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教学资源,缔造精彩课堂

2015-02-27王建芬

新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摘要】课堂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将日益丰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中,大家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认知已经得到了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善用“简易资源”,丰富数学体验

在教学“确定位置的条件——方向(角度)和距离”时,我觉得凭空讲解过于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容易使课堂陷入沉闷的局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易图:一架山炮(形状如《中国兄弟连》中日本人使用的那种)、一座小山。我先画一条射击线——打偏了(我发出“咚”的一声炮声)。为什么没有打中?学生说方向错了、角度错了。我标出射击线和南北线的夹角45度,然后告诉学生山头在大炮的北偏西45度——齐读一遍。接着发第二炮(设计线没到山头)。为什么又没有击中?学生说距离不对,距离短了。接着,我画出小山距离大炮3千米——学生学说小山在山炮北偏西45度方向的3千米处。然后发第三炮,终于击中目标。为什么到第三次才击中?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方向(角度)、距离。这样设计,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寓教于乐,形象生动地将概念性知识融入学生头脑。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生活资源”,促进思维迁移

把学生的生活情境作为其探究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曾听过一位老师这样上“除法”一课,他先朗读了学生日记中的一段话:“今天,妈妈给了我4元钱,让我每天用5角,我不知道可以用几天。”这位老师没有采用例题的场景图,而是“就地取材”,采用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例题场景。学生看过之后兴趣很高,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有的用乘法,有的用减法,还有的说:每天用5角,1元可以用2天,5元就可以用4个2天,共8天。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学生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奠定了基础。老师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将生活和数学紧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善用“错误资源”,精致智慧理答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不少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真切体验。如能顺其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的“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如“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想不到这个“相同的数”应该不包括“0”,于是有的教师就直接提问:你们认为这个“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在大部分学生回答“可以”之后,教师无奈再追问:那么“0”可以吗?这样的处理,总有“强扭”的味道,尽管学生也经历了思考交流的过程,但都是在教师的命令下被动完成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一道判断题:8∶9=8A∶9A,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然后利用错误:你能举例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吗?让学生围绕A可以是哪些数展开讨论,一方面加深了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故意制造错误、暴露错误:看来,这个A可以是任何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中学生对“0除外”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形成数学知识的强烈对比,为教学的有效切入创造最佳时机,更可以造就学生智慧的理答。

四、善用“整合资源”,梳理知识脉络

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时,我拿出三组长度不同的竹棒(15厘米、12厘米和8厘米),分别让学生操作:搭一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先一起考虑怎么拿小棒,然后搭。学生先算算小棒的总长度,然后让另外四个小朋友搭出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在操作和计算中,学生对棱的特征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又如,用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自然涉及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用足教具,环节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板书和小结,突出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区别等。让每个学生对这些区别和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复习课的功能就是使散乱的知识更系统、使模糊的知识更清晰、不熟练的变熟练,让后进生追上中等生,让优等生跳一跳向尖子生发展。最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确定教学的思考力度。冷饭如何炒出新味道?除了带着思考去复习整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新奇有趣外,根据班级情况适当升降难度也是必要的。譬如,在复习了“体积和容积”之后,我补充:如果把左边量杯中的600毫升水倒入一个长20厘米、宽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能不能倒满,为什么?如果倒进去,水的高度是多少?这是一道与体积复习相整合的练习,涉及到水的形状改变、水的体积相等的情况,涉及到已知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求高的问题。这样的拓展,提升了思维高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教材,挖掘教材,善于运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缔造精彩课堂,为我们的学生支撑起一片片蔚蓝的天空!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