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改革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思考

2015-02-27钱韧杨剑刘畅陈艺杨净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外语

钱韧 杨剑 刘畅 陈艺 杨净宇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大学改革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思考

钱韧 杨剑 刘畅 陈艺 杨净宇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本科高等院校转型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基本方针,也是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外语专业必须进行培养目标的转型,只有通过转型,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外语人才。本文将首先分析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必要性,进而论述培养目标转型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最后阐明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具体方向。

本科外语专业 培养目标转型 必要性 基本原则 具体方向

本科高等院校必须转型,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基本方针,也是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要求,更是本科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本科高等院校的转型中,外语专业应该首先进行培养目标的转型。本科外语专业只有通过培养目标的转型,才能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外语人才。为此,我们选择《大学改革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思考》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分析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必要性,进而论述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最后阐明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具体方向。其目的是为本科外语专业的改革和转型建言献策。

一、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必要性

在高等院校本科外语专业的转型中,笔者认为确定培养目标的转型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确定了培养目标的转型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来确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配备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转型是基于以下的“四个需要”。

1.培养目标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和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标准。

第一,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两个新的要求,这就是: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首先,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在西方发达国家,任何一所著名的高校,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本地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当地培养人才,为当地提供直接的服务。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在办学定位、 专业建设 、师资扩充等方面都要做出新的转变。要认清地方产业布局,以当地的产业优势为主导,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统一,以特色求发展,以交叉促创新,以优势学科方向的突破带动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其次,大学要服务社会经济。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在大学的办学定位上,应首先考虑该向社会输出什么样的人才。当前教育部改革的重点是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要求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做这个重大改革?就是因为目前社会出现了“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为了消除这种格局,大学教育就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紧紧瞄准经济社会急需人才的重点领域,确定与这些领域紧密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经济社会变革相对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第二,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标准。长期从来,外语人才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度。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发生变化。人才市场上,学生口语不流利,专业知识缺乏,国际贸易规则陌生等等,都令不少用人单位抱怨不已。那么,社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是三类人才,一是高端外语人才,特别是“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人才,这一直是社会各行业奇缺的。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二是“双语”或“多语”人才,这是企业和跨国公司急需的人才。英语加一门小语种语言,或者会多门外语的人才是诸多国际贸易类公司的青睐对象。三是“双料”人才,目前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走红,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目前,我国面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球资本和金融竞争、对外贸易方式转变等经济转型,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也必须进行转型。

2.培养目标转型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中,外语专业学生更是由于之前外语专业招生过热,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岗位质量也明显下降。下面将根据四川某外语大学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的就业数据,深入分析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①.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四川某外语大学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的就业数据,笔者从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岗位质量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说明本科外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

第一,社会提供的语言岗位越来越少。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外语专业在高校的开设迅速增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就给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根据官方数据,截止2014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前5名分别为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和法语。其中,英语专业是中国高校开设专业第一位,高达994所,而他语种中开设最多的是日语专业,达到506所。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外语专业学生数量十分庞大。以四川某外语大学为例,该学院语种齐全,现开设有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朝鲜语、俄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其英语专业下还设有经贸、国际物流管理、外事管理、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管理、师范、涉外文秘等专业方向,其2013届本科毕业生为就有2770人,2014届本科毕业生也有2683人。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社会提供的语言岗位越来越少。现在,外语作为一门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因而对纯粹学习外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会相应减少,这样就出现了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和社会就业岗位减少的巨大矛盾。

第二,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外语专业是中国高校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在当今就业难的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不算低,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对口率低。根据四川某外语大学的统计,2014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为93.75%,学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批发和零售业。但仔细分析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即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较高,而且就业领域比较宽泛,但其专业不对口现象却非常普遍,学生就业的岗位大多数都是非外语岗位,许多学生反映,外语的优势在岗位上得不到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实际运用率相当低。

第三,学生就业的岗位质量不高。根据四川某外语大学的统计,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前3名依次是民营企业、中初教育单位和三资企业,分别占就业人数的63.64%、10.59%、8.49%。在这些单位中,特别是在就业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中,由于企业所需的外语岗位较少,加之学生除语言之外的专业知识不突出,大多数学生只能应聘非外语岗位和企业的中下层岗位,例如操作工、库管员、业务员、推销员和一般文职人员,在中高层的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因而就业岗位的平均薪资水平也普遍不高。从全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数据来看,这不仅仅是四川存在的问题,北京、上海、重庆和广东等地的外语专业学生就业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②.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但其中有两个原因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

其一,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从目前许多大学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看,有许多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是大部分外语专业课程都是语言知识学习,课程设置过窄过细,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较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加大了就业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教学方法和观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外语语言基础课的设立和教学,不太重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的设立和教学;过于注重外语基础语言的训练和应用,而不太重视行业专业外语语言的训练和应用,因此在培养目标、知识理论、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其二,学生的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从许多大学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看,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岗位需求有些脱节。从知识水平来看,他们的外语水平较高,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较弱;从口语能力来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交际接待、旅游购物等方面的外语口语能力较强,而在行业的专业技术、经贸业务、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外语口语能力较弱;从翻译能力来看,他们对文学艺术、日常生活、旅游购物等方面的翻译能力较强,而对行业的专业业务知识等方面的翻译能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要解决这个社会性问题,当务之急是外语专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养目标转型,进而有效地推动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目标转型是解决企业“用工荒”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的许多调查报告都表明,目前在我国外语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两种这样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大学本科外语学生就业较难,最突出是英语专业,其毕业生的失业率已列入大学生失业的前三位。第二种情况是许多企业招不到自已急需的外语人才,企业出现了外语人才的“用工荒”。

第一,企业需要的专业外语人才供量不足。随着中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人才市场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但是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科研部门、三资企业、工程建设等行业,专业外语类人才的供量却严重不足,只会外国语言的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状况也是越来越突出。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外语水平较高,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较弱的问题,也存在外语的普通运用能力较强,但外语的专业运用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这就出现了外语毕业生虽多,但企业却在人才市场难以招到自已急需的外语人才的奇怪现象。

第二,学生的现状难以达到企业用工标准。企业之所以出现外语人才的“用工荒”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现状难以达到企业用工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知识较强,专业知识较弱。目前各高校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仍以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听说读写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方面占的比例太大,而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的设置和教学时间太少,许多外语专业只把听说读写译的课程设为必修课,而把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统统设为选修课,这就造成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学生重视语言课、轻视专业课的倾向。因此,目前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存在着语言知识较强,专业知识较弱的问题。他们只会一般语言的翻译,却不会行业专业术语的翻译,他们只会一般商务接待的会话,却不会国际贸易的谈判,其能力就难以达到企业用工标准。

二是专业知识学得肤浅,缺乏就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各大企业,尤其是对外语能力要求较高的外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再拘泥于应聘者的简历和各种证书,而是直接通过面试检测其口语和听力水平,这就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是,由于我们许多外语专业把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统统设为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系统性都比较差,教学时间也安排较少,这就造成学生虽然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课,但却学得十分的肤浅和散乱,加之有的专业知识课还是用中文学习的,这就造成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太弱的问题,在外语人才市场上我们的学生就缺乏就业竞争力。在当今社会中,语言知识在就业竞争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作为交流的工具而存在,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使之成为具备其他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本科外语教育者,我们应将语言能力培养与其他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实现培养目标的转型,这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4.培养目标转型是本科外语专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本科外语专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量上,而在质的方面,存在着院校之间外语教学资源差距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本科外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抓好培养目标转型,是本科外语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第一,培养目标转型可以帮助本科外语专业准确定位。目前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较多重视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以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学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以传统学术型教育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重视语言能力考试,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当前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脱节,造成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许多学生毕业之后只能被迫从事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重新明确本科外语专业的定位刻不容缓。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外语能力本身,更要求其具有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如金融财务知识、国际贸易知识、传媒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重新思考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外语专业在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培养目标转型可以带动本科外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外语教育普及的今天,要使外语专业人才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使之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本科外语专业教学改革,而改革的目标,应该根椐社会工作岗位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使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真正实现无缝连接。因此,培养目标转型可以带动本科外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它将会促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和教学方式的转型。

第三,培养目标转型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至2014年为止已经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人数再次创下新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科外语专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本科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过于注重语言基础能力、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很难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专业对口工作,影响本科外语专业的就业率。因此,要通过培养目标转型,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确保外语专业的生存,使外语专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大学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本科外语专业的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师配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好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型工作,首先应该把握转型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一坚持,三区别”,即:坚持突出外语优势,要与高职高专有所区别、要与理工科专业有所区别、要与硕博外语人才有所区别。

1.要坚持突出外语优势

外语优势历来是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的最大优势,也是本科外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最大的区别之处。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经过系统地学习,具有十分扎实的外国语言基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听讲座、写文章、阅读文献、翻译资料,也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职场交际等。这是外语专业学生最为突出的竞争能力和立岗能力,也是其他专业学生很难赶超的特殊能力。因此,本科外语专业在培养目标转型中,要坚持突出学生的外语优势。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分析,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用外语能力,即能利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生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另一类是专业外语能力,即能利用外语进行职场交际、科学研究、商务谈判、国际营销和技术操作的能力。目前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用外语能力较强,专业外语能力较弱。培养目标转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目标的转型不能弱化学生的外语优势,而应该在巩固学生通用外语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使外语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外语人才。

2.要与高职高专有所区别

本科外语专业和高职高专完全不同,两者在教学方针、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其最显著的区别是:高职高专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外语专业注重学生的动口能力。

高职高专的培养方针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学生主要是系统学习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教学目标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和重现场,要求学生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方针是注重学生的动口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因此,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系统地学习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操作,而是要求首先要学好外国语言,在此基础上选学一些行业的主要业务知识,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利用外语进行学习、阅读、交流和翻译,而且能够利用外语从事外交、经贸、工程服务、旅游服务、新闻广告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某项工作,注重的是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因此,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型一定要与高职高专有所区别,要保证学生在学好外国语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行业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而不能盲目地向高职高专靠拢,过多安排某一行业的专门技术的学习,从而失去外语专业的自身特色和学生的竞争优势。

3.要与理工科专业有所区别

本科外语专业与本科理工科专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专业,两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完全不同。但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理工科专业正在强化外语的学习,外语专业正在强化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两个专业都要学习外语和行业专业知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知识的掌握上,即理工科专业是用中文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而外语专业要用外语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理工科专业主要是用中文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注重提高的是学生在职场中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外语专业必须要求用外语和双语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的是学生在职场中的外语交际能力和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如果外语专业采用中文来学习行业专业知识,在职场中就无法发挥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本科外语专业都增加了行业专业知识的课程,为什么还会出现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难和专业外语人才短缺的现象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场的交际对话是用外语教学,而职场的专业知识却是用中文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职场上只会用外语进行交际对话,而不能用外语进行专项业务的洽谈。例如在国际经贸的交易谈判中,只会用外语表达某个交易术语的名称,却不能用外语洽谈这个术语所包括的价格条件、交货条件和双方责任等内容,在职场中完全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也完全无法发挥。

所以,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型一定要与理工科专业有所区别,在行业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必须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双语教学,即重要的专业知识用外语进行学习,次要的知识和具体的解释可以用中文学习。通过双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外语运用能力,又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

4.要与硕博外语人才有所区别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硕博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两者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而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硕博外语专业主要培养国际化的高端外语人才,而本科外语专业应该重点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外语人才。

硕博外语专业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塔尖,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是国际化的高端外语人才。所谓国际化的高端外语人才,是指外语语言能力特强,同时又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外语人才。近年来,北外、上外和川外等老牌重点高校培养了不少这样的人才。而本科外语专业则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塔基,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两个,一是为硕博外语专业和出国留学输送人才,二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的外语人才。具体来讲,两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点区别:第一,学生就业的领域不同。硕博外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国外和跨国公司中就业,而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国内和三资企业中就业;第二,学生就业的压力不同。硕博外语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第三,学生就业的岗位不同。硕博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外交外事机构、对外新闻机构、国际经贸金融机构、国际教育机构等,就业岗位的层次较高,而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国内的政府部门、国内中初级教育机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旅游部门等,就业岗位的层次相对较低。

由于存在以上的几个区别,本科外语专业不能把培养国际化的高端外语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而应该立足国内,着重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数众多的学生就业问题,本科外语专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具体方向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求,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本科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转型。培养目标如何转型?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哪里?笔者认为: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具体方向主要在两个方面,即:从培养“四种专家”转型为培养“四类外语人才”,从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转型为重点培养本土化外语人才。

1.从培养翻译家转型为培养行业翻译人才

长期以来,培养翻译家都是大学外语专业的主要目标,由于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大学外语专业的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翻译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而翻译家的需求量却日益减少,翻译家的岗位极其有限,本科外语专业如果还把培养翻译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就会造成绝大多数的学生难以就业。第二,培养任务已经转移。由于高校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已存在本科和硕博外语专业两个层次,培养翻译家的任务已经转移到了硕博外语专业这个层次,它已不再是本科外语专业的主要任务。第三,翻译家一般不会从本科学生中选拔。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因而对翻译家的要求有了更高的选拔标准,由于学习和实践时间有限,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很难达到翻译家的用人标准,绝大多数翻译家都是从硕博外语专业的学生中选拔的。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翻译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行业翻译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国的涉外行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入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涉外行业也日益增多,其中涉外业务最多的是三资企业、国际贸易、金融财会、工程、旅游、IT、教育和新闻影视行业。第二,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要开展涉外业务,涉外行业就需要众多精通外语、熟悉行业业务知识的行业翻译人才,这就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三,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能够胜任行业翻译工作,由于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如果再补充和增加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完全能够成为行业需要的专业翻译人才。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行业翻译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2.从培养外交家转型为培养国际经贸外语人才

长期以来,大学外语专业都把培养外交家作为了自己的主要目标,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外交人才。但是随着社会需求和大学结构的变化,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外交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外交家的岗位极其有限,不能为众多的外语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岗位。第二,外交家根本不会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由于现在大学外语专业中已经有了硕博专业这个层次,外交家也一般都是在硕博毕业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如果本科外语专业还把培养外交家作为主要目标,其结果是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学生就业脱节。

在新的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国际经贸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国际经贸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它可以为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在国际经贸中,企业需要精通外语的人数众多,例如进出口报关员、营销人员、商品检验员、业务谈判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等等。不少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已经证明,国际经贸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的最大领域。第二,外语专业学生在国际经贸岗位上具有独特的外语优势。由于在校期间是系统扎实地学习外语,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外语语言基础更好,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更强,如果增加了国际经贸理论和实务的专业知识学习,他们到国际经贸领域就业就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工作岗位上也会有更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国际经贸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3.从培养文学家转型为培养传媒广告外语人才

长期以来,培养文学家也是大学外语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一般外语专业都开设有外国文化概况、外国文学、外国名著选读等多门课程,多年来也培养了大批的外国文学翻译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但是随着时代和大学结构的变化,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文学家作为自己主要的培养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文学家的就业范围十分狭窄,主要是在出版单位和各类杂志社,加之近年来专业的文学翻译家和评论家越来越少,而兼职的文学翻译家和评论家却越来越多,许多大学外语教师、新闻记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在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本科外语专业还把培养文学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那就会造成众多的外语专业学生无法就业。第二,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很难达到文学家的标准。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外语语言和其他专业知识,对外国文学只是进行了解性的学习,根本没有精力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研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学家。

和文学联系十分紧密的是传媒和广告行业,在新的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传媒广告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传媒和广告的领域很广,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传媒广告涉及的领域有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动漫、游戏、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广告制作等等,其中大量都要涉及到外语的使用,这就可以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是外语专业学生就业潜力最大的又一个领域。第二,外语专业学生在传媒广告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传媒广告行业的涉外业务活动必然涉及到外国的文化状况、外国文学和外国的风俗习惯等,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知识都进行了学习,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专业学生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加之外语语言基础和外语运用能力都更好,就业的机会也相对更大。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传媒广告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4.从培养语言学家转型为培养会展旅游外语人才

长期以来,大学外语专业都把培养语言学家作为了自己的主要目标,比较注重对外国文字、外语词汇语法和语言规律特点的教学和研究。但是随着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的变化,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语言学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社会对语言学家的需求量极小,难以为众多的本科外语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语言学家的工作领域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每年需求的人数很少,加之本科外语学生的水平很难达到语言学家的用人标准。第二,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越来越小。由于就业的压力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外语专业学生对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日益增大,而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却日益减弱,如果我们过多的把教学时间和内容放在语言研究上,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本科外语专业不能再把培养语言学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应该从培养语言学家转型为重点培养会展旅游外语人才,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会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在会展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会展经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对国际会展外语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旅游方面,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国百姓经济水平的提升,外国公民到中国旅游的人数日益增长,中国公民赴外旅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会展和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第二,会展和旅游行业可以为本科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今后十年会展和旅游的发展前景很好,这些行业需要的外语人才将会大量增加,这就让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外语专业学生在会展和旅游行业有很大的就业优势。这些行业需要的都是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会展旅游行业将会是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培养会展旅游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5.从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转型为培养本土化外语人才

近年来,无论是大学硕博外语专业还是本科外语专业都把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作为了自己的主要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硕博外语专业把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定为培养目标是正确的,而本科外语专业把培养国际化人才定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却是脱离实际和有些欠妥的。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的领域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国内,而不是在中国境外;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虽然都有涉外活动和涉外业务,但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都还未达到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基本标准,因此还不能称为是国际化的外语人才。第二,从就业机会来看,硕博外语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机会较大,而本科外语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机会较小,本科外语学生在国外的组织、机构及企业就业的岗位十分有限,就业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本科外语专业不能把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重点培养本土化的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这是国家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对于本科高等院校转型的基本要求就是:紧密围绕社会的需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努力培养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外语人才。本科外语专业要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教学与学生就业相衔接,就必须执行教育部的这一改革方针。第二,地方经济的发展能为本科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来,上海地区的外语院校根据该地区外企较多的特点,大力培养行业翻译外语人才和国际经贸外语人才,大大提高了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海南和陕西的外语院校针对当地教育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的特点,大力培养教育旅游外语人才,增加了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这些成功的经验都为本科外语专业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基于以上原因,本科外语专业应该把重点培养本土化外语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三个结论。第一,高等院校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型是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本科外语专业必须要进行培养目标的转型。第二,培养目标转型是事关教育全局的大事,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配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要慎重进行。因此在转型时应把握“一坚持,三区别”的基本原则。第三,本科外语专业培养目标转型具体有五个方向,应该培养五类实用型的外语人才。笔者深信:大学本科外语专业通过培养目标的转型,将会推动外语专业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大学本科外语专业在改革中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_2020)新华网2010年6月6日

[2]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4年2月20日

[3]孟庆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6日第4版

[4]蔡基岗:《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7年1月第1期

钱韧,1980年1月出生,副教授,硕士。2006年6月至今,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任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

杨剑 讲师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系主任助理

刘畅 讲师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专业教师

陈艺 讲师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专业教师

杨净宇 助教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专业教师

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科研立项一般项目 立项编号15SBO399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外语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