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办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

陈 峰

如何办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

陈 峰

(作者单位:济宁市兖州区广播电视中心)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成为了众多电视媒体争相创办的焦点。地方台在民生新闻栏目创办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也出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为此,本文将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促进民生新闻的品牌构建。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特色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民生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广播电视媒体、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十分注重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尤其是电视台,更是充斥了各种类型的民生新闻栏目。的确,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是关注率最高,也最受欢迎的栏目,但是并非所有的电视台都能将民生新闻栏目做实、做活、做好,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栏目下的力气不小,收视率和影响度却迟迟难以提升。为此,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探索,了解存在于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扎实提高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民生新闻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1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优势

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栏目上所下力气是最大的,因此其也具有一些优势,如报道本地新闻,更接地气、从民生角度出发,切实为百姓解决问题、新闻互动性强,这些优势着实令人可喜。

1.1报道本地新闻,更接地气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绝大多数都是本地新闻,本地新闻更能吸引本地观众,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事件,与本地观众息息相关。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的记者和主持人还会使用比较随和或是幽默的语气进行播报,甚至也会使用本地口音,这样的民生新闻更为接地气,使大众更易接受。

1.2新闻报道应从民生角度出发,切实为百姓解决问题

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应从民生的角度来报道和跟进,切实为民众解决问题。例如,北方一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每年冬天都会有“春风行动”“送温暖行动”等活动,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或者专门开辟供暖热线,帮助民众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又如,每年的八、九月份,很多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都会专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播报一些贫困高三毕业生、大学生需要资助的新闻。这些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本着“民生为本”的宗旨,为很多民众解决了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使百姓真正获益。

1.3新闻互动性强

由于是本地新闻、本地观众、本地事件,因此观众的参与和收看积极性比较高,且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与观众的互动方面做得比较好,十分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开辟观众热线,搜集新闻线索,创办微信公众号,利用微博实时互动等。由于新闻互动性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形式也比较活跃,本地知名度比较高。

2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有着许多优势,值得肯定。不过目前一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就目前总体水平来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1报道碎片化

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创办过程中,本着民生为本的思想,为百姓着想,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是,对一些节目栏目进行多期观察之后,可以发现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报道不免有些琐碎,多数都是一些楼下垃圾没人清理、邻里之间闹矛盾、小区停水停电等十分琐碎的事情。虽说民生无小事,但是新闻的定义就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其要求所报道的事实是有价值的。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新闻的挖掘上过于重视“新”和“民生”,忽略了应该报道更有价值的新闻,或者说忽略了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的升华,使自身的新闻报道难以形成一定的影响,新闻栏目的品牌也难以打响。

2.2节目类型雷同化

我国的很多电视栏目(尤其是民生新闻和综艺节目)都存在着“一窝蜂”的雷同化现象。打开电视,可以发现很多电视台播报民生新闻时,栏目设置是类似的,报道重点是类似的,甚至语气都是类似的,虽然报道的是本地事件,但是却没有突出本土特色,无法做到新闻栏目的独特性与识别性。

2.3表现形式呆板

网络媒体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对传统媒体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民生新闻栏目都逐渐开始了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但是,总体来说,创新的力度略有不足,表现形式略有些呆板,还需要予以改进。

3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改进策略

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优势与目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改进,则需要更多地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打造品牌,独具特色;创新表现形式;利用全媒体平台提高栏目生命力。

3.1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尤其是传统媒体,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小处着眼”自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能仅仅为了“小”而“小”,还要从大处着手,将“小民生”转化为“大民生”,升华为党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如此新闻才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从市民生活报道转向公共生活关注;从小民生信息报道转向大民生事件解读;从单向受众传播转向搭建公共话语平台;从民生事件报道转向民生公共服务。例如,民生新闻栏目可以通过人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对比十年之前、二十年之前的衣食住行,来表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国力昌盛。衣食住行的变化,是细微的,也是巨大的,人们对比现在与从前,自然就能发现只有国富,才能民强。此外,要扩大报道空间,多关注国家为老百姓的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定的一些大方面的方针政策,将国家制定的那些为老百姓服务的相关方针政策进行细节化的报道,不仅要单方面地报道新闻,还应把服务加进去,将硬新闻软化,增加节目的人情味及本土化色彩。

3.2打造品牌,独具特色

民生新闻栏目很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避免与他人雷同,是地方电视台应该重点考虑的。为此,地方电视台应该借鉴其他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创办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给观众一种独具特色的观赏体验,使其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比如,主持人的语言与主持风格方面、栏目的设置方面、栏目的互动方面等,都可以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使栏目更有辨识度。例如,《零距离》(原《南京零距离》)就是一档比较成熟的民生新闻栏目,该栏目不仅在2002年开创了民生新闻的先河,还带动了诸多的民生新闻栏目。尤其是近两年来,《零距离》积极探索新路径,整合新资源,利用广播、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体,将全媒体平台发展成栏目与观众互动的平台,以全媒体拓展新天地,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也使《零距离》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又如,作为沪上首个试水沪语播报电视新闻的栏目,《新闻坊》沪语版运用上海话播报新闻、表达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诚如《新闻坊》节目负责人所言,《新闻坊》将镜头对准“弄堂里的新闻”,用上海话播报在表现形式上更“接地气”,也更具品牌识别度。

3.3创新表现形式

全媒体时代,观众对于电视新闻栏目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是有更多的期待。为此,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要更多地创新表现形式,如可以采用个性化很强的“说新闻”方式(甚至可以用方言进行播报,这种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听起来十分亲切);可以创新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或幽默,或古典,或情感丰富,增添民生新闻栏目的乐趣;可以突破常规性新闻节目的固定模式,大胆吸收各种文艺样式,如快板、曲艺、顺口溜、漫画、影视片断等形式,在节目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穿插进去,渲染气氛,增加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节目变得更加有声有色,民生新闻栏目便不再是平面的、传统的、枯燥的,而是立体的、新颖的、有趣的,自然更能吸引观众观看与参与。

3.4利用全媒体平台提高电视栏目的生命力

随着网络、手机媒体、移动终端的逐渐兴起,传统纸媒与电视媒体的受众得以削减。同样是新闻,由于网络、手机媒体中的新闻更为新鲜、新颖,也更具互动性,因此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互联网上的新闻,而对于电视媒体中的新闻则关注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相对于央视和省台不具备竞争力,更是在全媒体时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此,地方电视台应该与时俱进,学习与借鉴新媒体,利用全媒体平台,增强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也扩大受众面,强化与观众间的互动,使民生新闻更快、更新、更多。

4 结语

当下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既有优势,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找到相关的改进策略与措施。民生新闻是是为群众解忧、为党和国家宣传新政策、新走向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地方电视台如何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栏目的重要意义,做好栏目策划,提高栏目品牌力量,是值得所有地方电视媒体关注的。地方电视媒体应该坚持探索,坚持创新,为百姓提供最真实有效的民生新闻,成为党和国家最强大的宣传平台。

[1]张毓强,叶鸿宇.民生新闻十年:历史、现实与突破之道——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十年回顾展评会会议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栏目面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