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解节目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2015-02-27金艳秋
金艳秋
民生调解节目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金艳秋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面对来自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纠纷日益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民生调解类节目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它合理地利用媒体话语权为人们缓解与调和了一些压力与纠纷;作为民生调解的一种新形式,民生调解节目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媒体的期待,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民生调解节目;发展方向;突破口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情感与财产纠纷,这带动了民生问题的急剧转型。
1 当前我国民生调解节目存在的问题
1.1节目人员配置不合理
民生调解类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经常会因当事人争吵而出现场面失控的情况,因此此类节目对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以及各种法律知识的掌握有较高要求。
另外,在民生调解节目中,调解员在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调解员应具备较完备的法律知识。但目前,很多民生调解节目中的调解员仅仅依靠个人道德伦理与单薄的法律知识进行事件评判,调解方式不够专业,导致调解过程的观点滞后,不具备说服力。从两者长远发展来看,需取长补短。
1.2视角陈旧,编排现象严重
当前,民生调解节目的选题主要限于家庭矛盾、情感处理和经济纠纷等方面,很多制作方为了创造节目的卖点,按照剧本设定剧情聘请演员进行角色扮演,将节目全面娱乐化,这种欺骗观众的行为违背了民生调解的真实性,失去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如某电视台的调解类节目,将捉奸、偷情等元素设计在节目里作为卖点,则与解决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
1.3舆论导向不合适
当前,一些民生调解节目传播的价值观不够主流,思想不积极向上,为了赚取收视率,往往将节目情节设计得较为灰暗、消极,如某公共频道《百姓民生调解》节目中以“婚外情的代价”为题目,用这些迷惑性的标题来吸引观众,利用噱头掩盖事情的真实性。这些节目播放后,不仅没有起到解疑答惑的作用,相反地,还会让人民产生更多的疑惑与担忧,给社会造成不良的示范效果。
2 民生调解节目的突破口与对策
2.1正确看待收视率,引导正确的社会文化
近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体的低俗化趋势日益严重,很多媒体节目看重娱乐效果,通过对观众的感官刺激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民生电视调解节目应根据我国国情,去伪存真,在宣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制作节目;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努力赢得收视率,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
2.2强化媒体伦理意识,体现人文关怀
一些民生电视调解节目复制模仿的现象较为严重,不重视自身对节目的创新,只关注节目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媒体伦理,没有体现出人性本质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对民生与生命的尊重,恰恰是民生调解的灵魂。因此,民生电视调解节目应该以人为本,传达人文关怀,解决目前人民生活中最棘手的民生问题,用真心去打动与感染观众,维系观众与节目的情感,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3优化节目质量,提高事件调解效率
传媒应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坚决抵制内容空洞、思想消极的节目,减少节目刻意炒作的现象发生。对于民生电视调解节目,节目制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节目制作水平,从选题入手,把握节目的思想趋向与关怀意识,平时应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尽量贴近现实、弘扬正义;在节目制作方面,应不断提高其艺术性与思想性,优化节目质量,提高大众审美,发挥媒体的职能。
在一些民生电视调解节目中,会出现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的现象,而调解员通常采用强行拉回的方式进行强迫调解,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调解结果,还涉嫌侵犯当事人人身自由等权利。民生电视调解节目的示范特征明显,应在保证当事人自由与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调解,不能仅仅利用劝和的方式狭隘的解决民生事件,而是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判断事情挽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引导事件的良性发展,使事件得到正确与公正的处理。
3 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民生电视调解节目在大众广泛的关注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很多节目人员配置不合理,媒体舆论导向较为偏激,甚至经常出现严重的编排现象,违背了服务民生的节目本质。面对社会物质的压力与诱惑,媒体人应正确认识收视率,不断优化节目质量,坚决抵制粗俗节目的录制,严格遵守职业自律道德,制作出体现人文关怀与大众关注的节目,贴近现实社会生活与实际,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挖掘深刻的社会现象制作出引人深思的高质量节目,引导民生调解节目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要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全面促进传媒文化的和谐传播与发展。
[1]李立景.电视调解节目的合法性批判[J].传媒观察,2012(7).
[2]蒋建国.消费时代中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