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电视摄影中的常见问题和基本修养
2015-02-27梁建伟
中国的电视事业,差不多是在大的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但是也和整个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一样,突飞猛进,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期间好片倍出,无论从内容到制作水品都堪称一流,令人赞叹、赏心悦目,因为不是本文主题,这里略过不表。
笔者在电视媒体从事专职摄影30余年,不敢妄称有多少经验,但由于职业习惯,尽管现在有很多新的传播方式,也比较便捷,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也坚持在看电视。加上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制播分离,电视播出机构购买节目比列越来越大,我们因此也接触了大量非主流媒体提供的一些电视节目。在收看电视节目和审片过程中,我个人比较注意从摄影的角度去看节目,发现其中长处,也观察到一些问题,是大多数从业人员容易遇到、也最容易犯的一些低级错误。这些问题,从现象看来林林总总,其根本还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础训练。特别现在几乎就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新媒体、新媒介众多,电视行业门槛降低,不少从业人员并非影视专业出生,这些问题的发生非常普遍。由此也可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任何行业、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 电视摄影中的常见问题
众所周知,电视与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不同之处,在于动态画面及影像运动的独有特征,从而使它具有有比报章杂志和广播更直观、生动、丰富,也更具综合效应。画面,在电视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摄像无疑是电视制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动态的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无外乎画面基本构图、画面的运动及节奏、光影在其中的造型及审美表达。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目前电视摄影中常见的问题。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和类型
1.1 基本构图方面
1.1.1 构图不规范。摄影构图有着自身的审美规律,除了少数特例,总的来说都需要画面布局的工整、匀称,太满,太顶、太逼窄、画面纵横切割,都与这个基本规律相违背,自然造成视觉上的紧张、压抑、轻浮的势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顶天立地”——把一个建筑,或者一个人,一个拍摄主体放得离上下两条轮廊线紧紧的,挤满整个画框,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要么就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或者正好相反,重心全部在下,上半部分显得空空荡荡,这就是所谓的“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相对来说,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略大还稍微好一点,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摄影上更致命的毛病是“纵横切割”,拍摄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线条——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使之处于人物脖子、身体的位置,造成“纵横切割”。这个要求实际操作起来比前两个更不易掌握,需要摄影师具备更多的经验与细致。实拍中避免“纵横切割”的办法,最简单是另选场地,实在不行只能调整机位,变换角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纵线不要正好在人物身体中间。这一点是所有画面构图的共性。
1.1.2 构图不均衡。具体表现为“画面倾斜”,应该水平的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造成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违背人们普遍追求平衡稳定的心理特征,看多了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这样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新闻和专题类节目中,因为抢时间、强场景,常常等不及你去支脚架,电视摄影师们往往只能用肩扛手抱拍摄,而人的肩膀呈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不是很可靠,须要借助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这样的拍摄姿态,呼吸稍不注意,都会造成画面不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在动态中保持水平,比静态中来的麻烦,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现一个好的电影或电视剧摄影师,不一定能很好的胜任新闻或专题片拍摄的原因之一,除了构图基础,这算是做一个电视摄影师特别的基本功吧。
1.1.3 构图不完整。在实际操作和审片中。我们还发现不少节目中,电视画面缺乏基本的构图意识,“缺边少沿”、“顾此失彼”的镜头常常出现。比如在拍摄中景和全景时,应该保留的主体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想按全景景别取景,结果却全景不全。比如拍会议时,主席台上的三、四位个主要人物,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造成画面的“顾此失彼”。造成这个弊端的原因,还是由于摄影师缺乏基本的构图训练,找不到主体的诉求,也就是你的每一个画面,主要想拍的是什么,在拍摄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不知道怎么摆正这个画面中的主体和周围人物的关系,场面又不是像拍摄电影、电视剧那样么可以重复演出,内容又是必须保留的,编导最后只能将错就错。解决“顾此失彼”,其实非常简单,要不首先只拍重要人物,再拍次要点的,实在位置不够,可以把几个人全包在画面内,也胜过把旁边人弄个半拉脸或是对半劈开。当然在实作中做到这点,除了基础训练,临场经验也相当重要。
1.2 运动节奏方面
动是电视电影区别于平面媒体的基本特征,这个当除了画面内容本身的动态,还包括我们在拍摄这个动态时镜头的处理方式。电视节目中容易犯的一些毛病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1.2.1 运动随意。摄影师在拍摄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对摄影技巧没有很好的学习掌握,也不研究主题表达的需要,反正现在的机器也接近傻瓜级的,拿起来就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画面推、拉、摇、移都用完了,没有个稳当的时候,让后期剪辑无所适从。电视新闻片,要在很短时间内反映较多的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就相对要短,要稳定,老是动个没完,既不能快速剪接,又显得拖泥带水、眼花缭乱。多机转播时,你一个机位满场乱晃,干扰导播调度,让场面和切换很不顺畅,影响整个转播的气势与节奏。
画面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犹豫不定”“和“主体游移”,是随意性的另一种表现。犹豫不定——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拍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时,急忙接着再往前运动一点;或者拍摄摇镜头落幅过了头,一发现过了头,就赶紧往回摇。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简单的办法是拍摄前先找准落幅的位置。主体游移——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处于运动中的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使运动主体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一是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摄影师对拍摄中的运动主体,取景宜大不宜小,同时注意让你的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还要观察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便摄影机相应跟进。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既是摄影师基本功方面的欠缺,也是对拍摄对象的准备不足。在任何环节,技术其实表现的都不纯粹是技术,摄影师这种未有充分准备的心理状态,定会在你的画面之中暴露无疑。
1.2.2 运动不稳。不稳定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起落不稳。摄影师在运用运动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要不就是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的画面没给给后期剪辑留有余地,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较好连接。理论上剪辑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的起幅、落幅的衔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当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二是过程不稳。摄影师在使用自动变焦开关或手动变焦杆时,主意不定,在推或拉的运动过程中,由于用力不匀,跟焦不准,拍出来的画面显得哆哆嗦嗦,忽动忽停,煞是难看。因为电视摄影师往往单打独斗,不像电影、电视剧摄影师,有那么多人伺候,所以变焦和跟焦也是一般电视摄影师必须要苦练的一个基本功。一般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要特别凝心静气,用好推拉变焦杆,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1.2.3 运动无节奏。不是过快就是过慢。速度太快,风风火火,想看的看不清,让人目不暇接;太慢,磨磨蹭蹭,该看的看不到,使人心里着急。这种情况,在文艺娱乐类和体育节目的拍摄转播中,尤其容易造成问题。摄影师给出的画面,其节奏与所拍场面与观众心理期待值之间,出现脱节,配合不了现场气氛的营造与情绪推进。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像的一条基本原则。一个貌似平淡的运动镜头,貌似简简单单的画面运动背后,暗含多重社会文化与审美心理,所以,不要说做一个好的摄影师,就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其基本素质,也不是仅仅技术这么简单。
1.3 影调和光影造型
在这方面,电视摄影问题最多,就笔者个人感觉来说,也是其研究重视程度最不够的原因。这个问题或许应该有专门的人员作专题的研究,实际上,这也是未来对电视摄影提出的更高的审美要求。现在大多数摄影机,对照度要求都比较低,并且因为不像胶片时代,影像已经很直观,似乎只要会开关机、按快门,什么人都能当摄影师。但不要忘了,摄影究竟是光影的艺术,能不能很好的把握运用光影,是一个职业摄影师和票友的根本区别所在。玩票可以过撞,偶尔一个玩家可能也能拍出一点合格的或唯美的画面,但一个职业摄影师则基本不容许出错,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拍出合格的、优美的画面。就算新闻专题类节目对画面没有唯美的要求,就算你不会布光,也应该尽量琢磨,怎么利用自然光线,拍出更舒服更具表现力的镜头。但事实上,在已经送审,甚至不少播出的片子中,我们还是看到不少“刀光剑影”的画面,要不就是人物靠近门窗,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产生的暗影,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要不就团漆黑,基本照度都不够,画面颗粒粗糙,这样的拍摄多见于社会新闻类节目;要不就一片光明,毫无层次,一看就是自己打的灯,任什么环境都亮亮堂堂,照亮为原则,哪怕是非常悲情的场面,这样的光线处理我们在汶川地震的节目中见得最多,感觉最强烈。这一方面说明摄影师对光影造型在摄影中的地位缺乏基本认识,另一面也是在曝光控制上需要进一步学习完善。这类的片子,让人一看就没有摄影师的设计与思考,画面缺少必要的表现力,使电视的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整个片子的质量。这方面的欠缺使电视媒体中摄影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一旦有重大题材,找来找去,没有多少可用的摄影师人选,稍微大一点的制作,往往就交付社会上更专业的制作团队,这样恶性循环,既不适应电视节目影像质量越来越高的追求(未来全高清是必然趋势),也不利于电视摄影师这个人数不可谓少的从业人员群体水平的提高。
2 提高电视摄像水平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平时我们经常调侃自己,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体力活,是实践
(下转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