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数感的培养策略

2015-02-27刘月娥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对数数感日记

刘月娥

(福建漳平市赤水中心学校 福建漳平 364400)

试论数感的培养策略

刘月娥

(福建漳平市赤水中心学校 福建漳平 3644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知道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知道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让学生感受3米、甚至还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感受100米、400米的距离。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体验和理解生活现实问题,为此,作为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将生活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例如,可以与学生拉拉家常,交流如下的问题:

(1)你们家床有多高?有多长?

(2)冰箱的高度呢?”

(3)你爸妈的身高呢?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体会了在生活中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形成了数感。

数感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增强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在比较和猜测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学习了《11到20的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从中体会20是2个十,找出课本上的第8页、第15页、第20页,将几和第几、比大小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巩固并发展了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实际问题来解决,使学生学会估计的策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判断的习惯。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中可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引导学生估测、把握数的大小。

如:教学加减的估算时,课伊始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通过猜玩具价格、猜数字(一个数接近30,可能是几?48、29、71又接近几十?),让学生感受了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了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同时通过这样的猜测,学生感受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猜测、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从而能够以小数感知、估算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数感

数感的培养有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的发展。例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但达到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即从号码上要能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还能看出运动员是参加哪类项目等等。

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五、在撰写数学日记中锤炼数感

让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可以锤炼他们的数感,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他们会越来越觉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越发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在数学日记中反映,数学在生活中时时用到,而且非常有趣,已经给学生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在二年级一个学生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星期天,我和爸妈去米兰春天超市。我们买了2斤苹果共10元;买了6斤西瓜花了18元;10斤大米20元。我们给营业员阿姨100元,她找回我们52元。走出超市,爸爸问我:“阿姨找的钱对不对?我们一共买了多少斤东西、花了多少元?”我想了想:我们一共买了18斤东西,花了48元,她找的钱是对的。象这样的数学日记让学生每周写,天天想,一双观察身边一切数学的慧眼终将练就。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我们学生的数感能比街头的小贩强上10倍甚至几十倍的。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实际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深化和进一步的锤炼,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对数数感日记
含有对数非线性项Kirchhoff方程多解的存在性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指数与对数
指数与对数
对数简史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