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星真人秀看大众文化——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2015-02-26江颖杰乐玢瑶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江颖杰乐玢瑶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明星真人秀看大众文化——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江颖杰1乐玢瑶2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奔跑吧兄弟》等户外明星真人秀的大热,打破了前后台制约的节目形式让参与的明星脱冕,逐渐形成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大众文化;戏剧冲突

近年来,明星户外真人秀打破了业内多年来不敢轻易涉足的外景节目,以其多样化的录制环节、多机位的拍摄手法和多手法的综艺环节,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荧屏新宠。《奔跑吧兄弟》在高涨的明星参与的热情氛围下,引发了新一轮收视热潮。笔者通过分析节目制作的元素、大众文化的特征和受众心理,从明星真人秀探讨大众文化。

1 强烈的戏剧冲突

1.1 戏剧冲突预设

游戏规则的弱化,不代表不需要游戏规则。相反的,节目正是通过游戏规则里的“戏剧冲突预设”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才能达到观众的预期。

在第一季《奔跑吧兄弟》的撕名牌游戏中,多样化的游戏规则明显都是碰撞出角色间冲突的剧情所需要的要素,如攻守交替规则的设定、超能力身份的设定、间谍的埋伏、秘密合伙人的存在。导演事先根据对每个艺人的了解,经过非常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事先进行设定每个艺人的角色身份,间谍是谁、超能力者是谁。对于请来的嘉宾,一般会有出乎意料的安排,形成看点。

在拍摄过程中,也从来不会把剧本提前给艺人,所以艺人在录节目时始终不知等着自己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境规定和身份设定下,艺人方能进行完美的真人秀表现。

1.2 观众的替代性满足

《奔跑吧兄弟》是一个竞技感极强的节目,无论是游戏中的偷袭与冒犯,还是不甘就范的激情和公开挑战的勇气,都留下了大众文化周而复始、永不臣服的烙印。

大众对于文化工业产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与官方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一个文化工业的产品“要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包含大众的利益”。倘若某种特定的商品,即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必须创造出抵抗式或规避式用途或读法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必须获得承认。

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有机会参与这种刺激的户外竞技项目。大众文化的批评是由观众完成的,他们借助媒体提供的文化产品,对其进行合乎自身要求的解读,在产生快感的同时,表达自身的观念和诉求。《奔跑吧兄弟》每一场都设定了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规则被打破或是双方分别在私下商讨。通过或利用游戏规则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在这个节目中,这样的情境被放大了,观众由此获得了替代性满足。

2 从明星消费形式的转变看受众地位的改变

2.1 不像明星的明星

《奔跑吧兄弟》节目为“虐”明星无所不用其极。杨颖躺地打滚、王祖蓝被人肉折叠,各种挑战极限的高强度游戏、每天长达18小时的录制,明星们为了节目真的拼了。制片人俞杭英在接受采访时说:“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也没底,但还是希望从这个节目开始,能创造一种明星敢于放下架子,用真实的自我去挑战、去释放的娱乐精神。”

节目一开始,固定六人组成员以明星身份亮相,获得粉丝们的追捧。但当嘉宾,尤其是男神女神驾到时,固定嘉宾就会瞬间化身捧哏。当比赛正式开始后,面对各种考验,各种惩罚,有时甚至要求助于现场观众时,明星就脱下明星光环成了“小丑”。明星与观众,明星之间的前后辈关系,都被暂时忽略了。所有人构成了一幅狂欢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亲近而平等的。

2.2 前台化的后台行动

明星的职业是表演。“前台”则是表演者的表达性装备。明星平时在片场、在被采访时面对镜头和话筒,他们严格遵循身份的规范,在观众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明星平时的“前台”,一般指的是舞台:只有置身于舞台设置时他们才开始表演,而离开了舞台设置,表演也就随之结束了。

前台制约了表演者的行为,在前台大众看到的是理想化、社会化的表演者,而后台则是表演者相对真实的一面。为什么说相对真实,因为真人秀节目只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打破了前台和后台的界限,满足了观众一窥究竟的需求。

在《奔跑吧兄弟》节目中,尽管明星的舞台发生了改变,但是麦克风、摄像机这些舞台设置并没有消失。他们记录了明星们在车上、在操控室、在大街小巷的一举一动。其实,户外真人秀的机位数绝对超乎观众的想象。《奔跑吧兄弟》在节目录影中的固定机位量就多达数十个,而设备上则采用一种运动摄像机品牌、遥控摄像机、航拍等“海陆空”多兵团作战的阵势,还有一对一跟拍艺

人的摄像,全方位记录艺人的一举一动。

与其说“前台化的后台行动”,也不如称之为“后台化的前台”更为恰当。明星们依然受到了表演规则的约束,即便他们在游戏中行为并不全部得体而文雅,有时甚至不与明星身份相符。但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突然停下来,看看摄像大哥又没有跟上,或者对着镜头向观众说话。即便做足准备,现场还是会发生摄像、导演跟不上艺人的状况,掉了链子怎么办?没办法,绝对没有再拍一次的机会。俞杭英说:“韩版中也有这个情况。跟不上,他(艺人)就拿着DV自己拍自己。”这些都表明,明星们非常清楚自己处于前台的位置,艺人跟真人秀本身是个相辅相存的关系,走的是“还原”,不过度包装,拉近跟观众的距离感。他们乐于展现更为接地气、亲民的形象,来赚得更多的人气。邓超凭借《奔跑吧兄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亲睐,一直备受争议的杨颖因节目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舞台设置与外表、举止的一致性代表了一种理想类型,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促使我们注意和关心例外情况的手段。因此,与预期的舞台设置、外表、举止之间一致性相悖的情形,反而带来更多的趣味和魅力。比如,明星搞笑疯癫的一面,游戏过程中反映出的软弱、善良或其他个性上的弱点等。在大众文化中,观众们期待着凭借后台的个体性的行为对前台的社会规则形成冲击。

2.3 角色关系的复杂化构建

《奔跑吧兄弟》固定成员中有队长邓超、大黑牛李晨、女神经杨颖、开心果王祖蓝、存在感比较低的陈赫和偶尔能力者郑恺,这些标签都是节目组事先制定的。从节目的策划一直到播出,节目给六位固定成员精准的定位就是为了给观众对每个艺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标签化印象。这样节目组在导演后续的剧本时,才能把控全场。

除了个人的定位,节目组还把几个艺人捆绑在一起定位,最常见的就是“情侣”和“弱者联盟”。

明星的感情生活一直是观众所好奇和希望一窥的方面。《奔跑吧兄弟》中的杨颖和郑恺在第二集《寻找前世情侣》饰演《甜蜜蜜》黎小军和方小婷这对荧幕经典情侣后,迅速成为“周五情侣”;还有经常屈服在李晨的威严之下,虽偶尔反抗,但还是乖乖依照李晨的指示的陈赫,被称为“陈赫母子”等。更有网友自发组成的CP,错置的性别和装扮成为了最吸睛的亮点。

19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曾指出:“在我们人物众多的戏剧里,加进一个次要人物便很可能带来一种对全剧颇有好处的色彩。”弱者总是最早被淘汰,被丢进水里,挣扎在强者之间又不甘失败,有时捡漏成功或是与其他弱者组成背叛联盟,在节目中产生连续不断的刺激点。这些角色设定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但在游戏环节却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2.4 观众地位的改变

随着审美趣味的提高,观众渴望依托电视节目来感触真实,渴望本性的回归,“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火。尽管这种真实是虚拟规则下的真实,但观众仍然能从90分钟一期的节目中看到一些明星的另一面,看到一些人性的本质。

从《奔跑吧兄弟》中就能窥视到明星生活化的一面,使他们脱离平时的光环,回到一种狼狈、素颜、紧张、落水、失败甚至落魄的气氛中,对于电视观众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权力和心理的满足。

《奔跑吧兄弟》有进高校专场,在大学生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大学生也能在现场选择支持的队伍。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他们体验到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的快感来自于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他们会成为节目的参与者,甚至节目会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发生改变。

3 体育运动中的综艺效果

《奔跑吧兄弟》中不可缺少也是最有看点的环节当属“撕名牌”。“撕名牌”是对体育运动的一种戏仿,它夸大了体育运动的某些要素。强者往往拥有发达的身体,通过用前臂摔、砸、蛮力捶打、扳对手身体等充满冲突性的肢体语言冲撞对手。这些动作的意义就是肌肉与肌肉的冲撞。这是仪式中真正强调的对象,是肉体的力量,而不是是否能赢。被擒拿的人僵持不动,成了“受苦的奇观”。

“撕名牌”游戏现在已经流行在日常交友、素质拓展、趣味运动会等各种活动之中了,网上也有了煞有介事的“技术攻略”,比如快准狠:出手快,力量狠,角度准;声东击西;时刻自保;联合几个人先一起“干掉”最强的那个人,甚至还有“撕得过就撕,撕不过就躺”的耍赖战术。

体育运动顽强地保留着允许捣乱的特质,而这样的娱乐行为激烈、带有冒犯性、不加节制,并保留一般意义上的“趣味”。《奔跑吧兄弟》正需要这种激烈的冲突和综艺效果。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最让节目组意外的是杨颖,平时女神范儿十足的她,生活中竟是个女汉子,玩起游戏也是百无禁忌。第二集节目中的“撕名牌”环节,她竟然直接躺在水泥地上和国家跆拳道冠军张蓝心“扭打”起来。明星们拼尽全力地参与到节目设置的竞技环节中,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综艺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杭英.论当下明星户外真人秀“真”和“秀”度的把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

[2]温涓.浅谈电视真人秀的大众狂欢——以《明星到我家》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2):90-91.

[3]张萌萌.综艺真人秀角色化探析——以《running man》《奔跑吧兄弟》为例[J].品牌,2015,(8).

作者简介:江颖杰(1993-),男,江苏海门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乐玢瑶(1994-),女,浙江舟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浅析“大众文化”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论域、对象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