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画画描绘
2015-02-27江苏何长平
◎江苏 何长平
我为“小皇帝”画张像
习作初稿
王虎是邻居家的孩子,他是个独生子,今年8岁了,后脑勺还留了一撮“鸭尾巴”。他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皇帝”。别看他已上小学了,可吃饭还要家长喂,穿衣服还要家长帮忙。由于家里就这一棵“独苗苗”,爷爷奶奶都过分疼爱他,爸爸妈妈也十分宠爱他。叫他好好学习,用心读书,他偏偏爱打游戏机;叫他把东西摆放整齐,他偏偏乱扔乱摆;叫他尊老爱幼,他偏偏目无师长……弄得一家人都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王虎病了,爸爸、妈妈、奶奶劝着、哄着叫他吃药,王虎就是不吃。他爸爸说:“吃一粒药,给你10元钱。”他也不吃。逼急了,他就拿起剪刀,要剪“鸭尾巴”。一家人吓坏了,一起哀求他,最后他还是没有吃,却要吃雪糕。天气都很冷了,加上他有病,怎么能吃雪糕呢?可他奶奶还是给他买了。
像王虎这样的独生子女,怎么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呢?因此家长不要娇惯他了,老师也要严格要求他才行。
修改指导
画画,离不开色彩和线条;用文字给人物、事物“画画”,离不开具体的描写叙述——借助文字描绘人物的形象和言行细节,使人物像画一样从字里行间显示出来,这才能达到“为‘小皇帝’画张像”的写作目的。
就原稿来说,作者以偏重于叙述议论的文字,从多侧面列出了“小皇帝”的所作所为,虽然真实而又全面,但仍然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问题就在于作者只列举了一系列现象,而没有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现象谈得泛泛,适应于所有的“小皇帝”,那么以王虎为主人公的这幅“小皇帝”的画面就显得朦胧不清了。
修改升格
我为“小皇帝”画张像
王虎是邻居家的孩子,今年8岁了。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家伙长得胖乎乎的,个子跟我这个四年级的学生差不多高,真像只老虎。他的后脑勺留一撮“鸭尾巴”,谁要捋一下,他就要和谁“拼命”——那“鸭尾巴”可金贵哩。
深秋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听到邻院的王虎又吼叫起来:“我不吃药!就不吃,就不吃!”我跑过去一看,只见王虎在院子里乱蹦乱跳,他左手抓着“鸭尾巴”,右手拿着剪刀,冲着他爸爸妈妈吼叫:“谁叫我吃药,我就剪……”他奶奶从屋里颤抖抖地走出来,连声叫着“乖乖”,劝他放下剪刀。他妈妈捧着药丸,爸爸端着茶杯,都呆呆的,不知怎么办才好。
“吃药吧,乖乖。”奶奶求王虎了,“你拉着肚子,不吃药会……”“不吃,就不吃!”王虎跺着脚,叫奶奶“滚一边去”。爸爸苦笑着哄王虎:“虎子,吃吧,吃一丸,爸爸给你10元钱,行不?”“就不,就不,就不!”王虎大叫着,“谁叫我吃药,我就剪……”我走过去劝他:“王虎,在学校里老师说要听家长的话,有病就要吃药呀!”“谁的话我也不听,我说不吃就不吃,再叫我吃,我就……”说着,他真的把剪刀伸向了后脑勺……在一家人的惊叫声中,王虎停住手:“我喊一、二、三,你们把药丸扔掉,把水倒掉。要不,我就……一、二——”爸爸妈妈“投降”了——药丸扔了,水倒了……王虎胜利了,他丢下剪刀,双手叉腰,又大叫起来:“我要吃雪糕,要两个,都要‘果然爱’的!”天气这么冷,加上他有病,怎么能吃雪糕呢?可他奶奶还是给他买了。
回访复查
修改稿删去了所有泛泛而谈的文字,从王虎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写起,借助“吃药”这件具体的事,以其爸爸、妈妈、奶奶和“我”为衬托,在刻画人物言行细节中描绘出王虎这个“小皇帝”的形象,揭示出家庭宠惯、溺爱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思想自私、狭隘,性格执拗、蛮横的社会问题。两稿对比,结合小学生作文的实际,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以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为主的作文,选材愈具体愈好,角度愈新颖愈好,画面愈生动愈好,因为抽象的事物往往是难以形成具体生动的画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