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如何在发展中坚持新闻真实原则
2015-02-26周春波
周春波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人民广播电台)
互联网媒体如何在发展中坚持新闻真实原则
周春波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人民广播电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闻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且新闻获取的速度及数量快速、庞大。本文对互联网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点进行总结,进而分析互联媒体的发展,其中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如何将新闻真实性的工作做得具有价值,体现新闻价值的时效性、正能量、真实性,这是当前新闻在互联网媒体环境下必须思考的课题。
互联网媒体;新闻传播;真实原则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接受到各类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新闻内容及新闻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如QQ、微信、网络计算机等,其中微信公众平台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平台之一,其受众群众庞大,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供应商来说是发展机遇也是挑战,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既受人们的欢迎又坚实新闻性的真实性,这是当前媒体公众最为珍贵的职业道德。
1 互联网媒体时代影响下新闻传播的变化
互联网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和手机、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把互联网媒体称作数字化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到来,新闻传播的方式与真实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1新闻传播的海量性
在90年代末及21世纪早期人们获取新闻的媒介仅依靠电视新闻、版面有限的报纸以及定点定时的广播,其局限性并不能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而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或者数字电视快速游览海量的新闻资讯,各大新闻网站也已经把各种各样的新闻分门别类,如时事、社会、经济、体育、娱乐、游戏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1.2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便捷性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新闻的传播往往都是单向的,人们只是看到了新闻,然后被动接受,并没有互动可言。而现如今,这样的模式已经被淘汰,读者在阅读游览新闻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及转发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大加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双向性。另外,在传统传播媒体中读者想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就要花很长时间去翻阅查找,由于新闻本身的时效性,或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无法再找到。而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便捷性,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直接输入文字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转载自己所需的信息以便随时使用。
2 分析新闻真实性在互联网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2.1新闻真实性逐渐被削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及新闻采集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对新闻传播的掌控能力较强,其有权利决定哪些信息会被放入媒体版面得到传播,而哪些信息应该直接删除不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内。可是,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大削弱了其掌控力,因为在互联网媒体影响下,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人们也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时事放到网上经由网友的评论点赞并进行传播。如“表哥事件”正是某些微博及微信工作平台进行跟进、网友的转发与评论,使其变成了社会热点;而新闻真实性却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地位。
2.2新闻真实性内容被改变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内容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相互互动,新闻工作者在幕后对新闻进行加工。而如今,各大社会热点被原封不动地放入微博、微信等各大公众平台,迅速快捷地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新闻内容从最初的与新闻工作者互动,在互联网媒体到来后变成了与读者、观众互动。
2.3新闻真实性的主观价值被影响
在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失去了原有的对新闻传播的掌控权,为了迎合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出现了标题党等恶劣手段,大大影响了新闻真实性的主观价值,许多新闻媒体甚至走上了娱乐综艺化的道路,哗众取宠;而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少,娱乐新闻不断增多。
3 探讨新闻真实性在互联网媒体的媒介素养
3.1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能力
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发展,使新闻可以海量广泛地进行传播,但是读者对于新闻的需求并不单单局限在数量上,更是要求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想自己编辑的新闻得到广泛关注,就必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工作者更要学会如何在最短最紧张的时间内,从海量的新闻资源中寻找出重要的新闻,并且在发展定位上也要仔细斟酌,使其形成特色,吸引更广泛的观众与读者,并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3.2对新闻正面价值的判断能力
新闻的质量多取决于新闻真实性搜索与寻找的能力,而对新闻正面价值的判断能力则是指新闻真实性对新闻创造与再生产的能力,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下,势必遇到更多的新闻与各色各样的竞争者,而想要自己的新闻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正面价值,就必须加强自身对新闻创造与再生产的能力。但是,绝不可以急功近利,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决不能随意编造。
3.3担任“新闻引导人”
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下,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以及互动性,自然与读者和观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互联网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势必需要从之前的幕后工作者变为新闻引导人,在互联网媒体中,把握好话题的内容,把读者和观众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其媒介素质。
4 在互联网媒体下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
新闻从业者作为新闻传播的关键人物,必须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以保证新闻的事实性、价值性。对消息的来源做到认真核实,坚决杜绝虚假报道。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信息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的机制。新闻工作人员的脑海中要有实事求是、敬业奉献的理念,必须深入实际、生活、群众,进行现场调查并做到求真务实,努力改进新闻工作作风和文风,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生活、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真实性、价值性、吸引性。
“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是伟大的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新闻社会价值存在与否,关键在于其真实性,真实是检验新闻的重要标准。新闻是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紧紧维系着党和群众。因此,必须广泛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马克思认为,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内容应该是人民的呼声,应该将生活状况述写事实,而不是借助于希望来述写事实,从另一个角度判断新闻报道事实真实程度的依据。针对新闻真实性,还要清理社会事实、新闻价值、政治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同志针对此问题提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事实作为新闻的基础,其本质是事实的报道形式;事实与新闻分别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缺乏事实,就缺失新闻。只能严格按照新闻与事实的主次关系传播信息,才能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若两者关系被颠倒,必然会导致新闻报道失真的现象,从而破坏新闻工作的根基,甚至带给党的新闻事业不可估量的伤害。
5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可行性措施
新闻从业者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的同时,还需要在改革过程中直视各种问题;并在巨量的社会新闻信息来源中,辨别信息的真伪,在工作中收集与整理好第一手新闻资料,将最有价值意义的新闻信息呈现给民众,传递民众正直、真实与正能量的新闻信息。
5.1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互联网下,新闻工作者具备思想政治素养是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的首要条件。现阶段,大部分新闻工作者过于偏重理念知识及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导致新闻工作者无法实时、正确地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的引导。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学习及掌握,成为党和政府真正意义上的喉舍,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与方针进行积极、正确的宣传;并且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丑恶现象及错位思想勇敢揭露。
5.2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编辑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创新型新闻优秀人才输出的前提。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想象力,还需要具备自主探究能力。新闻工作者对自己所发现的各类新闻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与发出问题,摒弃传统框架,寻找新闻事件中所具备的问题的观点,找出全新的新闻点;然后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个性化的问题,并进行思想分析。不仅如此,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3拓展知识面并树立求知意识
新闻信息真切地反映出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各领域的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扩展,并通过自身的创新思维应对互联网的要求。同时,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提升理念素养,还需要对自身的编辑能力进行强化;这种编辑能力不仅限于单纯的文字表述,还要具有良好的事物观察力、辨别力,使新闻信息走近人民百姓的生活、反映社会现状。新闻工作者还应树立求异思想,结合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去发挥创新潜质。善于在抽象分析新闻事件,从细节中获取价值,寻找新闻的真正内涵,才能让民众获取新闻时,能体会到耳目一新的感受。
6 结语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当前互联网媒体及微信平台公信力形成的重要保障。新闻的事实即使的传播已经如此发达,互联网媒体在如此发达及现代化的今天,是新闻真实性的最大威胁者。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新闻工作要坚持实事求、奉献精神的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取信于民,加强队伍的建设。
[1]赵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新闻真实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2]李哲.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及其实践[D].苏州:苏州大学,2010(4).
[3]李春燕.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背离[D].烟台:鲁东大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