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2015-02-27郭岩
郭 岩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郭 岩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中国各行各业的产业状态正在被“互联网+”模式所改变,纪录片亦是如此。传统媒体有限的纪录片资源和收视率至上的评价模式,极大地限制了纪录片的发展。而“互联网+纪录片”的新模式,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基于此,重点分析中国纪录片在“互联网+”模式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纪录片;机遇;挑战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而中国纪录片也要抓住良机,载着互联网这趟列车驶向它的“春天”。《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提出,2015年纪录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融资、创作和传播[1]。
1 千载难逢:“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机遇
1.1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式众筹
近些年,在互联网时代下兴起了一种新的集资模式——众筹。众筹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这种集资模式正在迅速蔓延,而今来到了纪录片的领域。《中国词儿》是一部典型采用众筹模式进行创作的纪录片,它不再采用传统纪录片中封闭的运作方式,而在集资、制作和传播整个环节中,大胆地采用资金众筹和开放参与模式。而在此之前,国内就已经有纪录片创作者通过众筹模式来进行集资,如纪录片《上学歌》。但这种纪录片只是单一地在资金上进行众筹,而《中国词儿》不仅是资金众筹,其摄制和传播的全过程也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参与前期的制作和后期的传播。这正是“互联网+”模式下纪录片新式众筹的理念:公众贡献与公众传播。
1.2受众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传统媒体实行“一对多”的单项传递信息模式,而“互联网+纪录片”的形式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受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选择纪录片,利用新媒体对其内容进行评论、分享,不断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也为制作方日后做出更好的纪录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互联网的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制作方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具体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互联网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纪录片产生了大量的用户原创内容(亦称UGC),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
例如,曾贺强导演的《沿路向西》。旅行爱好者韦侠士(网名)为了体验“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独自骑着单车从拉萨行至尼泊尔,一路边走边拍。在携带笨重器材的同时还要完成拍摄,这位“骑士”一段路通常要走上好几遍。韦侠士曾说:“踏上西藏这片土地,我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拍摄骑行西藏的纪录片公路三部曲”。从其在网络上发布的第一部《青藏单车》起,便引领了“骑行”的风潮,也让更多人爱上了摄影和纪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纪录片的发展。
1.3微纪录等纪录片新样式兴起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也更热衷于利用碎片时间来接受信息,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便是碎片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微纪录应运而兴。人人都可以是编导,是片中人,是亲历者,人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和纪录者,这是蓬勃发展的一种影像趋势。微纪录片具有拍摄时间短、制作费用低,时长短(5-25分钟)、传播及时、实时话题等特性,这些特性与互联网的特征相得益彰,非常适合快餐文化下受众的欣赏需求,微纪录快速成为新起之秀。
2 征途漫漫:“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纪录片面临的挑战
2.1生产规制不健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众筹模式在为草根导演实现梦想的同时,也面临着非法集资、洗钱和金融诈骗等风险。目前,网络纪录片的内容主要由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网站自制、网友上传三部分组成。而互联网纪录片的发展壮大需要其自身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但目前“互联网+纪录片”的新模式并未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生产规制。
2.2生产内容良莠不齐
虽然在“互联网+纪录片”模式下产生了《侣行》等优秀作品,但这样杰出的作品仍是凤毛麟角。互联网纪录片不用进行电视审查,其话题选择和制作上尺度较大,内容有时过于低俗。而网友上传的UGC更是良莠不齐。
2.3投入与产出的矛盾
目前,网络视频自制纪录片收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广告是视频网站唯一的收入来源,整体入不敷出,这极大地阻碍了网络视频自制纪录片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搜狐、爱奇艺等各大视频网站的高层出于对纪录片的热爱和对于纪录片发展潜力的预估,仍然坚守阵地。中国纪录片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政府、纪录片人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结语
互联网为纪录片的生产提供了更快捷、高效的保障,降低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成本。互联网良好的市场环境,也让纪录片与微纪录片找到了与商业对接的入口。在“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纪录片的新玩法值得我们期待和探索。
[1]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