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镜记者的声音控制问题

2015-02-26郑珊珊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郑珊珊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出镜记者的声音控制问题

郑珊珊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 要:出镜记者同播音员主持人一样,主要是通过“声音”进行传情达意。“声音”是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的形成点和落脚点,基本上所有的信息都是由声音进行传递和反馈。特别是因为现场报道的现场环境差异变化很大,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受到语境的强烈牵制。像战机起飞、高原风声猛烈、演习中的炮声轰鸣,各种语境下,出镜记者的声音出现了嘶吼和如蚊鸣两个极端。笔者总结关注了央视的各类出镜记者的报道,并从中发现,“声音控制”是当下出现的较为频繁和严重的一个问题。出镜记者的用声与语境不符合、与报道内容不相匹配、用声不合理以至于影响传情达意等,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分析。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声音控制

1 出镜记者声音控制的问题分析

1.1 用声过高、过强

出镜记者均是“我”在现场发回的报道,那么就难免在报道时会受到现场影响:在嘈杂的气氛中情绪易激动、紧张或兴奋,许多出镜记者都会发出超出自己声音能力限度的高强音。音高过高,音量过大,让声音变得很尖锐刺耳,有时给人以嘶哑感,出现就是我们常说的“破音”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庆典活动和体育赛事的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在热闹的环境下无形中提高了音量,又为了表达出自己的语气和重音,还试图有自己的声音环境声,就出现了一种可谓嘶喊的状态。

例如央视某记者在报道台风“桑美”时,通过画面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台风使记者都站不稳衣服也被吹起。该记者的当时报道时说:“我整个人都快崩溃了,暴雨从四面八方不断砸到我的脸上,非常的痛,我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单从文字内容上看很贴切的说出了现场感受,但就这四句话该记者全是声嘶力竭的喊出来的,已经不在说话、高声说话的范围之内。“崩溃、脸上、痛”特别是最后的“睁不开了”这些词,该记者出现高强的“破音”,而且受众在看报道时只听到他在喊却根本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相关联的语调、轻重、感情色彩更无从谈起了,受众即使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但也很难接受这样的报道。

1.2 用声过低、过弱

与高、强音相对的,一些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音量小,声音单薄灰暗,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声覆盖或呈现一种无现场感、与现场不符的情况,这样就令受众无法听清楚报道内容。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音高音强如果都不足,我们听一个人说话就会感到“费劲”,还会产生疲倦和祥林嫂的那种“絮絮叨叨”的感觉。同样的道理换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声音低弱听不出感情色彩,听不出轻重缓急,也会让受众如同嚼蜡。

央视某位女出镜记者,在迪拜报道赛马世界杯中时尚帽子评比活动,而该女出镜记者的声音本身较弱,手持的话筒又远离出声的口腔,整体音量都很小,同样让人听起来比较吃力。报道的内容是:“据说有不少姑娘为了参加比赛,从半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绿茵场上的时尚盛宴吧!”这样一句话,又是在热闹兴奋的环境下进行表达,虽然该出镜记者用甜美的笑容表现了她的心情,但由于声音低弱,气息浅而形成的语气、语调带给受众的感觉是过于暧昧、说服力小,也报道不出这样一场盛大、开心赛事快乐、积极向上的态度。

1.3 虚实不鲜明、节奏过快或过缓

出镜记者的镜前兴奋是指:“为了追求镜头前积极的有声语言表达状态,过于表现出兴奋、惊讶、愤怒等夸张行为的有声语言表达现象,此类表达可以称之为台词表演型。”呈现在声音上,会出现音色变化夸张、节奏杂乱、语气大起大落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表现在出镜记者的音色没有表现力、缺少感染力,语气的感情色彩不能展现感情变化的多样性,分寸感把握欠缺,语气转换出现偏差。总体给人感觉是一个“调”,对听者而言会产生“听觉疲劳”,还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例如央视在报道2012年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中北京金隅队夺冠时,出镜记者对北京队的教练闵鹿蕾进行了采访:“观众朋友们好,我们已经邀请到了新科总冠军北京金隅队的总教练闵鹿蕾指导,来到了我们身边进行一个短暂的专访。”这段内容不过49个字,该出镜记者一口气只用了8秒钟时间就说完了,其中许多字音都发得含糊不清,也很难辨别音色携带的情感。

2013年央视在报道十八大期间中东对中国政策未来走向的关注时,驻外出镜记者举起了当地的一份报纸:“在一小时之前,我刚拿到了这份∕阿联酋∕半官方报纸,阿联酋国民∕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十八大∕顺利开幕的∕这样的∕一条新闻。”这样的一句话,该记者断断续续、慢慢悠悠地好不容易才说完,受众第一反应就是对她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或不认可。由

于她的任意停顿造成了语言表达的节奏混乱,更容易因停顿错误而对新闻事实形成误解,产生一系列传播后果。

2 影响出镜记者声音控制的因素

2.1 现场环境声的影响

不同的新闻事件具有不同的新闻现场,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也会因时间、地理等因素的变化使报道现场的环境声不同,出镜记者在声音控制上出现问题,离不开现场环境声的影响和作用。比如,报道现场平静,出镜记者声音高亢;现场激烈兴奋,出镜记者细声细气;现场非常紧张,出镜记者却仿若自言自语;现场庄重严肃,出镜记者声音懒散;现场轻松活泼,出镜记者声如沉钟一板一眼。这样的情况下,出镜记者的声音形式同现场的环境声就成了两个对立面,报道的语言不能同语境融合,还会减少受众对新闻的兴趣。但这并不代表,现场环境声越大越嘈杂,出镜记者的声音就要越高,这样就会出现了用声过高过强的问题。

同样是报道台风,现场环境声极大,前面举例出镜记者在报道台风时声嘶力竭的大喊,做了无用功的报道。但广东台的女出镜记者崔文慧在报道台风“灿都”时,可以听到台风刮的声音很大,画面上海水都被吹打上岸,该记者更是手抱着大树,但她的音量较正常说话偏高,声音干净清晰地描述了堤坝现场的情况。在新闻播出后,同嘶喊报道的男记者相比,受众对崔文慧一片好评。现场环境声安静,在报道像会议室、医院、教室等安静室内现场时,出镜记者在报道时的声音相应受到影响,是相应的随之变“小”,还是对立的随之变“大”也是调控声音尺度的关键所在。

2.2 叙事内容对声音的作用

出镜记者在现场的报道多为即兴口语表达,需要逻辑思维清晰地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声音体现上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磕巴”或口头语“这个、那个、什么”的重复,严重影响报道质量。还是央视报道中东对中共十八大的关注时,该出镜记者:“专家业表示说,呃,中国,中国人民对于,呃,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领导人,呃,行使其职权的,呃,呃,的状况是表示满意,中国,呃,呃,中国而,而,呃,呃”,这时主持人郎永淳不得不尴尬救场,因为断裂的思维链条导致声音上的断断续续,根本无法传达信息,还会让受众感到焦躁不安。出镜记者还会出现在报道时背诵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声音僵硬没有起伏,就像学生念课文一样,缺少了鲜活的思维,也就体现不出“我就在现场”的报道优势了。在这“背稿”中,还会用到一些抽象的词汇、书面语、语句复杂,让受众不知所云。如果能够将内部的“思维”调理好,那么声音控制上也会随之丰富多彩,出现想象不到的好处。

2.3 画面对声音的要求

画面是电视的特殊语境,需要它协同完成交际的语境。而且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中说:“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声音和画面结合得好,报道就好,如果出现声画分离、声画对立那么就会直接影响新闻的报道。出镜记者出现在受众的电视画面报道新闻事实,是一种直接化的人际交流,可以拉近其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他们将自己眼睛看到的转化成声音,仿若带领受众亲临现场,如果距离过远会让受众感到陌生,如果过近会失去新闻的分寸感。所以出镜记者的声音控制,会因现场需要呈献给受众的画面的情况而出现问题。一种情况是画面热闹声音冷漠,画面平静而声音喧闹,同“现场环境声的影响”类似。另一种情况则是受众在注重画面时,出镜记者的声音却略有“装腔作势”。举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理解,在2013年12月份广州市区烂尾楼火灾的报道现场,受众看到出镜记者身后的大楼火烧情况很严重,大家的关注点在火烧的程度、楼上有没有人被困等。在这么紧张的时刻,该出镜记者是声高气提的一口气说到底,让受众感觉这个声音很“吵人”,已经到了影响受众关注新闻事件的程度了。原本声音是出镜记者传输信息的主体,画面是协同语境中的要素,但如果忽略了画面对声音的影响,那么声音这个主体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3 结语

本文从我国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中的声音控制方面出发,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对策。主要对出镜记者在声音控制中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以及“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方面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呈现的问题,语境中的现场环境声、叙事内容、画面需求对声音控制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论述。出镜记者为传播信息和提高节目质量,都应注重提高自身在声音控制方面的能力,由小到大提高整体有声语言表达的专业能力,才能在现场报道当中发挥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鲁景超.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陈晓鸥.广播电视语境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5]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李敏.记者采访中基本语言原则探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

[7]刘亮.我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闻界,2010,(4).

[8]王峥.播音员主持人嗓音影响力的实现与“心理预热”[J].现代传播,2012, (3).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现场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路径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