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2015-02-27金鑫
金 鑫
如何提升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金 鑫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记者,舆论浪潮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信息的大众化,出现了一些网络舆论以及信息过载的问题,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而传统媒体则呈现出了疲软态势,如何在网络媒体强大的压力下,让电视民生新闻起到正确舆论引导的作用,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现下应当讨论的重要问题。
电视新闻;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1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挖掘缺乏深度,内涵不足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题材的选择和信息的挖掘关系到自身社会责任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舆论的引导。当前,有些媒体在挖掘信息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特别一些民生新闻信息自身表面化严重,仅局限于一些很琐碎的事情报道、跟踪、再现等,没有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不能发人深省,这种缺乏实质剖析的情况难以凸显民生新闻应有的广泛意义。很多帮忙调解类的节目,通常都是在一些家长里短和零星小事上做文章,而没有深入的社会意义,没有在根源上对社会产生什么有益影响,甚至起到反作用;还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收视率,出现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甚至将一些本应严肃看待的社会问题,变得调侃戏谑,实在是有失公众信任,也违背了新闻严肃的精神,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1.2题材相近,同质化现象严普遍
现在很多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十分相似,总是将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摆上荧屏,打着接地气、市民喜欢的旗号,将新闻变得碎片化,甚至将新闻变成了琐闻,特别是一个电视台这样做了,另一个电视台也这样跟进,题材和形式被效仿,让民生新闻越来越雷人。内容的同质化,新闻题材形式的单一,让传统电视新闻丧失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力,让民生新闻的多元化发展未来被扼杀。
1.3负面新闻比重太大
当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了博噱头,总是在选择一些十分“刺激”的新闻题材,各种怪谈趣事,或者百姓之间的纠纷问题都被搬上了荧屏,笔者就曾对当地的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做过统计,一期民生新闻时间约40分钟,总共做了16条报道,一些意外事故等的负面新闻就能占到60%以上,甚至70%。多包括一些跳楼、纠纷、意外事故,而且多半是自杀未遂,而且这种自杀题材的新闻还分期播出,一期播不完,分成三期播,吊足观众胃口。但是,这种自杀、意外以及百姓纠纷的事情其实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民生新闻总是把视点放到这个地方,不免有失偏颇,传统的社会责任被抛弃,负面情绪严重,无法完成自身使命。
2 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提升的措施
2.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来说,要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价值导向的重要性,要本着百姓无小事的理念,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擦亮眼睛,认真思考,做一些有价值、有内涵的新闻报道,在选择新闻题材的过程中,除了探讨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更深的社会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还影响到自身美誉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新闻,才能推动民生新闻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媒体要做的不单单是事件的播报者,信息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做政府与人民之间交流的桥梁、沟通的纽带,让公众真正信任媒体,形成舆论声势,这样才能在公共社会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
2.2选材要新颖
2.2.1时政题材“软引入”,关心国计
如果一个媒体没有一种核心价值作为支撑,它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对于电视新闻而言,亦是如此。在内容上,民生新闻也要有主流化报道,要善于设置公共议题,与主流意识对接。向时政新闻等硬新闻的拓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民生”,还要主动解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
民生新闻完全可以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去触碰时政新闻打破两者间的人为界限,从严肃新闻中找寻高质量、有内涵的内容。时政新闻也能提升民生新闻的深度和高度,显示民生新闻的专业性和对社会大众的关切,促成其实现社会担当。两者的“无缝对接”完全是可能的,当然,这不止要求民生新闻具备转型升级的理念,还要具备与之相对应的实战能力。
2.2.2生活资讯常态化、固定化
民生新闻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这些受众乐于在接收新闻资讯的同时获得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务资讯,尤其是本地的生活资讯。因此,民生新闻有必要将内容拓展至百姓关心的天气资讯、医疗教育、文化活动等生活资讯,并使之固化为特定板块。国外的新闻节目大多对生活资讯相当重视,值得我们借鉴。东方卫视的《看东方》节目开始后,先由负责“实用资讯”的主播播报天气预报,然后才将镜头转给两位新闻主播进行新闻播报,紧接着就是生活资讯,预告当天,尤其是上下班时段的气温,还有“今天、明天、后天”的天气情况,之后还会重复天气预报,并有“上海文演速递”版块为观众提供文艺演出活动的信息。这种将生活服务资讯常态化、系统化的安排,有利于节目留给观众固定化的整体印象,甚至可以成为节目的一个有代表性、有独特风格的标签。
2.3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在电视媒体做民生新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观众做互动,虽然很多节目观众并不在现场坐着,但是电视新闻媒体可以运用现在应用广泛的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网站等,作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很多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运用官微、官博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性,如在屏幕下方扫二维码,参与抽奖,或者关注微博抽红包等,观众留言和提建议非常方便,处处展现了与热心网友之间的互动,还有的栏目直接将观众发来的短信放在屏幕下方循环滚动,这都是增强互动性和表现力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受众,而且也是重视播出反馈的重要表现。
2.4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电视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递,这不仅是新闻自身的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虽然电视新闻关注的是人的故事,但是民生新闻也要从人自身的故事上发掘出民生问题,在故事中传递民情,起到关注民生的作用。人性化的电视传播就是要在新闻内容中找到人性的亮点。特别是政府在走基层,改作风这个问题上,记者就可以以此去亲自体会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做成新闻专题,从体验中挖掘民生热点,在观察中找到新闻焦点,将百姓所反映的困难和困扰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光关注还是不够的,记者还要努力帮百姓找到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种媒体的人文关怀,不仅能帮助公众真正解决困难,还能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公信力,让百姓信赖媒体,也为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化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信息的前瞻性和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信息互动的便捷也给人们带去了便利。对于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正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做贴近群众的节目。结合实际、深入基层,深入挖掘焦点,才能不断拓宽电视新闻的路线,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品味,增强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1]步永忠,梁军.做有观点有态度的媒体——传统电视新闻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2]李键.简析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与监督策略[J].宜宾科技,2014(2).
[3]蔡雨玲.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舆论导向——以南京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6).
[4]章友维.用五个“可”字提升电视新闻舆论引导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