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美的基础审美标准
2015-02-26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谷. 玲(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论新闻美的基础审美标准
谷. 玲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按照句子成分来分析,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行为。新闻的标准虽然统一,但是其尺度非常难以拿捏把握。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针对“如何让新闻在起要求范围内达到最美,给予受众最好的新闻感受”,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新闻的美学特征的分析,探讨新闻美的基本标准,将新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式和内容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用来指导新闻实践,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规律;新闻美学;审美标准
在论述行文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是一种文学现象、一种题材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按照官方定义来说: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按照句子成分来分析,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一种传播行为。但这个官方定义,是出现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而早期新闻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的问题,需要强大的物质获取,这个过程需要劳动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同心协力相互合作形成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必然需要联络、沟通,来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新信息,以期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最早的新闻的起源,只是为了简单的信息传播交流,目的是更好的生产劳动实践,谋求生存。在明晰新闻的起源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新闻定义所包含的含义: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通过句子的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最新发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必须要快速及时,报道与发生之间的距离,与新闻价值成反比。
人们:强调了新闻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受众的参与性、需求性。
欲知、未知、应知的:最新发生、人们非常关心渴望知道的(需求)、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也表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真实发生的,不能主观臆造。
报道:要经过新闻工作者的加工。
由此可见,新闻的标准虽然统一,但是其尺度非常难以拿捏把握。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针对“如何让新闻在起要求范围内达到最美,给予受众最好的新闻感受”,新闻美学的研究逐步被提上的日程。新闻美学,是指将新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式和内容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用来指导新闻实践,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对其研究的细化,不妨从新闻的几个特点上着手,来探讨新闻美的基础标准。美学大师康德三大著名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知识是如何可能”,这一人类的认知理性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可能”,这一人类的实践理性问题;《判断力批判》则论述了“审美是如何可能”以及“自然和目的性是如何可能”,这一目的论问题。三大批判中的观点使人类心灵的三种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相互对应,进而这三种能力指向了三种对象:真、善、美也相互对应。康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真善美是如何统一的这一问题,开创了自己在哲学体系内研究真善美的哲学问题。同样在构成新闻的要素上,也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特点。真:新闻学科我们在事实方面讨论真。善:在新闻伦理、新闻社会意义方面讨论善。美:则可以涉及新闻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可以说,是新闻通过真与善,而最终达到美的目的。
一、真
新闻,是最新发生的对于事实的报道,并通过内容传达信息,最终通过这种手段来表现客观事实的规律,并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如教育、引导、经济利益等等。新闻要其内容达到其目的性,其中包含的基础,就是真。真,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主观臆断,失去了真实性,就不仅仅是失去新闻美感的问题,而是直接违背了新闻的意义——对事实的报道,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真是新闻美所依存的基础,没有真,新闻谈不上新闻,更谈不上美感。这种真是并不仅仅是素材上的真实,不仅仅是具体的真实,也包括整体的真实、逻辑内涵的真实。要从事实的联系、总和中把握、反映,而不能片面的、以个别事例抽取、玩弄事例来完成片面的真实。例如,有句业界的约定俗成的一种不良风气:我不会说假话,但我可以选择说什么实话,与不说什么实话。这就是片面的真实,其实意义也不大。例如,在表现先进人物的时候,描绘的太过光辉毫无瑕疵,这样即使表现出来的先进事迹非常的完美优秀感人,但由于有失真实,也便失去了审美价值。所以,无论在新闻学科内部抑或者审美领域,新闻的真实性都是基础,只有新闻报道遵循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才能在成为合格新闻的基础上,达到新闻美的标准。
二、善
一般来说,在实践中符合了人的目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对于新闻来讲,善是要求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还要满足该新闻报道的目的性,即思想倾向和社会向导。发挥其应具备的传道授业、启迪思考、周正导向的目的。但是商业利益驱动下,媚俗之风愈加兴盛,煽情伎俩不断,粉饰太平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
(1)新闻题材的选择上。从16世纪英国便是报衰落的原因就不难看出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与竞争的激烈,煽情新闻、黄色新闻,因为吸引眼球所以有市场。而目前国内的新闻业有所趋势,以香港为例,香港的狗仔队、娱乐新闻业是非常发达的,甚至很多政治性很强的时政新闻也常常被添加了很多风云传奇色彩,不甚客观。
(2)对新闻事实的呈现的角度与尺度。对于同一件客观事实,在呈现上却有诸多角度,在度的把握上也有云泥之差。很多时候为了着重突出主观观点,笔者刻意放大事实,钻营角度,这种放大不是指理论上或者实际上的事实的放大夸大,而是指新闻从业者的一种刻意的心理。新闻的美不同于艺术文学的美,他客观直接,不似艺术文学需要解析,阳春白雪,难得泛滥,但是同时新闻的美也依托于人主观的再创造,所以很容易牵强附会,以个人意志去放大画面。例如,灾难新闻中对人性的放大。灾难新闻作为悲剧新闻的一种,在美学范畴内属于悲剧类内容,因其崇高感可以让人产生悲愤、悲悯、敬畏与激发人性的光辉。因此,一些从业者在灾难新闻中加重对于惨烈、遗憾、悲恸的刻画与渲染,试图去强化受众因此产生的同情心和道德感,这种刻意本身就是违背了“美”的“无功利”,而是在利用情感符号再创造所谓的美感。例如,东方之星号轮船沉没事件,一直以做“独立新闻”的前沿媒体澎湃新闻广受诟病。因为其出稿的几篇特写:孩子别哭,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亚洲新闻社社长徐静波的微博写道:绚丽的晚霞,照耀着你们的生命,那出水的瞬间,天地江河同辉。缺乏对生命的关照,以一种绝对抽离的状态看待灾难与死亡,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与不尊重。
(3)表现内容、形式的刺激性。有些媒体为了收获更好的收视率与发行量,借用“恐怖美学”的手法,滥用视觉冲击元素,把灾难新闻变成了灾难展览、感官刺激,全然不顾对灾难本身该有的端肃感,也不顾及受害者与其家属的心情,这种新闻恐怖是除去灾难伤害本身之外更严重的后遗症。例如,东方之星沉船报道,澎湃新闻《孩子别哭,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的App推送,其中包含三张有遇难者遗体的照片,遗体裸露的两张,作为受众已经在阅读新闻中感受到了心理冲击的不适感。新闻中引用了两段网友的悼念诗:“孩子别哭,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她比波涛温柔,轻轻洗去我一世尘埃,请原谅我,没来得及与你道别,没来得及叮嘱你,照看好自己的孩子多陪陪爱人。”“儿子,你别哭,送我上船的那天,也许注定母亲河让我留下。生死不就那么一刹那,孝顺的你必须坚强,挺拔如长江岸边白杨”诗句从文学和艺术角度来看实为佳作,但是在作为公共媒体和公开的新闻稿件,将情感表达如此浓重的诗句援引进稿件,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讲无疑是二次伤害,这种强加于受众的情感在新闻表达上是一种刻意煽情,实际上是有违客观性原则。
(4)报道重点的偏差。报道重点的把握主要强调要与受众距离的贴近,但是部分媒体、新闻人却没有认识到这种重点的把握,而是过分强调指导性与政治性,甚至过于媚上。惯于立足于领导、工作角度表现新闻,甚至在灾难新闻上也突出“上级关怀、各方支援”,这是对人文关怀的表面化理解,也是对于报道重点的偏差。例如,新华网的一条通讯写道:“江水无情人间有爱,在大风大浪中持续进行的国家救援行动,谱写一曲万众一心的壮歌。”虽然在众多媒体均关注遇难者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找到新的报道切入点,但却缺乏人文关怀,不仅用词俗套,明显有媚上倾向,忽视报道重点。又如,安徽日报发表的通讯:“三峡三调下泄流量,从非典阻击到汶川地震救援,再到撤侨,百姓有危难,国家作决断体质聚合力,总能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第一时间整合资源。不惜代价挽救生命。为大国的力量与担当点赞,为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伦理点赞。”这又是一条政治性极强的通讯,他的确在众多报道灾难救援细节的报道中找到其他角度去关注,但是从新闻表达到切入角度都忽视了灾难中生命的陨灭与生者的悲怆,而却一味地将党和政府在灾难中的行政职能推举,有违媒体的道德伦理。尤其是对于灾难新闻而言更应该从人性关怀、社会关切的角度审视,使受众的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惧得到理顺,从而产生积极的良心的言行。对于国家政府机构,也能得到科学上、技术上、防御上得经验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闻审美的意义,提升新闻的社会价值。而反观其他主流媒体:新京报、凤凰网,关于东方之星号沉默的报道多为解释性、通讯性、纪实性的。修辞简练,较少使用形容词,不过分渲染悲怆气氛。且在解释性报道中,运用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式,数据援引、专家举证分析较多。既能满足受众了解事态进展的要求,又能从技术层面解答受众的疑惑。无论从报道形式或者报道内容上,都符合新闻美学中的“善”,对生者抚慰、对死者尊重、对舆论有正确引导、对灾难善后有积极推动。简而言之,新京报等重视尽可能再现事实,而澎湃新闻等重视刻意地描绘一种玄妙的命运感,这也是新闻记者与悲剧诗人的区别。
三、美
在谈完真与善的特征后,新闻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美。而美又分为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必须满足真与善,而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对于新闻来讲,包括他的题材、手法、画面、结构、布局、编排。电视台的声画文等等。这些也是新闻的美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报纸版面为例,报纸的版面排版就属于新闻的形式美的范畴,一方面,达到形式美的排版要服务于报道内容;另一方面要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不局限于内容的限制。在表现内容的同时,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达思想和情感。2008年5·12地震发生,举国悲痛。5月20日是全国哀悼日,大多数报纸都是黑色为版面主色示人,唯独《楚天都市报》的头版,整个版面上,黑白色天安门的背景下是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这一抹鲜红的国旗,预示着希望和力量,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传递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版面安排,是除文字内容之外,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一种美,在特殊时期,这种形式美传达的力量甚至优于内容的传达。
当然,我们探讨新闻美的基础标准,是为了达到新闻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但内容美和形式美并不是争奇斗艳各显其美,而是应该完美结合才能使新闻具备审美价值,相互服务,相互协调。但是纵览新闻美学文献,就目前的研究内容来看,目前新闻美学的发展更像是一门操作性极强,标准及其严格与细化的新闻技术美学,目的与最终达到的作用是让新闻报道更加符合传播规律,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意味。但是作为学科细化的成果、交叉学科来讲,仍然有深厚的价值。在学理上、方法论上、实践上给予新闻业正确的引导和更加细化的标准,是新闻行业的一种丰富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GG221100......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660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