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几点认识
2015-02-26孙迪
孙 迪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
关于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几点认识
孙 迪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
随着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媒体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基准,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电视节目好坏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广告商也会根据电视收视率的情况来决定广告的投放量。本文主要从分析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因素出发,提出了几点关于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对策。
电视节目;收视率;广告;电视媒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传媒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各大电视节目都引入了收视率指标,从节目的创设、开播、评价等环节对收视率指标进行衡量,用收视率指标来界定节目的成功与失败。
1 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因素
1.1媒体因素
通常情况下,媒体因素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包括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电视节目宣传、电视节目编排等。首先,电视节目整体质量。电视节目内容对收视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必须喜欢才能去看,收视率才能得以提升。所以,在电视节目内容一定要迎合观众的心理,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栏目就做到了这点。其次,节目宣传。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加强宣传是必须的。必须利用宣传,才能够让更多的受众知道,才能提高收视率。最后,做好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节目编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编排的合理性,提高收视率。
1.2受众因素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要想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把握良好的受众因素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受众的收视动机主要有获取知识、获得信息、获取服务等。所以,不同的电视节目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特性进行观众界定,比如,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主要是新闻,这个频道应该针对一些中老年人、知识群体;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是娱乐频道,应该针对一些青年群体,这样就能使电视节目有着固定的受众群体,找到与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相统一的切合点,提高收视率。
1.3其他因素
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其他因素也就是第三方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季节、法定假日等。通常情况下,气候比较温和舒服的季节,人们都愿意外出活动,所以看电视的时间就相对较少;相反,如果到了冬天,尤其是大雪天气,很多人都不外出,看电视的机会也就增多。所以,电视节目在制作、编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第三方因素,合理安排电视节目,力图更好地提高电视的收视率。
2 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几点认识
2.1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电视节目质量对收视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必须喜欢才能去看,值得去看,收视率才能得以提升。首先,明确电视节目定位。在电视节目制定和编排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分析电视节目,根据电视节目的风格进行包装和规划,达到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提升电视节目的内在质量。其次,科学设立设置电视栏目。充分搜集电视节目市场信息,及时掌握电视节目的编排效果,实现同质化的竞争方法和编排方法。再次,加大对电视节目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对电视节目的投入力度,包括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节目宣传等,提升各个环节的节目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2.2打造精品,实现市场化运作
要想真正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一定要打造龙头电视节目,实现市场化运作。首先,对于龙头节目而言,一定要增加该频道被收拾的机会,把受众锁定在电视频道上。其次,精品节目使观众因节目期待和观看惰性而观看该频道其他节目的机会增大,通过运作精品节目,能够提高电视频道的整体影响和在受众群体中的曝光率,产生“光环反映”,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最后,强化市场化的运作。要把电视节目引入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电视节目的曝光率,提高整体的收视率。
2.3合理定位电视节目
电视观众各种各样,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收看以及想看的节目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新闻,有的人喜欢电视连续剧;有的人喜欢体育,有的人则喜欢戏曲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电视节目的合理编排和定位。要对节目进行定位,具体地说,就是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若干群体,然后针对某一观众群体的需要和兴趣来设计、安排节目内容,以便尽量满足这些观众的观看需要。这样就可能长期占有并稳住某些观众,将节目的收视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不过,在定位时,要考虑节目指向的观众群体是否足够大,是否可以获得一定的收视率。
[1]胡智锋,周建新.电视节目编排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编辑,2007(1).
[2]王旭婷.以差异化编排开拓“蓝海”——对湖南卫视晚间节目编排的解读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7(2).
[3]詹成大,孙权.现实的视角:电视收视率的重新定位[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4]蓝峻.国内学界对电视收视率的基本态度及分析[J].新闻大学,2004(1).
[5]卢晓云.理性解读电视收视率[J].山东视听(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