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让历史真实失真——从抗日经典叙事到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

2015-02-26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3期
关键词:历史

孙 华(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勿让历史真实失真——从抗日经典叙事到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

孙 华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抗日题材电视剧一直深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然而也有部分口碑不佳、制作不精的作品混迹其中。本文重点梳理了抗战影视的发展流变,以及当前抗日剧的现状,并对抗战影视健康发展提出了几条原则。

关键词:历史;经典叙事;抗日神剧;纠治

抗战题材电视剧伴随着我国电视事业新生、茁壮而不断成长,并长期在各大电视频道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年来反复重播的《亮剑》《雪豹》等作品,更是深受观众喜爱,并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八年艰苦抗战的深切缅怀之情。然而,就在抗战剧创作空前繁盛的同时,也诞生了《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等诸多一发不可收且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这些作品不仅逾越了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底线,罔顾历史真实和民众感情,更扭曲了民族记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1 传承·盛赞:经典抗战叙事的影像美学

抗日战争如同一部浩瀚宽广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抗战影像的主流是温暖的,像战时不分“门户之见”的统一战线;是滚烫的,如爱国志士结成的同仇敌忾;是奋进的,因为演绎了无数前赴后继捐躯赴国难的生死豪情。

具体来看,抗战影视可以溯源到20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作品,代表作有《风云儿女》《十字街头》等。这些影片与左翼电影运动密切相关,大都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表现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的人们在动荡时局中挣扎抗争的故事,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经典篇目。到了1949-1966的“十七年”电影时期,我国的电影创作延续了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电影银幕仍然主要被抗战题材作品占据。《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地雷战》《地道战》等一批表现抗战胜利、歌颂抗战英雄的影片陆续出现在影坛上。这些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如董存瑞、李向阳、邱少云、赵一曼、嘎子等,这些经典形象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主题,却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记忆深处。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抗战影视创作从大银幕转向了小荧屏,抗日题材电视剧逐渐炙热起来。1984年,改编自作家陈屿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开播,在当时自制剧匮乏的时代掀起了收视热潮,也拉开了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序幕。《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学教师王一民为首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日寇和伪满政府双重阴暗压迫下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剧用成熟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哈尔滨的社会众生相,塑造了王一民、玉旨一郎、塞上萧等一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电视连续剧中最早的“抗日经典”。

在《夜幕下的哈尔滨》成功之后,1985年的《四世同堂》、1988年的《末代皇帝》、1989的《忻口战役》、1990年的《围城》等电视剧纷纷出炉,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抗日历史,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电视剧《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的文学经典,忠实地遵循了原作的基本结构、人物设计和精神内核,展示了战乱下老北京城祁老太爷祖孙四代强烈的思想碰撞、不同人物完全背离的人生走向。该剧以一个四代同堂家族的内部矛盾冲突和坎坷变化,折射了战乱笼罩下整个时代整座城的风云变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深刻的思想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再看轰动一时的《末代皇帝》,该剧开篇即呈现了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押解回国的特殊场景,随后通篇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再现战火硝烟中的溥仪及其收监改造后的生活,因几乎真实地展示了宫廷礼俗和历史场景,该剧获得了当年度的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的时间节点到来前,抗日影视“旋风”一刮起来便一发不可收。这一时期,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有《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生死线》《雪豹》《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出品于2005年的《亮剑》更是被各地方台重播了上百次。上述优秀抗日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将历史的某个局部和断面作为切入口,以客观写实、人性化、可视性的艺术手段复现抗战经典故事,塑造了一批可亲可敬的抗战英雄,同时反思战争的血腥残酷及其对生灵、人性、家园的无情摧残,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作用。

2 躁动·迷失:抗日神剧的横空出世

然而,抗日剧创作的快速繁盛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作品良莠不齐,出现盲目复制的现象。抗日神剧的后现代特征和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使抗日

题材剧在坊间的好名声急剧下滑,以致常常被网友调侃和戏谑。

2.1抗战叙事武侠化、传奇化。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就抗日神剧批评说:“主创是怎么新奇怎么编,奇侠、土匪、妓女,什么人都来抗日,就连赌徒也能抗日。”不仅如此,为增加收视率,部分抗日剧还主动贴上了武侠剧的标签,将荒诞的想象、神奇的功夫加入剧中。在《抗日奇侠》中,绣花针、鹰爪功、铁砂掌、太极拳等各种炫目绝技成为抗日英雄的看家本领,日本鬼子遇上这些奇侠无不闻风丧胆、魂飞魄散。在《利箭行动》中,八路军竟然组建了一支利剑特战队,队员个个身怀绝技,功夫了得,既能飞檐走壁,还身藏精妙绝伦的飞刀特技,被网友称为“凌波微步+小李飞刀”。

2.2人物设置偶像化、浪漫化。一方面,部分抗日剧罔顾时代背景,采用了时尚、现代的偶像化包装方式,部分人物形象、服装服饰、场景道具都脱离了当时的实际。这些“抗战偶像剧”以“唯美抗战”的方式颠覆了观众对抗战剧的刻板印象,比如《向着炮火前进》中土匪头子因驾驭雷摩,身穿皮衣,戴雷朋墨镜,头顶鸡冠头型,被戏称为“最潮土匪”。另一方面,有些抗日神剧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情感纠葛,甚至三角恋、多角恋,走上了娱乐媚俗,大搞煽情的路子,残酷的历史被悄然解构甚至被亵渎。如《狂飙支队》中桥隆飙与四个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纠葛,《独立纵队》的感情戏更为神奇,女八路、女土匪、戏人、军分区司令员共同上演了一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多角恋。

2.3暴力与低俗桥段频频出现。抗日历史不仅被毫无顾忌地拼贴和戏仿,融入武侠化、偶像化等元素,甚至被粗俗地游戏化、戏谑化了,近年来抗日剧中恐怖暴力和低俗桥段“屡见不鲜”。比如,《异镇》中大量出现割喉、拔指甲、甚至挖眼睛等血腥镜头;《一起打鬼子》更是惊现“裤裆中掏出一枚手榴弹”的离奇情节……此外,“下药寡妇被占便宜”“裸女与八路军相互敬礼”“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等“奇观”情节大量出现。抗日神剧中频现的暴力或色情场景,反映了当前不少所谓的文艺创作者根本不具备艺术道德和专业素养。

3 价值·责任:抗日影像的艺术品格

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将这段特殊历史通过声画艺术直观地呈现给大众,同时也传递了一定的历史观、战争观,对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道德倾向、价值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守住历史真实这个不可撼动的底线。当前,在《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一个鬼子都不留》《箭在弦上》《利箭行动》等为代表的抗战雷剧中,抗战历史变成了江湖游戏,残酷的战争成了诙谐的游戏场,真实的抗日历史被蒙蔽,乃至混淆了受众的历史认知,影响了受众的历史观的建构。毋庸置疑,艺术具有多样性,必须鼓励创新和创意,但是艺术创作也有不可逾越的禁地,而抗战题材的禁地就是严禁戏说和历史虚无主义。抗日剧中诸如“手撕鬼子”“天马行空”等不尊重历史的严重浮夸和乐观主义绝非爱国表现,而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行为。因此,抗日剧的创作务必尊重历史真实,杜绝过度娱乐化的消费。一是影视审查机构要严格把关,加大对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抗日神剧的审查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同时要加大对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抗战剧的奖励力度,引导创作导向。二是编剧、导演、演员等文艺工作者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对矛盾,坚守艺术创作底线,尊重血泪历史,做到不戏说、不歪曲。

3.2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考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不流血的战争是没有的,只是因时间、地点、规模大小不同,其残酷程度不同而已。著名电影人张勇手曾说,“既然拍战争片,就要敢于真实地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敢于表现残酷战争中的人。”当前,抗日剧中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行娱乐消遣之实。比较热门的题材有讲诉一介草莽成长为抗日英雄的故事,如《狼毒花》《怒放》等;也有讲诉江湖狭义人士结成抗战联盟的故事,如《抗日奇侠》《杀狼花》《火流星》《英雄联盟》等;还有的是沉湎于儿女情长的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普遍回避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回避了真实战争的复杂性、极端残酷性,它们注重的更多的是戏剧性的冲突、传奇性的悬疑和娱乐化的叙事效果。所以,抗日剧要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战争观,传递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主题,必须要正视侵华战争对同胞生命的杀戮,战争对人性的考验甚至异化等深刻而沉重的话题。

3.3合理运用电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手段。客观地说,抗日剧并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必照本宣科,它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可以对历史时空的人和事进行合理的艺术化处理,以达到塑造典型人物、构建典型事件的效果,但是必须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抗日剧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应当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应用等方面,尤其是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下大功夫。以《亮剑》《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成功作品为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既表现出了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备了英雄人物果敢、英勇、智慧等特质,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色经典”抗战剧不可娱乐化,但可加入娱乐性;不追求故弄玄虚,但要讲究叙事节奏;不刻意偶像化,但也不排斥明星出演。

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奋勇抗击日军的反侵略战争历史,是我们永远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和精神财富,是烛照后人、开启未来的一面镜子。抗日剧可以借艺术想象的名义自由展翅,但却必须立足于伟大磅礴的历史真实之上,切不可让历史失守在金钱的驱使之下。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优秀抗战题材电视剧,让抗战真实演绎,让历史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晋爱荣.抗战题材电视剧的迷失与价值导向[J].四川戏剧,2013,(10).

[2]钟珊.从抗日神剧的热播看消费社会历史建构的困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孙华(1987-),女,山西怀仁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电视编导和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