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对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
2015-02-26覃嗣贵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文化体育广电局
覃嗣贵(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文化体育广电局)
电视新闻记者对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
覃嗣贵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文化体育广电局)
摘 要:做好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必备的能力。本文就电视新闻记者应把握的几个现场采访关键点进行论述。关键词:电视新闻;突发事件;现场采访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正因为突发事件新闻内容的不可预知性,使新闻现场采访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魅力,它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反应迅速、驾驭现场、采访到位。
1 准备到位,永远处于战备状态
突发性事件新闻没有时间的准备,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对于大量动态的新闻线索或题材,几乎是来不及准备的,记者应该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接到任务,就能马上出动。
1.1摄像机永远处于最佳状态
随时准备好摄像机,一旦有了紧急任务,马上能够外出采访,而且保证到现场以后就能够顺利投入拍摄。突发事件现场的一切稍纵即逝,不可能再来一次,让记者补采。因此,记者在外出采访前,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所带的电池、磁带或卡是否够用,话筒拾音是否准确等。
1.2明确采访的目的,确立采访的主题
在记者未到达新闻现场之前,新闻现场的一切对于记者来说可能都是未知的、陌生的。记者在出发的途中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根据新闻线索大概了解新闻事件的情况,明确采访的目的,确立好采访的主题,以便记者赶到时能尽快驾驭新闻现场。
2 快速驾驭新闻现场,采访要到位
电视新闻采访是记者利用摄像机记录和收集新闻事实的过程。记者到达现场采访,必须马上进入角色,快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目前进展的情况。通过准确的描述、冲击力强的镜头,将新闻事件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2.1抓拍细节
现场画面中,那些细微的表情、肢体动作,都能体现一个人当时的心理、情感甚至对事件的立场态度,这些是用文字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电视的特殊性决定了画面的重要性,一个画面怎样表达新闻价值,体现了电视记者的水平。在现场,记者要善于用摄像机观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并在瞬间进行记录,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会感动无数的人。
2.2记录声音
现场声音是新闻事件的现场要素之一,对于完整地再现新闻事实十分重要。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现场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好的现场音响效果,能使新闻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获得1998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短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就很好地运用了现场声音,炮弹的火光划破夜空,炮弹的呼啸声和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观众如置身现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现场声音的效果超过任何文字描述。电视记者要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录现场声音、运用声音的能力,用声音打动观众。
2.3充分记录现场
如果新闻现场的过程、主要情节、重要场面、现场声音记录不够,电视新闻就会失去应有的优势,看起来苍白无力。例如,一场演出只有图像没有声音;一个因房子倒塌导致数名群众被埋压的意外事件,情况非常紧急,解救困难,可是报道中还没看见怎么抢救,被埋压人员就突然出现了。出现如此残缺的电视新闻,主要原因就是记者没有把现场的新闻事实采访记录完整。
2.4现场报道
为了证实新闻的真实性,最好的办法是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记者身临其境,能够看到新闻发生—发展—结局的完整过程,这也附加给记者一种当事者的角色,构成了记者讲述新闻事实的权威性。比如现场冒着一股白烟,记者告诉观众这是草木灰的味道,还是塑料燃烧的味道;在一家化工厂车间爆炸的现场,记者告诉观众还能闻到刺鼻的味道。
2.5现场访问
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尽管记者的口头介绍和述评占据了主要的部分,但仍然离不开对直接当事人、旁观者、知情者、权威人士的采访,因此现场提问对报道新闻事件至关重要。
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在采访中,寻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新闻事件五要素中的未知部分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五个要素齐全,新闻事件的内容基本就清楚了,对不清楚的要素,必须在现场提问中获得;二是从新闻现场发现新的线索,抓住任何一点可疑的问题,由浅入深,发现隐藏于新闻事件表面背后的更多的新闻事实,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把报道引向深入。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要灵活运用开放式和闭合试问题,思路清晰,并且与被访问者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放式问题激发采访对象的思维,有时也需要闭合式问题让采访对象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提问前要将问题简单明了地进行说明,不让采访对象产生歧义。电视采访中,因为镜头对着采访对象,会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自然,总感觉有个东西在盯着自己。
电视采访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在突发性新闻现场采访,图像声音的传播需要记者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拍摄和现场采访报道的关键点,只有捕捉到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新闻才会生动鲜明,有个性特色,才会吸引观众,达到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M].北京:中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陈洪武.浅谈电视采访中的关键点[J].传播与版权,2014,(1):33-34.
作者简介:覃嗣贵(1979-),男,壮族,广西来宾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