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2015-02-27袁大鹏
袁大鹏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种子管理站
完善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袁大鹏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种子管理站
一、杂交玉米种子基地生产概况
赤峰市松山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赤峰市的中部,具有生产杂交种子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条件适宜不同生育期的多种农作物种子繁育。2013年经农业部考核批准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早在1989年,松山区就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年生产面积2.5万~2.6万亩。近5年松山区杂交种子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4~5亩,2009年生产面积4.69万亩,到2013年生产面积达到5.47万亩,年总生产种子1460~1880万千克,平均单产310~351千克。生产的种子供应当地农业生产外,主要供应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种植区和黄、淮海下播玉米区。
松山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自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已连续10年居全市第一,先后5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杂交玉米种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政府积极性不高,由于种子生产大县没有得到国家资金的足够扶持,与粮食生产大县的资金扶持力度相比较低,导致地方乡、镇政府对种子生产产业重视程度不高。
2.部分制种企业在与农户签定合同内容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范本合同设定的项目填写内容,甚至有些合同是其他无关人员进行签字没有法人授权委托书,不具备法律效力,留下了纠纷隐患,容易引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3.生产管理环节不到位,田间档案填写的不够及时规范。个别企业种子生产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够强,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作物生长不良、花期不遇;部分抽雄农户也有侥幸心里,投入不到位,抽雄不及时、彻底、干净。最后导致生产的种子产量低,色泽差,总体种子质量不合格,容易引发纠纷上访。
4.生产的种子风险性比较高,种子的投入成本高,一旦受到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或绝收,损失明显要高于大田商品粮。种子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花期不遇,受粉期间雨水较多受粉率低等影响产量的各种因素,因降水、早霜等也影响种子发芽率的质量风险。
三、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种子综合生产能力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产基地交通便利,部分村级公路实现路面硬化,田间交通便利,农田水利条件良好,三座店水库和二道河子贯穿西部种子生产基地;电力充足,通讯畅通。种子生产、加工机械设备比较齐全,种子脱粒机、精选机由生产企业提供,有种子烘干设备和成套的种子加工设备,这些设备都能够满足生产企业的加工需要。
生产技术硬件配套。制定了《保证种子田生产质量的技术措施》和《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种子生产操作链条。种子生产技术人员技术成熟,从播种、去杂、去雄到收获、选棒、脱粒、晾晒、加工、包装、销售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保证措施。种子生产企业每年都选派技术人员参加省、市种子检验与技术人员培训班,并获得了省级颁发的资格证书。
质量监督抽查严格。种子站具体负责种子基地的质量监管,具有行政执法职能。全站核编7人,现在岗人员中具有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3人。在职检验人员中有室内检验员6人,田间检验员6人,扦样员6人。依法受区农牧业局委托具体负责种子行政许可、备案登记及品种管理、良种推广、质量监督、监督检验、市场监管、品种试验示范及信息服务等职能。在赤峰市种子管理站的基础上建立了松山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站,制定了质量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并在2010年10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
四、政策扶持、促进种业发展
为确保现代农作物种业科学健康发展,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引进区外和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内政办发〔2012〕52号,《内蒙古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品种试验和示范、种子检验检测、种子信息监测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全区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文件,完善了信息监测网络。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积极谋划土地流转用于种子生产的优惠政策等,为我区的发展现代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创新种子基地运行新机制
立足资源优势,谋划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和建立高科技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区。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管理严格、科学运行的方法进行,确保制种基地长期稳定。鼓励种子生产企业与农民个体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种子生产企业”﹢“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建立种子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效益共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