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镜头语言在地方台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运用

2015-02-27

新闻传播 2015年8期
关键词:钢索电视新闻民生

刘 丹

(富锦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6100)

一、民生新闻在地方台的快速发展

“民生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目前,央视民生新闻主要观点在于全国的新闻消息的综述,覆盖面广泛,内容有深度;而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则偏重于日常生活中百姓的难题,柴米油盐酱醋茶,家长里短,事件严重程度低,但是因为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造成地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很高。由于地方台的新闻制作限制,民生新闻发展也十分缓慢,但是在“十八大”之后,全国掀起了“走基层”热,这使得作者所在的县级地方台的民生新闻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央视和上级台的优秀新闻报道,我们的民生新闻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节目。

二、地方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特点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原则,“走基层”成为各地方台报道民生新闻的主流方向。就作者所在的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来说,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影视镜头语言的运用更加娴熟,新闻的可观性也大大加强。以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一则民生新闻《清江河上的摆渡老人》为例:和所有民生新闻的类型差不多,一开始就是记者出镜介绍引出故事的人物。出镜记者站在河边边走边说(近景),镜头跟随她的脚步记录了记者身后的环境状况。随着记者抛出的问题,镜头摇到旁边的摆渡船(全景)。这个连贯的镜头,是典型的长镜头。25秒不间断的拍摄主要体现出了具有空间表现力的长镜头,给人连贯、顺畅、自然的感觉。在这一个长镜头的时间内,记者也介绍清楚了这则新闻要表达的背景,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摆渡这一行业会淡出历史舞台,但是这里的这位老人从事摆渡行业已经半辈子了,现在这位老人的生活怎样是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船内,老人面对着镜头摇动着身体摆渡着,画面中,老人站在船上一侧划船(全景),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构图上,左高右低、左大右小,也达到了一种均衡构图的感觉;画面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近景),老人一手拿着木棒划着钢索,另一只手扶着钢索滑动,整个人随着摆渡船摇摆着;(特写),一根前粗后细,前端有凹槽的木棒来回地在钢索上滑动着。三个成组镜头依次排列起来,层层推进的感觉,让人们看到了摆渡船是怎样工作运行的。三个镜头当中也都运用了斜线构图的方式,动静结合,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明显增强。一个江面的空镜头,使得接下来的画面切换的非常自然,这是影视镜头语言中常用的蒙太奇剪切手法。记者采访老人,老人只说了一句,“一天可能要跑四五十趟”。这是新闻作品当中惯有的细节描写,不用太多的话语,就知道老人每天的工作量,以及摆渡船的重要性。而正是因为工作的苦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发展。

前面的镜头都是老人工作的正面,接下来的就是老人工作的背面了。(近景)老人和钢索的位置发生了对调,老人在左,钢索在右,因为船行驶的方向变化了,船此刻要返航了;然而与前一个相同的近景相比,前一个镜头拍摄的视角是平视的,而现在这个是略微有些仰视的,原因是知道了老人为江上两岸的人们作出的贡献后,老人的身躯仿佛突然间高大了许多、伟大了许多……

节目以运动摄像为主,巧妙地运用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推、拉、摇、移、跟、升降,几乎每个动作都运用到了,综合运用尤其的多。每一个镜头都表达了它本身特有的特点,有的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有的突现细节,有的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每一个画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这也是新闻的特点,用最简洁的话语,最丰富的镜头内容,传递最迅速的消息。

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明显具有现实性、故事性、监督性和亲切感。

(一)镜头语言的现实性

用影视镜头准确地记录民众的真实生活,给予民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让民众一眼就知道新闻当时发生的情境,感受身临其境。“老人”中,记者亲身经历的记录,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并附以全景画面展现记者当时所在位置,更具立体感、直观感,跟镜头的多次运用也体现了片子拍摄的现实性。组合镜头非常丰富,通过不同方向、不同视角,达到一定的视觉享受。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可以使同样的电视新闻报道体现出不同的新闻感受。

(二)镜头语言的故事性

新闻不同于电影,新闻消息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而影视则注重于故事情节发展。有别于时政新闻的民生新闻则具备了两者的全部,不但具有新闻性还具有故事性。蒙太奇语言的运用就是最好的表现手法。每一个新闻事件很有可能发生的时间很长,空间广泛,但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则需要大量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叙事。上面的片子中采用了记者身历其境跟拍的手法,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的拍摄,蒙太奇语言的运用弥补了这一不足,镜头的换、画面的剪切、流畅的叙事方法,画面短小、精简,用十几秒的时间把几十分钟甚至几天时间的故事讲述出来,画面不断的切换,丰富内容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叙事性。

(三)镜头语言的亲切感

贴近民生、民意、民情的民生新闻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因为它说的就是老百姓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百姓关注程度高,收视率也随之而涨。地方新闻画面语言多关注于百姓感受,体现了更好的亲切性。中景、远景画面的连续应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摆渡老人》中船内,老人面对着镜头摇动着身体摆渡着,老人站在船上一侧划船,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全景);老人一手拿着木棒划着钢索,另一只手扶着钢索滑动,整个人随着摆渡船摇摆着(近景);一根前粗后细,前端有凹槽的木棒来回地在钢索上滑动着(特写)。三个成组镜头依次排列起来,层层推进的感觉,横向视角让人们从镜头中看到了摆渡船是怎样工作运行的。三个镜头当中也都运用了斜线构图的方式,动静结合,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明显增强,仿佛就是观众自己站在船内看到的情景,十分的亲切。

三、运用好镜头语言使新闻画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

电视新闻区别于广播、报纸的最基本特征是“视听兼备、图文并茂”,这也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准确、合理地运用好镜头语言,使电视新闻更具观赏性、现场感。如果说新闻画外解说文字由字、词、句、篇、章组成,那么镜头是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摇、移镜头组成。有经验的记者很会用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明辨是非。当然,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是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镜头语言的运用与画外语言不是分割开来的。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而视觉感知更是人们看电视的主要形式。在过去,影视和新闻是两种对立的,影视更强调艺术感,特技、渲染等等使得影视剧抽离了现实,给人无限遐想。而新闻则强调现实性,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它不主张使用特技、渲染等特效手法,它更加注重还原现实,给人事件的真相。然而,现在的民生新闻却是将二者合一,在互相融合的同时精简画面和内容,在给人们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艺术的视觉冲击。

镜头的拍摄方法很多,记者只有具备扎实的摄影功底和良好的镜头意识,才能拍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性的镜头,更好地让电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也是本篇论文的初衷,良好的运用影视镜头语言可以尽可能地展示给观众更形象的画面和更生动准确的讯息,使得新闻画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

[1]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R·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刘坤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徐彬《声屏世界——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运用要点》2009年7月刊

[6]鲁涛《影视语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http://jingji.cntv.cn/20100403/101241.shtml

[8]http://221.212.177.104/play.htm?play=/20100208/201 0020806.wmv

[9]考夫卡著傅统先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钢索电视新闻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命运在你自己的手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汉字走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某型飞机发动机操纵系统钢索断裂故障分析及设计改进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