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传其道 次解其惑
——探索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15-02-27陈海浪
陈海浪
(平凉市教育培训中心 甘肃平凉 744000)
首传其道 次解其惑
——探索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陈海浪
(平凉市教育培训中心 甘肃平凉 744000)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单纯、幼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极强,针对这些特点,帮助小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对于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 嫉妒心理 成因 对策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荀子在其《劝学》篇中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我们身为教师,就肩负着两个重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疑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让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更要完成“解惑”的任务,即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心灵的建造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名著《三国演义》中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触,虽是诸葛亮的一个计谋,但却暴露了周瑜内心充满强烈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典型代表。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小学生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物质两个方面。在学校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受到表扬、取得好成绩或穿着新衣服、使用新笔时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或不满的态度,严峻者一旦发现别人赛过自己,就产生一种失败的埋怨,并伴有攻击性情绪或行为。这就是学生嫉妒心理的明显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小学生。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呵护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有的则生性偏激,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或者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不安、苦恼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或者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其15岁时曾因父母吵架而想杀了父亲。在与奶奶看电视争台后,在笔记本上还写“恨!恨!恨!”。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分析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嫉妒。
2.从家长、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来分析
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也是触发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气人有笑人无”等等。
3.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也有嫉妒心理产生的温床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布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但在学校他就失去了这种优越的地位,他只是一个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某些学生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也就是嫉妒。与成人的嫉妒心理不同,小学生的嫉妒心理有其明显的特征。
需要的排他性:只许自己拥有,不许他人占有;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
对象的选择性:一般选择与自己条件大体相称的人作为嫉妒对象,也就是可比性越大越轻易被嫉妒。例如男孩很少嫉妒女孩,低年级学生很少嫉妒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可比性小。
方式的多样性:或冷淡疏远,或嘲讽轻视,或曲折隐蔽等。
心理的不稳定性:今天嫉妒你,明天嫉妒他。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要害时期,而嫉妒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绊脚石
他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憎恨或怨恨能干的人,必然在言行上有所表现,或耍态度,讽刺打击;或制造尴尬,疏远冷淡;或造谣中伤,诋毁对方。所有这些都会严重破坏同学间的情谊。
嫉妒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会分散精力,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反思,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是不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的不够?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单纯、幼稚,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极强,针对这些特点,帮助小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方法
1.帮助学生准确认清嫉妒的危害
嫉妒是一种有害的令人讨厌的情感,它能使亲密挚友翻脸,双方感情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假如小学生经常被嫉妒心理所左右,他们会变得对四周的一切都熟视无睹,喜欢孤身独处、忍受空虚,时而阴沉、退缩,时而暴躁、激进。这些不良性格和消极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走上形成健全人格的道路。要帮助学生正确熟悉嫉妒的危害,使嫉妒心理处于萌芽状态就将之消除。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更轻易产生嫉妒心。对这类孩子来说,教师的爱、赞扬和理解是医治自卑、进而克服嫉妒的佳方良药。对孩子每一优点由衷的肯定和赞美无疑可大大增加他的自信和自尊,而一个充满自信和自尊的孩子往往会充满安全感、满意感和快乐感,他们深知,别人的成绩是自己通过努力完全能取得的。因此,他们不大会被他人的成功搅得心神不宁,或生出畸形心理。他们会心胸开阔,笑对人生。而大度和乐观,恰恰是扑灭嫉妒之火的最好的“灭火剂”!
3.引导学生正确竞争
人,大都会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要超过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假如运用得好,就可以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驱动力。竞争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它也是医治嫉妒的特效药。嫉妒是无能和自私的化合物,而公平、友好的竞争,要依赖能力和聪明。用积极进取的方法去克服由嫉妒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唤起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的力量,激励自身奋起直追,使自己有所作为。在这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理解竞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自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途径,由此,嫉妒者的嫉妒心理自然会逐步失去引起共鸣的土壤。
4.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
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有利于消除产生嫉妒的土壤和温床
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应该是和谐、融洽、宽松、合作的。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不只是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既要管“教”,也要管“导”。师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创造健康的心理气氛(包括课堂气氛、课外活动气氛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气氛等)。通过班集体热情关怀、帮助嫉妒者,让嫉妒者无地自容,自惭形秽,使因为嫉妒而引起的冷漠、孤僻、偏执、焦急、阴郁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得到消除。
5.教给详细方法消除嫉妒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学习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当学生之间嫉妒一旦产生,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嫉妒产生的原因,引导和教给学生消除嫉妒的方法,如:
弱点展示法:可以把自己某些弱点展示给对自己心存嫉妒的同学,这样可以缓解和消除对方的自卑感,从而产生平等意识。另外,除了暴露弱点外,被嫉妒者也可以巧妙地向心存嫉妒的同学请教一些难题,并诚意地与之交流,化解彼此的对立情绪,缓解嫉妒心理。
“酸葡萄”式调节法:可以要求学生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调整,以保持内心平衡。这种“酸葡萄”式的精神慰籍,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人际沟通法:教师尤其班主任应指导学生主动与心存嫉妒的同学交往,在交往中了解、体谅、帮助嫉妒者。
精神发泄法:正确引导学生去做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找好朋友诉说,消除紧张、烦闷、焦急情绪。
6.家校合力,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的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至关重要。而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给孩子的压力很大,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极力表扬,进行物质鼓励等,而一旦考试不好,就会严肃批评,以至某些孩子看到别人好就产生嫉妒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或家访活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7.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8.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9.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学中,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10.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情感的交流,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1.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工作者能正确对待并及时抑制和消除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滋生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分辨情况,区别对待,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无疑是给他今后的道路铺上了一层结实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指引他航向的指标,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
[1]《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吕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