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2015-02-27关子祥
关子祥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关子祥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摘 要:受新媒体的影响,新闻传播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媒体人要顺应时代风向,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让新闻传播模式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使新闻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1 新媒体
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主要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个人终端等途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应叫做数字化新媒体。
1.1 新媒体的特性
首先,新媒体适应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要求。在现代化生活中,时间的紧迫导致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被迫分割零碎。新媒体就是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而诞生的。
其次,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时倾向于个性化和交流。就网络和手机来说,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最后,新媒体多样化,对市场划分更加细致。网络信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区域也越来越明显。
1.2 新媒体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更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对信息的检索便捷、传播途径多,互动性强。
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2.1 时效性强
新闻的时效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和电视得到新闻信息,报纸最快的方式是日报,刊登出来的大都是已经过期了的新闻,报纸也无法对事实进行现场报道,所以人们看到新闻的时候,报道的新闻可能已经解决或者有了新情况。电视新闻也是这样,现场报道较少,大多数电视新闻都经过编辑,时效性不强。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就不一样了,人们大多数都拥有个人终端如手机等,能够连接互联网,从中得到各种实时信息,甚至在事实现场就会有人将新闻先一步发布到网络上,这样人与新闻事实之间的距离就几近于无了,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采用脱水剂,如DCC加速反应的机理是DCC上带孤对电子的N进攻羧基氢,获得氢后DCC中间C原子带正电,然后失去氢后的羧基氧负进攻DCC中间C,接着DMAP吡啶环上的N因为带有孤对电子,进攻羧基C,同时羧基另一个氧连在DCC上脱去,形成DCU,最后DMAP吡啶环上N进攻羟基氢,获得氢后离去,而失去氢的羟基氧负进攻羰基C并成酯。DCC参与反应,一般要过量,DMAP可视为催化剂。
2.2 互动性强
新闻的互动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与新闻的交流是单方面的,人们只能接受新闻信息,而无法发表任何相关评论,在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上,也无法发挥影响力。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互动性有了极大地增强,通过网络,许多新闻都能够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也能够在评论区自由发表自己对事实的看法。通过网络互动,整个社会可以在相当大的人群中对事实有一个统一评价,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2.3 全时性
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是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播放有固定的时间段,使人们无法随性所欲地接受到新闻资讯。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特点,任一地点的新闻都会被上传到网络上,人们可以实时知道异地发生的事。只要有网络和个人终端,就能够及时了解诸多新闻,解决了以前新闻传播时间固定、新闻不及时的不足。
2.4 多样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发送者是记者和编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传播新闻,使新闻传播有了多样化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终端将自己看到的新闻发送到网络上,新闻有了更多传播途径。
3 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
3.1 融合自媒体
把自媒体融入到新闻传播中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要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媒体融入到新闻传播中,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新闻传播,这为新闻注入了活力。
3.2 专注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影响下,新闻大多都是相同的。为了博得关注,一部分新闻机构使用伪造新闻,这种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结合人们的习惯
目前,每日新闻很多,使人们想找到自己需要的新闻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发布新闻的时候要结合人们的习惯,让读者能够尽快找到所需要的新闻。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正在默默地影响着人们。所以,要好好把握新特点,进行新闻传播上的创新,才能让新闻与时俱进,促进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2015(5):57,144.
[2]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2014:17-45.
[3]段天文.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创新分析[J].新闻研究,2014(1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