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后续报道模式与技巧研究
2015-02-27常涛
常 涛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赋予了当下社会信息传播的急速化和立体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周期也被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烂尾新闻”随之出现,并成为学界、业界和民众持续关注的重点。
所谓“烂尾新闻”,有学者指出,“是指曾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关注,也得到官方明确表态要积极介入并查处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却无调查结果,或只匆匆给出不能令广大民众信服的调查结论的新闻事件。因其形同未建设完成留下很多滋生问题的烂尾工程而得名‘烂尾新闻’”。[1]
“烂尾新闻”之所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因为它的背后,是“围绕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所进行的一场公众舆论和某些责任方比拼耐力的角逐游戏”。[2]也就是说,在“烂尾新闻”的背后,涉及三方主体:公众、媒体和事件责任方(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本文更为关注“烂尾新闻”中的媒体一方。因为在三方中,媒体是更有改进动力的一方:“烂尾新闻”的背后,涉及的是新闻媒介对政府的舆论监督的力度问题和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实现问题。所以,如何让“烂尾新闻”不烂,就成为新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更微观、更技术的层面上讲,就是“烂尾新闻”后续报道模式与技巧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下对“烂尾新闻”的研究应进一步从新闻实务即具体的新闻生产流程角度提出解决办法,才更有意义。
所谓后续报道,就是对那些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出现的新进展所作的新闻报道,或对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的追踪报道。对“烂尾新闻”的后续报道来说,就是指当事件“断头”之后,媒体对事件中迟迟未果的疑点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做出的追踪报道。
通过对以往“烂尾新闻”深入分析会发现,“烂尾新闻”后续报道状况背后存在几种模式,接下来,本文将总结这几种模式,并在每一种模式下展开对“烂尾新闻”后续报道技巧的讨论。
二、“烂尾新闻”后续报道模式与技巧
(一)穷追不舍式
有的事件在曝出之后急速“烂尾”,事情真相迟迟无果,穷追不舍的后续报道方式适用于此类事件。穷追不舍是指媒体在事件曝出之后,围绕揭开事件真相作持续报道,特点是报道频率快、报道量大。
网络媒体报道直接,更新频率快,信息量大,且宜于多媒体展示,因此是媒体对“烂尾新闻”进行后续报道时采用穷追不舍式的主阵地。
媒体运用穷追不舍式的后续报道方式对“黑龙江庆安县徐纯合枪击案”的追踪报道较为成功。2015年5月2日事件发生后,官方陷入沉寂,真相不明,网络上迅速掀起对此事件的讨论。期间,众多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号每天多次发文追踪事件最新进展,关注点集中在官方何时公布事件真相以及民间各种质疑声音。此后媒体对此事关注度有所降低,但部分媒体对此事仍是穷追不舍。
媒体对此事件穷追不舍的后续报道方式,使该事件的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呈现在人们面前,避免了因媒体的报道频率过慢而导致事件急速“烂尾”。
(二)迂回曲折式
迂回曲折式报道是指不直接追踪报道“烂尾”事件,而是通过对当下发生的与“烂尾”事件相似的事件报道间接对“烂尾新闻”进行后续报道。
一般来说,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的发生往往能引起人们对过往发生的相似事件的关注,迂回曲折式的报道正是以新事件为“引子”,继而对“烂尾”事件展开后续报道。在实际中,媒体运用此技巧对“朱令事件”的后续报道较为成功。
1995年朱令案正式立案后,媒体对此事件的相关报道一直未停止,尤其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报道,将此案的关注度在全国又推至新的高度,但随后又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直到2013年4月,随着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告破,朱令案重新引发空前关注。网民在微博、论坛上发表了关于此案的大量观点,并强烈呼唤涉案机构重启调查此案。随即各路媒体以“复旦投毒案”告破为由头,对“朱令”展开了追踪报道。例如,2013年5月6日,新华网发表了题为《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的新闻评论。
尽管目前关于朱令案的关注再度持续下降,面临再度“烂尾”的境地,但媒体这种迂回曲折式的后续报道方式不仅推动了此事件取得了新进展,使一些事实真相公布,而且引起了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
(三)盘点唤醒式
在“烂尾新闻”后续报道中使用盘点的方式,是在事件“烂尾”后,为使事件不至于被受众遗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或维持人们对此新闻事件的关注而采取的一种报道策略。
盘点唤醒式适用于“烂尾”时间较长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少有新进展,媒体报道频率也极低。对“烂尾新闻”的盘点不能随时随意,要做好关注点的选择,媒体记者需考虑受众的期待与事件的解决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其次,盘点也要把好时间关,考虑到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媒体自身的经营需求,否则会造成盘点报偿的保证和费力的程度呈负相关。基于此,笔者提出两种盘点方式:
(1)周期性盘点。周期性盘点是指盘点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即保持一定的频率。目前媒体对“烂尾新闻”后续报道的频率现状是紧跟新进展走,若事件无新进展,则报道频率为零。而对那些无新进展的事件来说,如何引起受众关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媒体对“烂尾新闻”的后续报道应保持一个最佳频率。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对相关热点事件的关注受媒体报道的影响,受众对相关热点事件的搜索量和搜索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力度和频率。同时,受众对相关热点事件的关注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体报道的力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众对某事件搜索量趋势的变化可以为媒体确定盘点频率提供参考。
(2)关键时间点盘点。关键时间点的盘点是指在事件发生周年日、岁末年初等特殊时间对“烂尾新闻”进行的盘点。议程设置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媒体在特殊时间点对事件的回顾盘点能最大程度唤起受众关注。事件周年纪念日盘点,以财新网对“黄浦江死猪事件”两周年纪念盘点为例。2015年3月7日,黄浦江死猪事件发生两周年,财新网推出了专题报道,对事件进行了盘点回顾,专题从最新进展、纪念理由、事件回顾、评论与反思等十个方面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的盘点报道。同时此专题还增强与网友的互动,开辟了评论栏,倾听民间的声音。财新网在事件发生两年后的盘点报道全面又深刻,恰当的时间点,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互动等形式不仅重新唤起人们对此事件的关注,更加深了人们对此事件的认识。岁末年初的盘点,以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对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盘点追踪为例。2015年1月14日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发表了《“烂尾新闻”,烂哪儿了》一文,文章对网民关注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进行了概括,重点分析了“烂尾新闻”形成背后的几种套路。这种在新年初始时刻盘点分析式报道,对受众来说不仅唤起了他们对“烂尾新闻”的关注,也给予了事件涉及部门一定的压力,加深了他们对“烂尾”事件产生套路、根源、相关责任归属的认识,对新一年如何关注热点事件的走向以及促进其解决有重要意义。
(四)回访再报式
上文提到周期性或在关键时间点对“烂尾新闻”进行盘点回顾能够唤起人们对此事件的关注,但这种盘点应避免仅回顾事件本身,或对事件的追踪访问浮在表面,单纯追求速度或轰动效应。
媒体追踪报道那些年终的“烂尾新闻”,“应该重视正式、严肃的调查结论,将官方态度、处理结果等重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尽量避免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更不能为了追求轰动而扭曲事实、哗众取宠。”[3]应将媒体回访再报的过程看作一个不断呈现事件真相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烂尾新闻”事中人物的采访也是必不可少的。
2014年12月29日,在河南货车司机服毒自杀事件发生36天仍无果的情况下,澎湃新闻对事件进行了追踪回访,采访了当事人的弟弟以及其货车司机李江磊等,报道同时还对目前当事人一家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
澎湃新闻对此事件的回访报道做得比较到位,既有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深入到了一线实地去采访事件中相关人员,获得第一手素材,使受众对此事件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三、结语
前文提到,“烂尾新闻”的背后是围绕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所进行的一场角力,在这场角力中,媒体作为最有动力的一方,在对“烂尾新闻”后续报道中运用一些技巧固然能集中受众注意力资源,使“烂尾”事件能够最有效率地传播开来,推动其早日有效解决,但同时要认识到只依靠技巧是万万不能的,建立一个信息公开透明阳光的制度才是根本所在。
[1] 王菲.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J].今传媒,2013(11).
[2] 甘泉,刘阳,双瑞,梁军.“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4/c_127387 562.htm . 2015-01-14.
[3] 刘畅.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N].中国青年报,2014-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