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播节目发展转型的几点思考
2015-02-26李冬云
李冬云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民广播电台)
对广播节目发展转型的几点思考
李冬云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民广播电台)
摘 要:在互联网的新业态下,广播面临更多的冲击和挑战,我们不能光忙着弥补广播的短板,要发挥广播的优势,赢得广播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新业态;广播优势;转型发展
作为一个老广播人来说,面对不停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新技术,广播人追赶的脚步没有停歇过。不停变换的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等,创办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网络媒体、汽车广播、手机广播,我们一直在努力,当我们一路左冲右突时,我们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了。
1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2014年多听科技发布了接收硬件“车听宝”,拥有最高16G的内存,并可与手机应用配合使用,这个设备设置了非常人性功能,手机应用可在处于WIFI网络环境中自动更新和下载用户订制的音频内容,待用户发动汽车后,“车听宝”会与手机通过蓝牙技术将最新内容同步到车听宝中,同时车听宝通过蓝牙技术把内容发射到汽车内音响系统,从而实现收听。有人预测,这个产品目前看来是一个过渡产品,一旦4G网络完善,流量费用大幅减低,稍作调整它就会变成可以实现的网络实时收听的设备,这个产品只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很多音频网站都会发力车载设备市场,一旦市场成熟,对传统的广播传输方式将是一次灭顶的颠覆。
新技术不停地在冲击着广播媒体。回顾广播媒体的发展,传播方式和产业形态曾多次因新技术的推出而变革,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广播媒介发展的黄金时期,凭借快捷方便,价格低廉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五十年代之后,广播媒介成功转型为一种贴身的伴随媒介,寻找到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九十年代,互联网带来了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也随之改头换面,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还有云计算对于未来广播的发展将有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就是一个全新的生产工具。汽车广播、手机广播、网络广播,预计未来我们的广播是卫星广播。
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给我们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大转变,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目前有手机用户8.89亿,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伴随性媒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智能手机在近几年内的普及,手机广播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大大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各广播电台紧贴网民需求,2011年5月又借助新浪微博这一火爆平台开设微电台;而同时令人揪心的是,有调查数据显示: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人均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于2005年,2010年我国广播人均日收听时长下降了78.8%。新技术的不断推出首先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
2 传统广播和新媒体比较
新媒体的定义是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其特征是即时性、开放性、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传播方式。传统广播的电波收听,要有固定的收听工具,属于大众传播,新媒体的分众传播,互动即时的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移动媒体只要有手机即可实现收听,车听宝与手机同步实时收听,互联网还具有很大的存储功能,属于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融为一体,被学者称为大众自我传播。
传播的节目的形态。传统广播,线性传播,我播你听,只有单一的声音,大板块,一档节目时间长,内容多,不精炼,现在的节目内容要么是互联网的原材料,要么是网络内容的复读机。新媒体信息海量,内容简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或几个字,碎片化、图文化,音频化,照片、音乐、文档、视频、音频,在一个终端同时传播,同时显示。新媒体内容的细化微化,短、快、图文并茂、实用幽默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自己关心的和需要的内容。
传播的主体。传统广播的传播主体是广播从业者,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个人化趋势明显,特别是个人掌握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个人媒体、个人发布增强。
受众收听方式。传统的广播是线性单一的传播,内容和时间上受众都是被动的,不可重复;新媒体的受众分化明显细化,互动、个性、开放,随时随地多频收听,个性定制,碎片化,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传播过程的制作流程。传统广播的采编播之间分工,时间长,上一个流程干完,不管下一个流程,相互不知道在干什么,互不关心,新媒体不再有记者编辑等的分工,即拍即发,第一时间传播,速度快,挣得点击率,百度搜索拥有业界领先的搜索和解析技术,而其百度新闻的工作人员只有十来名。
陈序的书《主编死了》认为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悲观地宣布传统媒体面临的可悲未来,工业化时代传承下来的协作新闻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从新闻发现到传播到达,所有流程记者主编都不再占有资讯优势,反而因为流程和人力的缺失,使传统媒体发现新闻的优势越来越小。
但是我们明白广播不会消失,新技术给传统广播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新技术带给广播的发展契机远多于挑战,因为新兴媒体为传统广播导入新理念,提供新渠道、新平台,激发出新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模式。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吸引受众、
扩大影响的技术可能。新的生产手段不只是忙着去弥补广播的不足,而应该是借助新技术发挥广播的优势
3 广播的优势
3.1 快。这依然是媒体竞争核心,广播媒体由于采集设备的便捷,有时只要一部电话,可将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给听众,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尤其是抗震救灾现场发挥了优势。
3.2 可以兼顾。人们在听广播时无须放下手头的工作,现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手机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
3.3 互动性强。广播便于随时参与,在多媒体时代,广播与短信、微信结合,每个节目都可以有听众参与,尤其是现在新闻调查类评论类的节目,深度报道还可以参与互动,比如现在谈话类节目,是广播今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其中的评论是广播应该坚持的道路,是它的优势。多方参与,发表观点,深入沟通。
3.4 节目内容专业化,本土化。受众不会有大段的时间收听节目,不会有固定的时间收听,不会只听一种节目,受众的收听习惯会变得分散和碎片化,因为内容才是受众真正关心的。
3.5 真实,公信力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的信息,有些是通过自己在线社交圈亲朋好友分享的。伴随新媒体舆论化,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谎言、垃圾信息、低俗信息无孔不入,还缺乏深度,一会就可以炒作一个事件、一个现象,事后找不着责任主体,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传统广播经历多年洗礼,建立起了发达的编辑、生产系统,有严密的采编和发布把关流程。一条新闻你如果是在网上听来的,可信度低,往往产生争议,你会再次求证,但是同样的新闻,你是在广播中听到的,你会立刻接受,可信度高。
4 广播的转型发展
新媒体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以及传媒格局的改变,广播媒体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新技术求得转型发展。
因为新技术的不断推出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首先改变了我们受众的收听习惯。受众的改变从信息获取方式上,通过便携式的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内容。受众接收信息是有规律的,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早晨人民愿意接收硬新闻和自己出现和生活有关的服务资讯;中午,人民愿意接受行业新闻和跟工作有关的资讯;晚上,人们更重视休闲娱乐、软信息。受众的角色有所变化,随时发布信息,可以是记者、编辑、受众随时转换,界限不再明显。
广播频率专业化。根据细化的受众,专业频率更专业化,将频率附载在一个精准的用户群。现在的广播虽有很多的专业频率,但没有达到准确意义上的专业化,只有少数达到较为专业的程度,像交通频率,新闻频率,其他大多数还是综合性的。
微广播化。根据受众对内容的需求,节目细化,大板块节目的包罗万象已经不适应细化的受众,从节目内容上做更精细的分类,进行碎片化的改造,如微广播剧等微广播节目,以适合多种传播渠道。
自媒体打造。现在每一个人随时都是一个媒体人,广播可以在电台内部进行自媒体化,建立自媒体的团队,创建品牌节目,电台与自媒体团队形成协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莹.试析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互动发展[J].中国广播,2014,(11).
作者简介:李冬云(1967-),女,山东泰安人,主任播音员(副高),从事播音主持人25年。研究方向:节目主持、广播节目的发展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