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电视文化的影像记忆
——四川纪录片现状与创新探析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纪录片四川创作

刘 萌

四川电视文化的影像记忆
——四川纪录片现状与创新探析

刘 萌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以纪录片为载体,传播电视文化、构建影像记忆,这是影视文化传播的重要叙事方式,四川作为我国纪录片创作和交流的主要省份,已经成为一张影视文化的区域名片。2013年9月,百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梦百姓故事”——《纪录四川100双手》项目,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四川省文联面向全省各级电视台发起倡议,四川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负责具体实施。至今,拍摄和播出的两季纪录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川纪录片品牌的构建,其成功因素很多,重点体现在文化环境、平台搭建、创作理念等层面。

1 资源优势成为纪录片生产的文化资本

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造就了四川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植物

资源,这成为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优厚素材。可以发现,四川纪录片在选题上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容上注重多元:或揭示社会矛盾,或传达诗意和社会情绪,或表现生活状态。近年来,四川纪录片在制作理念、叙述手法等多维度进行不断尝试和突破,除了继承原有历史感,同时关注当代人的生活,包括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如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等,而且更注重挖掘细节问题以及镜头本身的思考力度。另外,四川有着独特的西部文化优势:尤其是体现在民族风情、异族习俗等方面,这些都值得挖掘,如《婚事》、《藏北人家》、《深山船家》、《飞跃四川》、《成都记忆五十年》等大型电视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人类学价值。就大的环境而言,我国电影电视业的发展,培育了相当一批成熟的、有一定影视欣赏眼光的观众;尤其是基于某些历史剧和娱乐剧有夸大及远离现实的倾向,使真实反映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等内涵的纪录片,更能满足人们偏重知识性、趣味性并重的审美情趣。

2 国际交流平台拓展纪录片市场和影响力

这主要体现在四川电视节及其纪录片评选的常态化平台。四川电视节“金

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创办于1991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品牌价值、享誉中外的国际影视活动。为了推动中国纪录片媒体跨界合作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前瞻性的平台,根据中外纪录片同行需求并与国际影视节展惯例接轨,“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从四川电视节主体活动中延伸为每年举办一届的“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这既符合国际影视节展及评奖活动的惯例,又有利于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提升了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力开拓国际海外市场,可以为纪录片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四川纪录片通过走国际市场化道路,形成了一套良性的市场运作方式。这样的生存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规范通畅的国际节目交易渠道,也加快了纪录片个性化到类型化的转变,逐步完善与国际的接轨,搭建纪录片交流的国际平台和实行“产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借助四川电视节这一平台,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定期举办“新媒体新导演扶持计划”,其中就包括对大学生纪录片创作的扶持,为本土纪录片创作搭建专业平台,鼓励本土纪录片制作人的茁壮成长。20多年以来,四川纪录片积极参与国际上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广的电视节目交易会,如法国嘎纳每年举办的MIP,美国的NDP,以及香港、新加坡举办的“MIP——ASIA”节目交易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多次亮相,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纪录片的需求有明确了解,并逐渐形成正规的操作模式、买卖关系及供片渠道。四川纪录片成为外销出口“抢手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独具特色的西部文化。尤其是把纪录片的节目形态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把握“节目题材选择是前提,表现手法是关键,技术要求是基础”的系统环节,树立“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为主流题材的创作理念,有效地将纪录片制作人的个性化表达转变为市场上所需的类型片,实现了其品牌效应。

3 影视拳头产品的品牌构建

美国探索频道打造之后,改变了原有的纪录片碎片化生产及传播状态。严

格意义上,从制片人到商业,需要形成系列环节,在此基础上纪录片就可以围绕播出平台、按照一定制片管理方式和流程进行批量化生产,尤其是形成标志性产品。2013年策划并创作的系列纪录片工程《纪录四川100双手》, 就是典型作品。其传播意义在于通过四川纪录片人自己的双手,生动地记录下100个当代普通四川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留下一段不可复制,不可再现的影像档案。这项工程的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被定为2014年度“中国梦重点纪录片”扶持项目。纪录片播出后,又被广电总局评为“2014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向全国推荐。在四川省广电局举办的“2013—2014年度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奖中,该系列片获得优秀纪录片奖。总导演王海兵把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的创作比喻为四川省电视界的一项“文化工程”。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纪录片联制联播形式,在四川尚属首次,堪称四川电视史上规模体量最大、合作范围最广,参与创作人员最多,制作周期最长的电视行动。该系列片于2014年底推出第一季30集,在四川卫视及其地面频道、四川网络电视台以及全省各参与市、州(县)电视台播出后,收视反响热烈,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该纪录片第二季的创作,共有25个市、州(县)台参与,涉及的市、州有17个,这种整合全省力量联制联播的电视创作行动在全国也属先例。

4 纪录片生产的困境及创新思维

选题层面,纪录片能真实反映人类生活,所以,人类学是一个重要视角和选材范畴,四川纪录片整体上人类学的知识含量不高、涉及的人类学领域也不宽泛,在内容上比较粗糙;市场层面,对于独立制片者而言,有些作品因为没有对市场信息的直接了解,其创作的片子往往在内容题材、作品容量上遭遇系列瓶颈。如果没有畅通渠道,就难以批量销售。同时,纪录片目前在国内的市场并不很大,而在国外却受到好评,这就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传播效果层面,纪录片能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因此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四川纪录片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容易在满足猎奇心理方面取胜。但与西方某些纪录片相比,四川自然类的纪录片承载的人文框架太多,作品希冀表达一些形而上的元素,但主题过大,或介入主题太多,这样的纪录片尽管有着较为深入的人生思考,但缺乏轻松的态度。如何实现四川纪录片的转型升级和品牌构建的持续性,需要培育受众市场。纪录片不是以情节取胜的,而是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因而受众多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由于受众的文化、社会层次的差异,其需求也具有差异性,纪录片可以多元化路径发展,从而让受众从多角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接受。中国纪录片要很好接轨国际市场,需要强化大众化,培养不同类型的观众群。同时,创作思维上可以兼容对社会及人生感悟的风格,不仅是让观众“见所未见”,还应向受众展示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意义。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当代四川纪录片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创新,而且在题材的选择上,时空结构的创新上,都有了长足发展。纪录片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最终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猜你喜欢

纪录片四川创作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