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寻找翻转课堂的“支点”

2015-02-27陈章冬

新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雪松支点露珠

【摘要】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立足于“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寻找有效“翻转”的支点,文章结合本校翻转课堂实验课的课例,从巧设“支架”、立足文体、字词组合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寻求翻转课堂中的更多支点,实现有效教学。

著名教育家、语文大师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立足两个“不待”,形成两个“自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实质就是要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解力和阅读习惯,不仅指能读懂几篇文章,还在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老还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结合我校开展翻转课堂研究的成果,笔者欣喜地发现,我校开展的一系列实验课均立足于叶老的两个“不待”展开。因为“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先带着问题自己学,再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就有了直接面对新内容、新问题、新情境的机会。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翻转课堂实验课例谈谈如何立足于两个“不待”,寻找有效“翻转”的支点。

一、巧设“支架”,完成举一反一式翻转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关键处的言语表达形式,再就这种特殊的言语表达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先巧设理解的“支架”,让学生在理解支架的帮助下先熟悉这类言语的表达;再巧设仿写的“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完成仿作。以《山谷中的谜底》为例,我们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就是“以事寓理”的文章结尾怎么写?

1.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关注这三句的“言语形式”,设立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

(1)“我敢肯定,东坡也曾经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支架1: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

师:两句比较一下,哪一句好?

生:原句更多表达的是一种遗憾,而改句更多的是一种否定。

师:你认为哪一种更准确?(启发:在杂树被暴风雪摧毁前,杂树的什么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

生:面对暴风雪的抗争意识。

师:是的,与雪松相比,杂树只是少了适时弯曲的智慧和策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支架2:加主语。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  )也需要学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师:我们联系第一句话,想想这里可以填什么?

生:杂树。

师:我们联系启示二字,想想这里可以填什么?

生:人。

师:从古至今,有许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事例。把你搜集到的事例给大家讲一讲。你能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评价一下他的这种“弯曲”行为吗?

支架3:不是(  ),而是为了(  )

生:列举历史上的事例。

(3)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师:比较一下这三句话,都是围绕什么来说的?

生:弯曲。

师:都围绕“弯曲”,有不同吗?

生:第一句为杂树不具备雪松式弯曲的本领而遗憾,第二句写面对压力时也要像雪松一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得反弹的机会。第一句是就事论事,第二句是由树联系到人。

师:能不能删去最后一句?

生:最后一句议论深化了弯曲的含义,揭示的道理更具普遍性,包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在同类文章中寻找仿写的支架。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给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补个结尾。教师事先将文本进行了处理,将最后三段文字隐去。

支架:

“果实”树通过结出的果实,证实了它的真正身份。

人通过自己的成果,被人们了解并熟识。

这样的“支架”可以让学生与刚学的《山谷中的谜底》联系起来,因为结构相仿,都是以事寓理的文章。有了这样的支架,学生就可以进行仿写。最后还可以出示原文的结尾,把学生写的与作者写的结尾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体会。相信通过这样的翻转,势必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自能作文,完成举一反一式翻转。

二、立足文体,完成举三归一式翻转

不同的文体均有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还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学会表达”这个环节做到“读写结合”,而且应该是在“读得透”的基础上“写得好”。比如说理文在叙述一个故事后,又发表自己的议论,这叫“夹叙夹议”。说理文所叙述的故事,也就是举的例子又分正例和反例。作者一般会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利用说理文的特点,对所举的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后,学生如能根据例子的特点仿写一个,那学生再读到此类文章一定不需老师讲就能读出门道。

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首先交流三个正例,明确这三个事例都写了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取得了成功,都选择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上部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比较熟悉的,但关注了文体特点背后的“言语形式”后教学还可以更进一步,可以把三个事例分成三个自然段,让学生快速默读这三个事例,思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先交代人物(包括姓名、国籍、朝代、身份);再写他目标专一,如何持之以恒;最后写取得的成就。其中持之以恒写得较详细,三则事例的语言都很简洁。明确了这些,就为后面的翻转打下了基础。

师:是不是只有这三个例子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呢?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省略号。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诺贝尔、谈迁、司马光、华罗庚……

师:看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用三个事例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三个事例同样要做到:典型事例、语言简洁,并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

(小组合作写事例,上台交流,其他小组根据要求评价)

教到这里,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先要找出作者的观点,再看作者选择的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大部分孩子经过举三归一的翻转后能针对作者的观点列举事例。我想这就已经达到了叶老提出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三、字词组合,完成举一反三式翻转

“在各个年段中,识字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也可以借助‘词串’的形式,提高识记效果。”薛法根老师提出的词串教学就是讲究短语的重组,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朗读、识记。

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薛老师的话理解为是一种举一反三式的翻转。

如《小露珠》中出现的:

小露珠

闪亮的小露珠

透明的小露珠

圆润的小露珠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这样的翻转还体现在运用“一字多词”法理解词语。学生学了字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来组词,帮助理解字义,学会用词说话,做到字词句紧密联系。这不仅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需要,而且能发展孩子的智力的灵活性,促使对词的结构认识的系统化。课堂可以借助词串的理解实现翻转。例如“手”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实现举一反三。老师先出一个“旗手”,学生可以跟出一串,如:歌手、鼓手、新手、水手……随着组词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词汇逐步扩充和发散,使智力越来越灵活。再如,“不堪”可以解释为“不能忍受”、“承受不了”或“不可以”。如果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地扩大组词范围,如:狼狈不堪、破烂不堪、疲惫不堪、贫困不堪、不堪回首、不堪设想、不堪造就、不堪一击等。

翻转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翻转实验,寻找出更多的支点,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雪松支点露珠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制造露珠
小露珠去哪儿了
赵雪松书法作品
牛雪松教授简介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露珠
露珠亮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