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2015-02-27刘建武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竞赛比赛运动

刘建武(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刘建武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现状,对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概念框架和基本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运动教育模式在操作的可行性、形式的多元化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以高校篮球课程为例,通过教学实验对该模式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技战术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一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育改革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课程高校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西登托普( Darly Siedentop)提出一种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它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情感意志以及终生体育观形成等方面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美国最为著名的7种教学模式之一,目前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土耳其、日本、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1]。目前,国外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含义、目的、特点、价值、教法、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显得不足[2]。国内自从2004年西登托普来华讲学后,开始在不同运动项目体育教学中应用探索运动教育模式,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过程逐渐向趣味化、进度系统化、方法有效化、内容生活化转变。运动教育模式正是借助团队竞赛的形式来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体适能的适度发展,并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合作或小组讨论,来获得完整的运动经验。本文在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概念框架和基本特征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高校篮球课程为例,通过教学实验对该模式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技战术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一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1.1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

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在于教师赋予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角色,不管是担任教练、球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学生都能从竞赛中享受彼此的成就感与欢乐,成为一位乐于投入运动的参与者。团队小组采用异质性分组,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启发学生“服从”、“尊重”他人的意念,逐渐减少运动技术不佳的同学对运动所存在的恐惧感,并增加其参与运动的机会。如表1所示,以课程目标、观念、设计、教师角色及重要概念等简述其内涵。

表1 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适能的表现,促进学生的互动行为,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习惯,鼓励学生通力合作,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与做决定的能力,并在运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他人的运动美感,学习比赛战术与理解竞赛规则。学生通过多元角色的扮演、团队小组的互助合作以及团队民主机制的形成等特色,培养积极、主动的运动态度,进而增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1.2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框架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框架源自于游戏理论,通过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体适能,并促进学生社会心理适应性与认知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参与公平竞争的团队比赛时,学生也可以学会对运动做出合理的决定,改善比赛技巧与策略,熟悉竞赛的规则与规范,成为成功的运动参与者。由图1可以清楚地认识运动教育模式的完整框架。

1.3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运动技能可通过比赛或游戏的参与来进行熟悉与理解,辅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程,将单纯的身体活动提升到运动教育的层次,通过运动竞赛的参与,学习过团队的生活,以及从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人格的自我塑造,并从中认同自我与团体。运动教育模式即是通过体育课程的设计,将运动技能融入于团体生活的经验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以合理分配的原则进行运动竞赛,培养学生以理性平和的态度解决冲突,进而刺激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达到“全民运动”的目标[3]。经过正式竞赛的规划,学生更能提高学习专注力,凝聚团队向心力,强化“胜不骄,败不馁”的运动家精神,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进而产生团队认同感。

Siedentop(1994)指出,运动教育模式有六项特征,分别为运动季(Season)、团队小组(Affiliation)、正式竞赛(Formal Competition)、决赛时期(Culminating)、成绩纪录留存(Record Keeping)、庆祝活动(Festivity)[3]。下面笔者就上述六项基本特征简要说明(图2):

1.3.1运动季

一个完整的运动季应包含季前赛、正式竞赛以及最后的决赛。传统的体育课程通常2-3个星期为一活动单元(约4-6节),学生所学到的通常是不完整的运动经验。Siedentop指出适合在校学生的运动季通常为8-12节,每节45-50分钟【3】。

1.3.2团队小组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体育课程是以团队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团队意识,凝聚向心力。教师依据异质分组的精神,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实力应力求平均。分组时可采取下列三种方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队:①教师决定团队成员及队长;②教师决定队长,由队长负责挑选队员;③教师决定团队成员,由成员推选队长。

1.3.3正式竞赛

运动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正式竞赛而非传统体育课程的分组练习赛。正式的比赛不仅让学生有切磋技术的机会,更提供学生刺激与激励作用。团队运动竞赛最受学生们的欢迎,比赛时制造“得分”或“赢”的机会,不但满足了个人成就感,也增强了参与下一场比赛的动机。运用竞赛的方法设计的游戏活动,可激起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达到更高理想的目标。此外,正式竞赛的赛程表应在赛前予以公告,让小组可以提早拟定练习计划及策略战术。

1.3.4决赛时期

不管是循环赛或淘汰赛,最后应举办季后决赛或总冠军赛,将比赛气氛提升到最高潮。比赛的举办有其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①庆典活动需以比赛作为媒介;②成就感是参与比赛过程中所附加的重要价值之一;③比赛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对抗【4】。

1.3.5成绩纪录保存

成绩纪录是个人或团体竞赛过程的表现。运动季里的各种角色,如:裁判、记分员、教练指导员、计时员等,都是由学生担任。比赛过程的各项表现,都是学生学习评量的重要参考。各项资料的保存与收集,也可以作为下一场比赛的借鉴。

1.3.6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的实施,除希望与实际生活中的运动休闲活动结合外,更重要的无非是想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的学习气氛,最后在总决赛或循环比赛时,让学习气氛“high”到最高点。

表2 12节篮球课单元教学方案

2 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

2.1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有效的体育教育模式是把教学目标合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Siedentop教授所创立的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运动教育,操作程序性较强。它又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运动员,所以对所设计的比赛降低要求,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该目标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目标体系,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目标是目前体育教师难于操作和控制。而围绕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现状,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Siedentop教授的运动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2.2学生运动参与的多元化的形式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运动技术是运动教育模式的基础,运动参与的多元化则是这个模式的显著特征。运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变换角色——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在比赛中逐步提高。运动教育模式中让学生参与的多元化形式,使学生具有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2.3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降低运动技术的要求和难度,以团队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具有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除了运动技术能力,还包括良好的体适能、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其中,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主要是成功体验、体育动机的培养以及自尊、自信力的培养。在赛季中和本队队员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其他角色之间的交流,以及一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方法都会对心理健康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角色的扮演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社会角色的一个迁移的过程。在组织、管理、协调方面,对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一个提高过程,对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表3 教学目标与评价

3 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动作练习;第二阶段为分组练习与季前赛;第三阶段为正式竞赛与庆祝仪式。教学活动设计与方案(表2)如下:

3.1教学活动设计

3.1.1教学单元与学生程度

篮球,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

3.1.2运动季形式

共12节课,每周2节,每节45分钟。

3.1.2团队形式

教师以异质性编组方式将学生分成男生4队(20人)、女生4队(20人),共8队,各队队长由队员共同选出。

3.1.4竞赛形式

三对三篮球比赛,采用循环赛(季前赛)与双败淘汰赛制(正式比赛)。

3.1.5教学设备

篮球场两座、篮球8个、哨子8个、计分表、计分牌、码表。

3.1.6学生角色

队长、教练、球员、主审、记分员、计时员。

3.1.7成绩评价

团队表现、个人表现、术科测验。

3.1.8补充教材与其他

录像带、团体奖与个人奖项、不定期与各队队长召开小型会议。

3.2教学目标与评价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为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可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进行预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检查学生学习成效,修改教师教学策略与教材内容。依据上述教学方案,其目标与评价如表3所示。

图1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框架[5]

图2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4 结语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和心理,形成科学锻炼的长效机制,奠定终身体育基础。运动教育模式是完成上述目标的理想的体育教育模式之一。其理论体系完善,教育目标明确,理论基础深厚,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特点鲜明,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体适能、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以全民运动为哲学理念,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去,并全面体验体育运动角色,从整体上来认识运动,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运动技术能力、良好的体适能和高度社会适应性的成功的运动参与者,最终使体育运动伴随学生终生。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怎样领会和把握运动教育模式,怎样与各地的体育教育现状相结合,充分、合理地运用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推进体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体质,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82-85,90.

[2]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79-83.

[3] Siedentop, D.Sport Education: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M].Champain, IL:Human Kinetics,1994.

[4] Siedentop, D.Must Competition Be A Zero-Sum Game?[J].The School Aministrator,1981,38(1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

猜你喜欢

竞赛比赛运动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创新思维竞赛(3)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创新思维竞赛(6)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