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媒介生态现状及失衡剖析

2015-02-27弓雪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弓雪娇

数字化媒介生态现状及失衡剖析

弓雪娇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催生了新媒体,导致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嬗变。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媒介生态系统的现状,并对新媒介生态失衡进行剖析,重新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系统,有助于合理规划媒介生态和有效治理媒介生态,构建有机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数字化;媒介;现状

1 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1]。媒介生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媒介外生态、媒介间生态和媒介内生态。媒介外生态是指媒介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科技和自然环境等;媒介间生态是指媒介间的竞争和制衡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媒介内生态是指媒介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资源配置、人才建设、内容生产、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

2 媒介生态的现状

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征,使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人们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的习惯也发生变化,数字化媒介生态时期到来。

2.1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2.1.1传受双方的界限开始模糊

新媒体凭借其技术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介信息单向传播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大众可以自行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新媒体的交互性、自主性等特征也使传受双方的互动得到彰显,每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话语权得到彰显,传受双发的身份愈发模糊,所有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消融了传受双方的界限,让媒介信息的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成为潜在的生产者。信息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普遍提高,开启全民记者时代[2]。

2.1.2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度高

由于技术理性的异化以及媒介素养的缺失,数字化时代的受众出现了过度依赖媒介的现象。网络和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受众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过度依赖新媒介会产生病态的多重人格;同时,过度沉醉于新媒体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而脱离现实社会,内心孤独的人们会产生混乱,进而引发反社会行为。“虚拟世界中的匿名性更是道德沦丧的恶源”[3]。

2.1.3新媒介食物链形成

在传播和媒介经营中存在着食物链规律,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互动式食物网。从媒介系统内的信息生产发布过程来看,其传播食物链为:信息的采集与创造→信息的处理与加工→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受众的接受与反馈→信息的采集与创造[4]。然而,由于新媒介使人人参与到传播网络中去成为现实,传受双方的界限模糊,使这一食物链开始变形。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便捷,迎合了大众碎片化时间的需求,随时随地满足人们表达信息及娱乐的需求。新媒体为受众提供更即时的信息服务,使新闻的“新”名副其实。依靠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能够给受众提供更多信息产品和更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随之而来的是盈利模式多元化的改变。

2.2媒介之间的关系

2.2.1新旧媒体的共生

新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传播、精准营销等特征让其成为网民和广告商的宠儿,广告业务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媒体,使传统媒体感受到了生存压力。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速度和公信力等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格局。

随着媒介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随之改变,目前形成了媒介融合的局面。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结合起来、资源共享,生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新旧媒体的融合,在信息时代是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打破了以往媒体之间互相独立和互相竞争的关系,实现了媒介资源的充分利用。

2.2.2新媒体间的竞争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升级、更新速度加快,新媒体、新业务层出不穷;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已经出现的新媒体逐渐走向衰落,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到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由于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曾经的“新媒体”也感受到了生存压力,新媒介间抢夺资源、占领市场的竞争加剧。

2.3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2.3.1新媒体成为媒介生态中公共话语平台

民众把网络作为一个能自由、公开表达民意的平台,很多原来在传统媒体不能够或者很久才能展现的事件得以迅速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根据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公共领域是那些允许市民之间公开的和合理的辩论以形成公共舆论的社会机制。辩论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或者通过信件往来和其他书面交往进行,也可以以杂志、报纸和电子形式的交往为媒介”[5]。

新媒体由于其传播与被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于传统媒体的适度宽松环境,在中国媒介发展的过渡期,自然地成为了中国媒介生态中的一个公共领域。受众通过网络媒体相互连接,无数个人意见经过多方面的交流、摩擦与碰撞,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成为与媒体协商、进而影响公共事务的一支力量。

2.3.2新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格局

传统媒体的话语优势逐渐被替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地位也悄然改变。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格局,传统媒介舆论监督和引导难度增大。来自民间的民意自下而上的蒸腾成为不可小觑的舆论力量,由于网络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特征,普通大众有机会成为舆论发起的源头,网络平台强大的信息聚合效应让无数民众的意见形成巨大的舆论合力,最终受到上层政治阶层的关注。在新媒介的生态条件下,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这会使公众在发布与传播信息时少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当公众不再感受到群体压力时,“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况便逐渐削弱。于是,大众媒介对社会的监控力便不似从前那样强大。

2.3.3传媒的产业化发展加速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3年颁布的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提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经营部分剥离转制为企业,在确保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吸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媒介新技术带来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它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的边界,媒介融合、跨媒介经营,媒介的产业化发展提速。

3 新媒介生态失衡剖析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变为更加主动、理性的传播信息。新的传播环境正在建构一种更趋合理的媒介生态,在新媒介生态下,媒介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现实的再现,已经成为意见表达和舆论交锋的平台。虽然受众已经逐渐脱离被动的地位,但在当下媒介生态环境中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可忽视的问题。

3.1媒介内部生态失衡

3.1.1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之间的矛盾突出

新媒介传播环境能够满足了公众信息传播的欲望,因此使信息的采集与创造这一链环过于膨胀,信息爆炸出现。新媒介的无限复制性使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本应是多元丰富的食物链变得单一。如今,媒介融合发展,要办出特色越发艰难,媒体在追求特色的途中又迷失于同质之中。

3.1.2媒介生态位错乱

由于媒介产品的信息结构与媒介定位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媒介生态位混乱和重叠,模仿之风盛行。媒介一味追求广、深、独家、重大,是对自身传播生态位的“越位”[6],如此必将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3.1.3媒介公信力下降

新媒体所营造的传播环境是碎片化的,完整有效的信息无法建立,新媒介生态中虚假诈骗信息泛滥。同时,由于“守门人”角色在新媒介系统中的淡化,绿色健康的信息被不良信息所淹没,虚假广告泛滥、新闻腐败丛生,食物链出现了恶性循环,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

3.1.4媒介盈利模式失调

长期以来,我国媒介的生存都依赖广告商和受众,难以寻找其他有效的盈利模式。但是,媒介赖以生存的广告资源和受众资源比例严重失调,这更加剧了媒介内部生态系统的失衡。

3.2媒介生态结构失衡

媒介的城乡分布结构失衡。在城市,媒介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分布集中,结构也较合理;在农村,传播载体以电视为主,传播内容以新闻和娱乐无助,比较单一。媒介的区域分布结构失衡。由于东中西部经济、文化差异,东部地区媒介分布远多于中西部地区。媒体的表现内容也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的中上层。

3.3媒介生态功能失衡

根据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探讨和总结,传播功能应是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而以我国媒介发展的现状来看,大众传播媒介过分偏重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的功能,不能兼顾整体功能,由于舆论监督的反馈机制并不健全,缺乏一个吸收民意并且将民意反映到决策中去的系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没有得充分发挥。

媒介内部生态失衡导致媒介缺乏社会责任,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甚至致使社会公德沦丧;媒介生态结构失衡会扩大受众的“数字鸿沟”,造成媒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给和谐社会带来冲突和威胁;媒介生态功能失衡会使媒介缺乏对危机的预警。媒介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新媒介生态失衡状况进行及时调整,能够使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娇.论新媒介生态下的大众媒介与社会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3).

[3]叶阳.“新媒介依赖症”导致的媒介生态失衡现象分析[J].新闻知识,2013(10).

[4]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5]安德鲁·埃德加,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43.

[6]邹琰,骆世查.媒介生态视阈下的“走转改”[J].新闻研究导刊,2013(1).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