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2015-02-27董发勇
董发勇
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董发勇
(作者单位:阿勒泰地区电视台)
新疆电视台筹划已久的大型直播节目——《直播民生》已于4月1日正式开播。该栏目一开播,立即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作为电视同行,在每天收看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民生新闻品质的一些思考。
通常所说的民生新闻,主要是针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追踪,寻找生活中能够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事件,然后从民生、民情、民意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引发新闻热点话题。
虽然民生新闻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就目前这种局势来看,我们要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坚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思想性,使民生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和正面引导,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方面有自己的作为和建树。
1 主张平民化但要固守新闻本位
当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已经逐渐趋向于平民化,这个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为了实现媒体平民化发展,而导致媒体信息的庸俗化。要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宗旨,关注人民生活百态,要固守新闻本位,在选择新闻内容时要立足民生基础。
固守新闻本位的重要表现是始终坚持将正面新闻作为宣传重点,要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播报,也要确保负面新闻的真实性。要把握好新闻关注角度,应该将国家各项政策部署和政府工作会议要点作为宣传重点内容,而且还要及时关注社会中时常发生的先进典型、助人为乐等事迹,要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要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精神,以生动的事迹感动观众。
2 重视本土化但要注意地方本位主义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媒体开展模式和方法,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创造和改进。另外,要加强对新闻媒体本土化的发展,要详细了解当地的民情和民意,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要敢于向外发展。
如果过度考虑本土化,而不是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就很有可能在舆论导向上出问题。
3 追求人文关怀但要警惕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生新闻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及物质生存和精神需求,使社会成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向受众展示新闻热点内容的权利,还要履行和受众解释事件来由的义务,要深入到社会基层生活之中,挖掘社会发展的弊端。同时,民生新闻节目要将日常新闻事件作为热点,还要时刻关注社会灾难事件,要充分体现时代文化内涵,展现社会发展意义。民生新闻节目还要承担起呼吁社会和平、维护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责,要通过对社会真实事件的记录,真实点评社会事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感染并激励群众。
4 强调接近性但要防止媚俗化
现时一些民生新闻出现媚俗、猎奇、迎合、浅薄、情绪化的调侃、谐趣、反讥、戏说、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现象等不良倾向,其结果就可能是大量民生新闻的信息化、简单化、片面性、媚俗化和低俗化,淡化了重要新闻、有积极意义的严肃新闻、富有责任感的新闻。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记者,一定要在民生新闻增量的同时注意质的提升,彰显出记者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
5 强调舆论监督但要防止滥权越位
民生新闻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对不良现象进行社会批评并予以揭露。
但是,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不能代替行政执法。这一点不仅是老百姓应树立的媒体意识,更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媒体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滥权越位。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量尺度和播出频度,不要向老百姓传递“媒体能包揽一切”的错误信号。
6 重视“三位一体”但要防范过浓的商业倾向
在相当多的媒体中,观众需求、广告商需求和媒介利益诉求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有的媒体或者只考虑自身利益和方便,而忽视广告商的利益需求;有的则一味迎合广告商的需求而放弃主流媒体的主流姿态和立场;有的则不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眼里,使观众需求、广告商需求和媒介利益“三位”难成一体。
7 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当前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特别关注生活困难群体,使他们早日脱贫,过上温饱和幸福的生活;第二,关注就业问题的报道,使没有工作的人早日找到工作,这是关乎社会安定的大问题;第三,要注意加强对1.2亿农民工的关注;第四,关注教育机会均等,据调查全国各高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约占60%~70%,尽可能促使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第五,关注社会低保、普通城镇居民和农民医疗大病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第六,关注对妇女、儿童、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保护,重点是平等、反歧视、保护隐私。特别是未成年人和性侵犯案件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