牢各种知识的基础,知识面更广,也更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尽早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孩子进入初中,同时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迅速成熟,已具备起码的社会意识,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谈和行为,发现其兴趣和特长,尝试性地培养很有必要。当孩子进入高中阶段,通常会出现偏科现象,这是他们兴趣和特长出现分化的标志。此时,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在职业规划时,家长要摒弃“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必要时可以参考科学的测试数据。

最后,家长要密切关注高校招生政策。《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但高校的不同专业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如果家长不掌握准确的信息,孩子只能每门课都用心学,唯恐错过心仪的专业,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负担。家长为孩子减负的办法,是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高校的相关专业,然后明确招生政策,让孩子照方抓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高考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科目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