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分班,怎样做更好?

2015-02-27陈之华

新校长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表芬兰弹性

文 / 陈之华

常态分班,是要让所有孩子享有平等公允的受教机会。但如何让多数具备不同能力的孩子,在同一班里保持学习动力,是学校与教师最大的难题。芬兰以“学习为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2005年初,我的孩子们陆续转入芬兰的学校,每天上课时间有了很大的不同:有时八点到校、有时九点,甚至还有几个学期是十点上课。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俨然有了像大学生的弹性课表。但外人看来极为复杂的中小学课表,芬兰孩子却出人意表地清楚知道如何照表上课。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学习环境?

芬兰的常态分班

二十多年来,芬兰各校普遍采取弹性的班级内再分组机制。这项分组并非以学生的能力来做分野,而是依不同的课程内容,以更弹性的组合来调整课程。所以老师有机会关照学习情况不一的学生,依据个别需求,在适当的课程时间给予必要的协助。这项将弹性的班级再划分成小班,甚至个别辅助的机制,可以尽可能地使大多数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致。

每学期初,同一班的课表都会出现几堂按课程时间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组别的课,如分成A、B 两组或 A、B、C 三组等。以每周的日程来说,A 组可能周一早上八点到校、周二九点到校;B 组则是周一早上九点、周二八点。早一个小时到校的组别,就会早一个小时下课;晚到的组别,相对较晚放学。

值得注意的是:A 组的孩子,绝非较聪慧、优异;分成三组的孩子,也不是像新加坡采取精英学制,在小五时,将学生按成绩分到三个不同级别的班级(EM1、EM2、EM3)。

分组的原因在于,凡是动口、动手、深入研习等需要师长更多关照的课程,学校会主动、弹性地将同一班级再“小班化”。而遇到需使用较多机器设备的工艺课程,还会依人数再细分为2~3组,借此达到更佳、更安全的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一个星期里若有四节数学或英语课,其中1~2节会分成小组上课,其他时间则为全班一起学习。因学校的资源、教师人数和教室数量有限,如何在不增加成本下善用资源,同时有效做好更精致的分组教学?

这类的资源分配难题,让务实的芬兰人选择了将体制弹性化,创造出不同上、下课时间的机制,将大学生的“排课”理念提前让中小学生领受。因而产生了现今看似标新立异,只有孩子才弄得清楚每日上学与放学时间为何的课表。在不同科目的小班教学里,这却达到了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最需要的“个别化”关注的效果。

常态分班的优势

芬兰已实行二十多年的S型常态分班,立意绝对良好。它使孩子在基础教育过程里,有机会真正看到不同能力与潜力的同侪。常态分班,不至于过早将孩子做分类,使社会、老师、同学、家长将一批批尚未真正长成、开窍的孩子贴上标签,投以不公平的眼光与不平等的资源。

常态分班,甚至更小规模的弹性S型分组,能让孩子们体会多元的社会;让不同学习进程的孩子,在老师适当协助下找寻自我定位;让积极努力跟上进度的学生,被赋予平等的自我实现机会。

但不可否认,如何有效实施常态分班,仍需要很多成熟、专业的配套措施,除了给予不同课程、进度学生更多关注外,机动性发掘孩子的问题与需求,应是教师发挥所长的最佳途径。

北欧孩子从小学开始上工艺课,就能真的动手操作各式机器设备,那些大型机器、模块、大锯等。我们看了总觉得颇为吓人,为什么半大不小的孩子学过基本的安全防护后,就能使用自如?

那是因为学校已做好了小组化与老师个别、实质关注的准备。当整个班级再分成数个小组后,上课的人数就更好掌握;通常这类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组约略十人。但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场,老师光是维持一班三十多人的秩序,还没真正教到什么,就差不多快下课了吧。

芬兰有一句谚语: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儿童技能教养法”正是这样一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同时,它也是芬兰的一个教师培训项目,帮助教师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氛围。

幼儿园:假借玩偶解决儿童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核心是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转为掌握一门克服问题的技能。其利用后现代的思维理念:将人和问题分开,不再把人等同于问题,而认为问题是问题本身。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老是尿裤子,老师就会假借一个玩偶,说玩偶经常尿裤子。通过这样的假借建立人(尿裤子的学生)与问题之间的链接。老师接下来会将“克服尿裤子”这个问题转换为“学会控制上厕所”这个技能,让学生掌握。

紧接着,老师会让学生给这项新技能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广而告之。学生也可以招募一批同学,作为支持者见证技能的习得。一旦学生忘掉的时候,老师与支持者就会使用这个名字来提醒。

小学:老师着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儿童技能教养法关键词之一,便是创造性(另外两个分别是希望、合作)。芬兰人认为,提升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跟孩子玩那些有创意的游戏。随笔涂鸦、有创意的写作、编故事以及一些具有幽默感的活动,对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比较有帮助。

比如,和学生一起玩编故事的游戏。教师来开头,然后接着讲,无论他编出什么,老师都要接受。这种编故事的游戏,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提升创造力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是“错的”。

猜你喜欢

课表芬兰弹性
学生出招解决”日课牌“问题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如果我是校长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各地区学生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