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理论与实证

2015-02-27朱道才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安徽省转型

杨 洋,朱道才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2.安徽财经大学合肥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理论与实证

杨 洋,朱道才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2.安徽财经大学合肥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基于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研究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间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并不互为格兰杰原因,并且耦合协调度较低。因此,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和安徽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城市转型路径两方面出发,通过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来促进安徽省各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转型、协调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关于城市转型内涵的研究。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各领域、各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由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型[1]。第二,关于城市某一特定领域转型的研究,如城市功能的转型[2]、城市经济的转型[3]、城市产业的转型[4]等。第三,关于特殊类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5]、大城市的转型[6]等。第四,关于城市转型路径方面的研究。在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环境下,要把经济转型作为城市转型的中心,要将服务业逐渐转变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实现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7]。

城市转型的核心推动力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直接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升级[8]。钱纳里通过研究发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动,由此指出产业关联效应的存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趋势[9]。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密切关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既可以从产业布局、产业政策方面着手[10],也可以从制度创新方面着手[11]。基于中国提倡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大力发展“新四化”的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转型,已不能局限于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的单方面研究,更应着眼于对二者的内在关联机制研究。城市转型不仅仅是工业经济时代转向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并且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12]。“新常态”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经济高效率、低消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

因此,研究二者的内在关联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多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处于中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业大省安徽作为研究对象,将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协调发展的建议。

2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理论框架

2.1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关联机制2.1.1 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图1):第一,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来推动城市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伴随着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和空间结构上的合理配置,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带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职能体系进一步完善[13]。第二,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市转型。产业的合理布局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合理分布,从而带动城市规模扩张,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第三,通过转变就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促使就业结构发生转变,使得人力资本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转型发展的质量。第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转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中国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发展模式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模式,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城市经济转型升级[14]。

图1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2.1.2 城市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市转型又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首先,通过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图2)。

图2 城市转型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城市转型使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伴随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进行不断地优化调整。其次,通过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转型发展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从而产生了经济的集聚效应,城市集聚经济功能可以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进而使产业结构在空间上得到更合理的调整,达到优化升级的效果。最后,通过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转型伴随着城市职能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随之增加,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5]。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关联机制不是单向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是以城市作为载体的,同时又是城市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进行综合转型的基础和推动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2.1.3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的时序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研究揭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将沿着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的规律[16]。但是这条规律因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而异。由于发展阶段和特点的不同,并非中国所有城市都适合美国当前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针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不同规模,必须构筑一个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才能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时序规律,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模式进行调整。第三产业是推进国家城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只有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才可以作为主导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城市处于低发展水平时,必须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第二产业提供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料,才有能力进一步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所以,中国当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遵循时序规律,适应中国国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2.2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模型

由于产业结构和城市转型具有丰富的内涵,无法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因此,在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关联机制和时序发展规律之前,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二者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得出可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和城市转型水平的综合指标,从而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关联分析;在得出二者综合得分指标的基础上,先对二者的综合得分进行协整水平测度,判断二者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再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判断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是否满足相互影响的互动机理;最后,基于二者的综合得分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而根据耦合协调度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关联程度,以及根据二者2000-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时序规律。

3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安徽实证

3.1 分析对象与数据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内涵丰富,单一指标无法衡量它们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的内涵,来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

3.1.1 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选取要体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特点。首先,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各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结构两方面。其次,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演进的过程,主要选取了第二三产业中的代表性产业作为评价指标[17]。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表

3.1.2 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依据魏后凯对城市转型的定义,认为城市转型是各领域、各方面的综合转型,主要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转型三个方面[18]。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城市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表

本文选取2000-2013年反映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安徽省统计年鉴》。

3.2 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和正向化处理,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通过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再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整体发展水平基本是上升趋势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由2000年的-1.308上升到2013年的1.612。总体来看,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2000-2007年),此阶段由于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比较低,2007年综合得分为-0.041,相比2000年提高的并不多,仍低于平均水平。发展阶段(2008-2013年),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阶段发展水平增速较快。另外,安徽省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56∶36.41∶38.03转变为2013年的12.33∶54.65∶33.02。由此可见,在“新四化”观念的指导下,安徽省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另外,安徽省城市转型综合水平得分由2000年的-0.957上升到2013年的1.838,并且从2010年起城市转型综合水平得分上升速度开始加快。但是,城市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各自的得分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社会转型因子得分较小。因此,在进行城市转型过程中,一定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转型,而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因素来研究城市转型模式。

3.3 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协整关系测度分析

3.3.1 单位根检验

由图3可见,CX和CY的时序数据呈现明显的逐步上升趋势,并且两者的波动幅度不大,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CX和CY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图3 2000-2013年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综合得分水平发展趋势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CY、CX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其对应的临界值,无法拒绝原假设,表明它们都是非平稳的序列,而序列ΔCY(1)、ΔCX(1)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其对应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CX和CY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因此,CX、CY均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表3 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3.3.2 协整检验

首先,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CX与城市转型综合得分CY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CY=0.153964+1.026460*CX

(1)

(25.88130) (164.3465)

F=27 009.79,DW=1.499 961

上式均满足F检验和t检验,因此,再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得出,ADF检验值为-2.736,小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协整方程不是伪回归的结果,从而说明序列CY与CX的线性关系显著,进而说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3.4 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因果关系分析

协整关系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城市转型水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因此,需要用Grange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2期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是城市转型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城市转型却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存在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第一,由于安徽省城市职能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吸引劳动力的转移,从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安徽省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不强,不能有效发挥其聚集经济功能,无法在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因此,不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安徽省各市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无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3.5 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协调发展分析

表5 2000-2013年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耦合度与协调度

从2000年到2013年间,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间的耦合协调总体水平不高,均处于0.7左右的水平,属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的过渡阶段,并且这14年间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平稳波动,并没有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2000-2013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的交互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而言,安徽省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安徽省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导致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重、轻工业比例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的转换。第二,就城市转型方面而言,安徽省城市转型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具体包括城市职能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吸纳劳动力;大城市聚集经济功能较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原因。基于以上原因可知,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二者间只要有一方面发展失调,都可能严重阻碍另一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使二者不能有效地协调发展。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理论角度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基于上述理论,以安徽省为例,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测度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和城市转型水平的综合得分可知,从2000-2013年,二者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次,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并不互为Granger原因,即不满足理论分析中的互动机理;最后,由耦合协调度模型得知两者间协调发展程度并不高。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和安徽省发展现状,分别针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城市转型路径两个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来推动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安徽省产能过剩现象日趋严重,涉及产能严重过剩的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4个行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严重浪费。因此,需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进而促进城市向高效率、低消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城市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如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的奇瑞轿车、安庆的石化、池州的旅游和建材等优势产业。依托优势,继续发展,形成冶金、汽车、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加强第三产业的人才培育和引进,发展与“科教兴皖”战略相关的产业,提高安徽省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各城市实现社会综合转型。

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城市转型路径,从而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完善城市职能体系。突出城市的优势职能,依据城市的人口、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等客观条件来确定各个城市的主体发展优势和优势产业部门,通过变动劳动力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发挥大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形成以“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强化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构筑区域增长极,从而带动产业聚集,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建立功能完善的科教文卫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产业,从而带动城市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19]。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城市转型路径,实现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城市空间,又可以为城市转型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从而有利于安徽省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

[1]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1):1-19

[2]郑国,秦波.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3):31-35

[3]李学鑫,田广增,苗长虹.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4):26-32

[4]陶晓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3(2):1-5

[5]杨振超.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0(6):67-73

[6]魏伟明,郭庆松.中国特色城市转型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上海行政学校学报,2012(2):4-21

[7]李程骅.中国城市转型的战略路径与重点突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2):5-12

[8]李程骅,黄南.新产业体系驱动中国城市转型的机制与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14(2):80-87

[9]霍利斯·钱纳里,摩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0]周丽萍.转变经济发方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10(6):57-61

[11]姜国强,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关联: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1):33-37

[12]朱铁臻.城市转型与创新[J].城市,2006(6):3-5

[13]肖海萍,胡辉.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关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7):242-243

[14]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6):31-35

[15]李彦军.中国城市转型的理论框架与支撑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9:81-88

[16]李培祥,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J].经济问题,2003(1):4-6

[17]刘淑茹.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6-69

[18]尹牧,宋冬林.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4):105-109

[19]龙翠红,易承志.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4(7):28-36

[20]谢忠秋,陈晓雪,黄瑞林,孙兴洋,朱月平.江苏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3(12):244-251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6.006

2015-01-19

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产业优化与城市转型关联分析:理论与安徽实证”(CXJJ2014054)。

杨洋(1990-),女,安徽马鞍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朱道才(1966-),安徽和县人,博士,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F2

A

1673-2006(2015)06-0020-06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安徽省转型
成长相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转型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