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的改进创新
2015-02-26马海涛,常涛
摘 要:在《以看得见的变化让群众满意》这篇报道中,内蒙古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采用了广播、电视、网络互动采访的形式,指派一名新闻记者在车管所加班时间进行暗访,在采编电视新闻的同时,兼顾广播和网络直播。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通过拨打电台热线、网络跟帖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节目中,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通过采用电视新闻报道、广播同步直播、网络群众跟帖参与的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发挥广播电视的媒体优势,改变以往较为呆板的会议报道形式,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成为当前活动开展过程中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1 创新形式,部门联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
《以看得见的变化让群众满意》是整改活动阶段较为优秀的一条电视新闻报道,内容讲述的是针对群众提出的正常上班时间无法到车管所办理车辆业务的问题,阿拉善盟交警支队把提效率作为查改基础,安排工作人员在每周五中午时间加班,方便群众办理车辆业务。针对群众提出的车管所业务大厅个别工作人员态度生硬、检测中心个别工作人员态度恶劣,以及让熟人车辆随时插队等“人情风”严重问题,车管所推出首问负责制,要求办事群众询问的首名车管所工作人员必须耐心解答有关问题。
在这篇报道中,本台采用了广播、电视、网络互动采访的形式,指派一名新闻记者在车管所加班时间进行暗访,在采编电视新闻的同时,兼顾广播、网络直播。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通过拨打电台热线,网络跟帖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节目中,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播电视新闻关注各部门收纳的群众意见,诚恳整改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等,通过采用电视新闻报道,广播同步直播,网民跟帖参与的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立行立改” 方面的报道一度成为群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2 立体全方位的报道典型事迹和人物
新闻专题《黑城脚下植绿人》是本次宣传活动中最为成功的一期新闻报道。这篇新闻讲述的是原额旗旗长苏和,于2004年提前两年从盟政协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选择在生态恶化的黒城植树造林,实现他心中的一个绿色夙愿的故事。在确定这条新闻选题后,如何将苏和的人物性格通过电视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好地宣传他的事迹,成为采编这条新闻的记者讨论较多的问题,经过多次的策划会讨论,记者们决定改变以往以文字描述居多的报道方式,尝试用更多的画面语言来进行报道。
在这期新闻专题报道中,节目组放弃了以往单调的人物专访,选择以记者跟拍苏和植树的长镜头的形式。报道中,黑城的夕阳下,苏和瘦弱的身影和身边种植的梭梭林,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体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将这些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报道做深、做透,本台推出了“为民,清廉,务实”的人物报道专栏,从地毯厂的织毯能手到带领农牧区致富的嘎查村领导,除了做好前期人物典型的筛选,还避免了以往报道中刻板的平铺直叙,通过采取他人讲述先进人物,直接跟拍现场等方式方法,将人物性格和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
3 适时开播专栏,动态报道活动进展
开播专栏,是报道某些大型事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切实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本台《阿拉善新闻》开播了专栏“教育实践活动亮点点击”,对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环保、城管等部门解决百姓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态报道,期间推出的《花园市场摊位缘何乱摆》《早市交通谁来管》等一些关系民生、服务百姓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当地百姓的关注。新闻评论节目《记者观察》推出了《为民,务实,清廉》《立行立改系民生》等专题节目,不仅将镜头聚焦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会议上,还将视点锁定在教育活动带来的实效和变化中。
4 注重运用精彩的同期声和现场音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阶段,各部门、各单位召开了形式多样的座谈会。在一期回头看阶段的报道中,阿拉善盟基层工作者、机关干部和群众代表,以“教育实践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主题,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围绕作风转变、思想认识变化、工作实效变化,以及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畅谈体会、交流收获,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交流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往的座谈会报道,总是给受众留下单调刻板的印象,如何将此次座谈会的新闻报道做生动,记者决定将全篇的电视新闻采用现场同期音的形式。在这篇报道中,编辑记者尝试“零解说词”的组稿方式,通过采用全篇现场精彩的同期音,节目中代表的发言观点敏锐,语言流畅。节目制作时长远低于平时,但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今后采编时政新闻做了较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