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锤炼新闻记者的软实力
2015-02-26官华南翁源县广播电视台广东韶关512600
官华南(翁源县广播电视台,广东 韶关. 512600)
如何锤炼新闻记者的软实力
官华南
(翁源县广播电视台,广东 韶关. 512600)
摘 要: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下,为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喉舌作用,广大记者应提高认识,强化基本功,夯实工作基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新闻报道工作方法,全面发展新闻工作事业。
关键词:新闻记者;基本功;责任心
现在收听、收看有些省、市台的广播、电视,有些新闻播出的质量不高,虽然经过播音员的“润色”,但还是能够听出一些瑕疵:一是文章不分层次、不分重点,追求流利,追求篇幅;缺乏严谨朴实、亲切生动的文字风格和现代社会提倡的爱憎分明。二是文字功底不足,用词造句、表达技巧不准确和矫揉造作的现象常有发生,因而让人觉得这些记者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文化知识、政策理论水平等综合素质不高,缺乏敬业精神。三是记者情绪浮动,把社会上、工作上、生活上的经历表现到稿纸上,让听众或观众也感同身受而致评头品足,影响了对新闻的“欣赏”。四是直播节目中脱口而出或“赶稿”的新闻播道,最易出现用词造句不当、停顿时间过长的差错,出现就像是理屈词穷的那种窘态。作为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爱好者”,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新闻记者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和任务在于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曾在1989年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或工作方式,就是确保这个“喉舌”的健康和高效运作。新闻记者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他们采编和发布新闻,向听众、观众传达信息,发表评论,引导舆论;特别是时政新闻记者,他们更起着引导社会发展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新闻记者要自觉地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党和人民说话,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对社会、民众负责任的态度,就能使采编的新闻更有正面的社会轰动效应。
二、加强新闻记者的责任心
随着电视、电脑网络、多媒体等各种传媒的迅猛发展,对发布、传播社会新闻的速度、质量和角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社会进程发展到什么程度,民众对新闻的“追求”是一如既往的。新闻要新鲜、典型、真实,民众喜闻乐见。记者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因此,新闻记者的工作责任,就是对社会、对公众承担新闻工作义务,包括职业责任和新闻道德。新闻记者要自觉、主动、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避困难,勇于承担挫折和艰险的敬业精神;要有敢于讲真话和真情的工作态度,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经济利益,新闻记者滥用新闻报道权,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失真、宣扬自由主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价值取向,是一种对社会、对民众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摒弃。
三、锤炼“看家本领”
记者的基本功是语文,语文基本功包括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文史社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够综合运用和发挥以上各项技能的新闻记者,就是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
一是要善于学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累知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是靠语文承载而来,说明了语文的承前启后功能。因而,对未来社会及生活的设想也能成为学习语文的资源。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代、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还要设想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以文字的形式,从语文资源中增添语言“财富”。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语文的学习渠道和资源,通过勤奋的积累,语文能力就会逐步地提高。二是要善于和他人打交道,使语文知识在平凡的生活中日积月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处理事情,获取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信息,无论交好和厌恶,处理事情的成与败,都能形成语文素材,长期的学习,就能提高语文素质,并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通过网络途径提高语文水平。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各种信息几乎是应有尽有,“足不出户”就能找到答案,可以说是最现成的语文老师。四是通过看影视作品来获取语文知识。无论是电影或是电视,都是展现历史进程、政治、军事、老百姓的故事,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家庭、个人。观看编者的表现形式、表演者的言行举止,其后思考作品的中心思想,就能从中学到不少的语文知识。
四、学会扬长避短
新闻节目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直播比录播传播速度要快得多。从质量方面来衡量,直播没有录播制作精良,两者应该互相融入,取长补短。
传统的录播制作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东西有其丰富的可以传承的内涵,新闻的录播制作可以追溯到自有“电子管”的上世纪初,至今仍不会被传播速度最快的“直播新闻”所取代。但继承传统绝不是“原地踏步”,需要辩证地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继承。我们重视传统,是要继承其中宝贵的东西,再结合创新,不断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新闻记者积极传达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导、教育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录播新闻”的传统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直播新闻”更适合民众的“快节奏”,因而有人把“录播新闻”说成是“过时新闻”,并偏向了爱好“直播新闻”,这是对新闻记者、制作的不公平。
新闻的直播和录播,各有利弊,两者兼顾,才是最有效的有机结合。中央新闻节目中,很多是时事录播(如发布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但有的直播同时既有录播的高质量,又有直播的高时效性,优势的发挥、弊端的隐伏,成为很好的“扬长避短”典范。同时,新闻单位在新闻采编时,还要根据记者本人的敏感性、文化积淀、学识水平、思想认识、灵性和悟性等诸多因素,全方位考虑新闻采访及报道后的效应,使用最佳人选,最大限度地发挥“首席记者”的才能,使每一次播出的新闻都能成为“一声惊雷”,减少那些口才、学识、灵感都“不到位”的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而造成对观众、听众的不适。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