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接受心理研究

2015-02-26张艺冰,赵苗苗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5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大学生

摘 要:本文通过2014年对甘肃省兰州市各高校“90后”大学生受众网络信息接受心理的调研活动,探讨了“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特征,找寻原因,并提出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成为大众娱乐的狂欢场。作为网络传播的忠实受众,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缺乏客观的判断。为了探究当代“90后”大学生受众在网络传播中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心理,2014年4月开始,笔者对甘肃省兰州市各个高校的大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中总结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心理特征,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鉴别信息,选择接受信息,培养其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

1 当代“90后”大学生受众网络信息接受心理特征

1.1 认知心理渐成熟

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从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受众对于网络信息的认知心理一如既往的积极主动但趋于理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选择信息的目的

大学生关注时事且求知欲强, 满足日常新闻资讯的需求是大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占55%。但是,面对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大学生心理依旧不成熟。“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选项,有27%的大学生表示认同,成为大学生上网的第二目的。

1.1.2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动性

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但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根据各种媒介的综合报道,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不是一味依赖于媒体报道。因此,大学生接触媒介信息是较为理性、主动的。

1.1.3 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比较理性。受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网络信息“全部真实,可信度极高”及“都是虚假信息,不可信”,60%认为“大部分真实,可信度高”;39%的认为“半真半假,可信度不高”;此外,有1%的人没有做出选择。并且有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分辨大部分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假。

尽管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知心理良性发展却不完全成熟,依然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引导。

1.2 娱乐心理的强化

虽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有趋于成熟的认知,但是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依旧对网络娱乐信息有很强的兴趣。这一点从“大学生信息选择情况”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与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只有18% 的大学生将“寻求娱乐”视为上网的主要目的, 但实际上有6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会“了解休闲娱乐类信息”。

实际上,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针锋相对的心理阶段。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更为“疯狂”的娱乐行为:陈赫仅仅有1 700多万粉丝,在不到4小时宣布离婚的微博互动量就达到200万次,创造单条微博互动量的新纪录。

1.3 浮躁依赖心理滋生

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接触新媒体多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经常使用手机以及电脑。

第二,大学生上网时间长。大学生上网的频率较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平均每日都会接触网络。

第三,相较于文字信息,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处理图像信息。这是因为,人脑处理图片的速度是处理文字的6万倍。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来说,电脑中通过变幻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等特点表现的图像信息所蕴含的言语意义更为直观、形象、真实,牢牢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

具有以上3种特点的大学生们,长时间浸泡在网络环境中,正如精神病专家托尼诺所说:“长期的网上冲浪会逐渐地失去自我, 改变个性。”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无论是个人、群体、社会,都在推崇高效率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使许多人不愿、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部作品,人们更加浮躁。并且网络世界虚幻缥缈,人与人不能真正地相互信任,长此以往,人们心绪暴躁敏感,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恶性循环,导致国人自身思维退化,机械性的操作层出不穷,身体、心理素质底下,甚至酿成悲剧。

2 当代大学生受众网络信息接受心理归因分析

从上述的心理特征来看,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可概括为“夹生”,即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是积极主动,意识理性,但是在其网络行为上依旧无法摆脱网络信息的诱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时代环境的“威逼利诱”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正式接入我国。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90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如今,大学校园中到处洋溢着90后青春活力的面庞。百度的“90后洞察报告”显示,“90后”用户平均网龄达7.53年,日均上网时长达11.45小时。现实娱乐化,娱乐现实化,“90后”深深地受到网络的熏陶,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从网络中快速便捷准确直接地获取信息,从而实现与人交流,与群体交流,与社会交流,这是新时代环境中的新的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环境中,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媒体、公司、机构纷纷行动起来。收视率高的电视剧,相关的附属产品(如同名网游、明星同款衣物等)便会应运而生;视频软件中“弹幕”功能的启用。即使电视剧也不例外,芒果台播出的由单机游戏改变而来的神剧《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英剧《神探夏洛克》中“卷福”神一般的语速,可以网罗一切信息的手机,“花生”的博客,无一不带着强烈的互联网时代气息。

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当代“90后”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网络信息。

2.2 技术手段的“极致体验”

人被称为“视觉动物”,与拥有约100万神经纤维的视神经相比,耳蜗神经只有3万根左右的神经突起。为了弥补“声音”的缺陷,完善使用声音信号的交流活动,人类构建文明的进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发明了“媒体”。为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又一系列技术更加精良的“媒体”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类技术的进步,“媒体”的发明已经弥补了地理、生理的局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越发便利,人们早已经从客观需求向主观需求转变,现有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越发“享受生活”的人类的需要,因此大量填补人类内心需求的技术手段出现:手机媒介从单屏变成彩屏,从按键变成触屏,从2G变成4G。影视银屏从2D变成3D。多种多样的APP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聊朋友、视频游戏会朋友、陌陌比邻交朋友。APP的功能不仅多样并且更加人性化:外卖随时叫、过年红包发、双十打折买。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便利的网上生活,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享受,心态越来越浮躁。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他们忘却了午后窗边阅读的幸福,更喜欢影视游戏带来的“真实”感受。

2.3 “理智与情感”的唇枪舌战

已经成年的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即便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对网络信息的真假有一定的认知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诱惑却有着较大的容忍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网上新闻信息的真假您能否做出判断”这一问题,80%的大学生选择“部分能”;“对待不良信息时您的态度为”这一问题,56%的大学生的态度为“有时好奇,会偶尔看一下”,10%的大学生选择“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即使理智上对网络信息有正确的认知,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辨别力不足并且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特立独行,逼真的画面、诱惑的信息往往把持不住自己,把理智抛在脑后。

虽然,近几年大力整顿网络不良信息,过于色情暴力的影视作品已经不见踪影,但是带有暗示性画面的日本动漫依旧在视频软件上持续更新,成为了网络信息中不小的隐患。

3 关于当代大学生受众网络信息接受心理研究结果的思考

此次对于大学生受众网络接受心理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时代应该怎样做一个更加优秀的大学生、“90后”“原住网民”。

3.1 明确大学生责任,提高自主自律能力

俗话说成人与孩童的区别在于自控力。身为“90后”大学生,自小便不愿意生活在“被教育”的环境中,但是却有很多大学生没有“自主教育”。这是因为“90后”大学生所谓的独立自主并没有建立在自律的情况下,只是不成熟的任性。像任何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即使创建初期是秉承造福人类的目的,但网络却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他们忘记了身为大学生的责任,缺乏自主自律的能力,成为地地道道的“容器人”,他们敏感、孤独、自闭。这些心理疾病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中,有多重身份的大学生更加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责任,要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辨别和分析能力,对自己在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上高标准严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3.2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习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主自律能力,更要注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习。

这是一个崇尚言论自由的时代,再加之互联网虚拟隐秘特性,不少人会在网络上对一些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言辞激烈争执,甚至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例如“陈赫离婚事件”本是一件娱乐圈中的常见事情。有一位网友因为在陈赫坦白离婚的微博下,要求他离开《奔跑吧兄弟》节目,被陈赫的粉丝在网络上咒骂甚至人肉搜索,侵犯了这位网友的隐私权;还有一些网友,由于自己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意识都会变得淡薄起来,甚至会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从互联网发展以来并非个案,这使得大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一事迫在眉睫。

3.3 净化网络环境从我做起

身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通过以上两点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网民,更要有为社会分担责任的意识。网络环境的净化仅仅依靠政府宏观调控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从身为网民的大学生做起。不仅要做到拒绝网络污秽,而且要尽力改善网络污秽。例如,“90后”少年嘟嘟。他是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发现,百度贴吧里有一个专门的肺结核吧。不过,当时的肺结核吧里,除了悲观厌世的病友发发牢骚,就是一堆药贩子在卖假药。嘟嘟一边自学知识,一边承担起维护肺结核吧的职责。他打消新来的病友的恐惧,鼓励病友阳光起来,坚决清除假药广告。肺结核吧因此成了几个疾病吧里最有人气和最温暖的园地。

作为已经成年的“90后”大学生们,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应尽的责任,不仅要管好自己不为社会添乱,更要尽力所能及为社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