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级电视台深度报道的思考
2015-02-26作者单位永城市广播局
刘 杰(作者单位:永城市广播局)
市县级电视台深度报道的思考
刘 杰
(作者单位:永城市广播局)
摘 要:央视和省级电视台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有一定的优势,能把题材做得风生水起,耐人寻味,发挥出很好的社会效应。市县级电视台与之相比,人力财力显然落差一筹,但是选准题材,找到适当时机,也能把深度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得到观众的击掌称赞。
关键词:市县级电视台;深度报道;观察;思考
1 什么是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在我国电视新闻百花园中尚属新的品种,因其起步较晚,定义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它是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与问题的报道,并就其发生、发展、结果、未来做透视分析及解释,往往在实践发展的阶段性转折上,及时提供背景、总结情况、分析形势、提供问题并揭示趋向;有的认为它是既有新闻性、纪实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的评论性电视节目,对新闻事件或某种客观现象、动态进行挖掘、归纳、分析、解释、评价;还有的认为它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总之,我们认为电视深度报道是凭借视听形象对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的介绍、有分析的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的报道。它以深邃的理性思辨,独特的报道方式,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涵和深度,因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1+1》《道德观察》等就是这样的新闻深度报道。
2 目前市县级电视台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
2.1凑合篇幅,不讲深度
也许因为地方台受新闻资源的影响,一些电视台的新闻专题报道栏目,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选择要求不高,出现选题内容单薄,缺少分量,挖到篮里就是菜的现象。为了增加长度,满足时间上的要求,收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充实篇幅,再人为地制造一些悬念或煽情。这样的报道猛一看怪有声势,仔细听却很空洞,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既不能引起受众的重视,又不能引起受众的思考,有的甚至遭到受众的反感。实践证明,电视深度报道光有长度是不行的,长度代替不了质量,缺少对新闻事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深入分析,事件的主题得不到突出和升华的报道,就像一锅夹生饭,观众是不喜欢的。
2.2不讲原则,宣泄情绪
个别新闻记者思想觉悟不高,大局意识不强,不讲原则,不能坚持正面报道,而是情绪化,主观主义地有闻必录,这类新闻报道对象大多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而这些又恰恰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新闻从业者一味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急功近利,这样一来,给党和政府的工作不是帮忙而是添乱,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2.3没有时效,缺乏新鲜
时效性和新鲜性是新闻报道的两个重要因素,很难想象去掉时效性和新鲜性的新闻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有的记者对新闻传播规律理解不透,贪大求全,时效性极差,不考虑具体事件的大小轻重,动不动就来个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架势拉得很大,摊子铺得很宽,这样必然导致时效差、周期长,影响了新闻报道的作用和威力。
市县级电视台要想做好新闻深度报道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选材上没有中央或省级大台记者那样在全国全省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条件,地域的狭窄限制了他们的目光和思想。其次,即使选到了好的题材,在节目拍摄、制作上也没有大台技术设备先进精良,节目的质量也无法跟大台相比。在新闻采编人员上,市县台也无法跟大台相比,大台毕竟拥有新闻理念、新闻思想时常更新的高素质编辑。因此,县市级电视台,要想做新闻深度报道,一定得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贪大求全,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探求摸索,以便取得理想的效果。
3 对市县级电视台做好深度报道的几点思考
3.1选择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条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于记者所具备的选材意识,并能对材料认真探究,深入挖掘,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因。题材选得准,主题就会凸显,自然也就能找到事件的理性定向。2004年夏季,商丘电视台播出了连续报道,《辣椒丰收,椒农发愁》,介绍梁园区谢集镇农民种植的一万多亩大辣椒,喜获丰收,摘下来的辣椒堆积如山,腐败变烂,也卖不出去,椒农们心急如焚,对天仰叹。报道播出去之后,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蔬菜经销商的高度关注,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联络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很快将囤积的几十万斤辣椒销售一空。因为记者的新闻敏感,选准了题材,题材的导向价值也就同时应运而生,使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
会难题得以破解。在报道中,极具张力的画面,激发了观众的延伸思考,震撼了情感,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3.2充分运用新闻的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意义,为烘托和新闻主题服务。换言之,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充、反衬和烘托新闻主题的内容。它通过新闻事实的相关背景材料简明扼要地报道,使深度报道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展示问题和现象,从而增强深度报道的现实感、历史感和社会性。同时新闻背景材料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深度报道进一步挖掘新闻事件,让观众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与周围社会的联系,引导电视受众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做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上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对三峡截流直播中的背景报道,它以事件的最新动态为报道主线,同时穿插全方位的背景信息报道,共播出三十个专题节目,涉及三峡的方方面面。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背景报道既增长了观众的知识,又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开发三峡的意义,不但提高了节目内在的新闻价值,而且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易读性。
3.3选择典型的细节去表现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能否站立起来,关键在于典型细节。电视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它有镜头的优势,又受时间的限制,更应注意典型细节的选择,充分发挥声画张力强的特点,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商丘电视台拍摄的《永城煤炭工人的贡献》,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细节,老矿工梁思才受过五次伤,断了三个手指头;陈氏两代父子四人献身井下;一张病危通知单。由此使人深深感受到永城煤炭工人爱岗敬业,大干苦干,以多挖煤挖好煤,奉献祖国和人民的献身精神。再如,商丘电视台获全市年度新闻奖的《县委书记三鞠躬》,讲述的是县委书记在火车站迎接采棉返回的一千多名农民工,出人预料但又发自内心向所有采棉能手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现场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记者敏感地抓拍到了一系列细节。这些细节既有县委书记看到大家手茧时的真情流露,又有棉农们淳朴的笑容和激动的掌声,而现场每个人的内心情感变化也就在这一系列的细微动作上、表情上得以展现,从而也在观众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3.4加强深度报道的评述,表明记者的立场
电视新闻是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它需要通过选材来表达记者的倾向性,而不能摆脱新闻事件本身,空发议论。《永城新闻》中曾经播过这样一条新闻:《两万元改变了山区小村》,讲述的是位于邙山区的一个贫困小村靠县交通局拨给的两万元扶贫款修通了公路,而迅速富裕起来的事情。记者点评:两万元对任何一级政府来说,都不算一个太大的数字,然而它却使一个小山村摆脱了贫困,使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它不比花在大吃大喝,建造楼堂馆所更值得吗?记者的点评使整个报道有了深度,得到了升华。当然,新闻的点评,也不一定要由记者说出,也可以通过被采访人和新闻事件本身来体现。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M].嵇美云,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丽,孟群.电视新闻编辑与数字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