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5-02-27李恬漪
摘 要:中国纪录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制作团队,可以说中国纪录片制作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化。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旨在提高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水平,从而为观众献上高品质的视听盛宴。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的影像资料,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画面向观众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领域的真实面貌,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价值属性,被人称之为“精神的贵族”。中国纪录片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制作团队,特别是最近制作寻觅饮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可以说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渐开始形成产业化,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 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现状
2010 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中国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纪录片制作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作主体多元化
由于制作资金和拍摄设备的限制,中央电视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纪录片制作的唯一主体,也是我国纪录片产业最大的生产基地。随着国家对纪录片制作越来越重视,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当前中国纪录片制作已经摆脱了央视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而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许多地方电视台开始增设纪录片频道,播放自编自制的纪录片,如上海纪实频道的《档案》《眼界》等栏目 [1],同时一些民营纪录片公司的兴起拓宽了纪录片制作主体的范围,使纪录片不再只是电视台的专属产品,个人或团体也可以拍摄制作独立的纪录片,例如崔永元的《美国转基因调查》,柴静的《穹顶之上》等,这对于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2 制作题材时代化
以往中国许多纪录片大多选用讴歌革命伟人、歌唱国家繁荣等带有极强政治宣传性的宏大题材,难以满足观众的多种需求,也就无法形成产业化。随着人们思维素养的不断觉醒,许多纪录片开始从日常生活之中取材,极具有时代亲和感,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1.3 制作手法精细化
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手法日趋精细化,这是其能够形成产业化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纪录片在图像、配音以及拍摄角度等方面都显示出较高的精细化水准,观众在观看记录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被精致的图像、动人的配音以及高超的拍摄技巧所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纪录片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央视拍摄的饮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用摄像头记录了一幕幕细腻的画面,然后伴以浑厚独特的配音解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之后仍旧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 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纪录片制作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2.1 实行制播分离
目前中国记录片仍然采用制播合一、自产自销以及地域隔断的播放模式,这严重阻碍了纪录片的传播和交流,不利于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实行制播分离是未来中国记录片的发展趋势,将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和运营分开,改变电视台过去一直执行的采编播一体的制作模式,改变由于过去陈旧的制作体制带来的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的局面。电视台和社会上的影视制作公司进行联合制作,或电视台委托影视公司进行制作,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既能够提高电视台的效率,节省制作成本,又可以集合人才资源,丰富电视纪录片内容。
2.2 提高市场化程度
对市场的适应过程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必经过程,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推广,电视纪录片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受众基础和传播平台,扩大对受众和市场的影响力,可以说,提高市场化程度己经成为电视纪录片实现产业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2]。首先,纪录片题材要迎合观众口味,整个制作团队应当以受众的观赏兴趣为基础来进行作品题材的筛选。其次,纪录片的表现风格或表现手法要符合受众的审美需要。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在拍摄前期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对于受众的审美取向要有所掌握,包括画面色彩、解说风格等方面都要积极调整。最后,在电视纪录片后期宣传上应当比以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拉拢有潜力的收视群体。
2.3 提高制作质量
纪录片制作质量的提高需要从选材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一方面纪录片的选材要紧贴生活,彰显人文关怀,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记录片《幼儿园》从细微出发,以小见大,通过展现老师对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更多的家庭开始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要不断优化,根据纪录片类型的不同,制作可以采用讲述、旁白以及讨论等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从而观众在内心深处被纪录片的魅力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