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道德培养探究——以电影《1942》中白修德为例
2015-02-26林杉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林杉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记者职业道德培养探究——以电影《1942》中白修德为例
林杉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类网站崛起,这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革新,新闻记者从最初的只需要采编新闻就可以发布的职业,过度到现在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的职业。但是,飞速革新的技术并不能成为记者身为社会传播的重要一环道德缺失的理由,所以如何提升记者的职业品德,如何找到记者职业的品德标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白修德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和工作中形成的,用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新闻记者自身修养的体现。白修德作为一名美国记者,深入中国战区,关心中国广大灾区人民的疾苦,担心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用自己脖子上挂的相机和手中的纸笔将他看到的、灾区人民正在承受的告诉所有人。白修德表现出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就像冬天的一缕浓重暖风,抚过了河南人的伤口,带来了一股恬淡的温暖。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临摹出一名记者应有的职业品德。
1 道德情感的角度
新闻记者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饱含热情,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尊重自己的职业,对任何职业的人来讲都尤为重要。新闻记者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有它独特的含义。也许是新闻人天生的热情使然,也许是新闻人受到的教育鼓舞着他们的热情。不论原因为何,新闻记者确实都应该拥有这种对新闻和事业的热情。当然,我们也都看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新闻记者对真相的追寻,就像摄影记者视照片和相机为生命,就像唐师曾老师带着一部相机开着一辆吉普走天下,就像白修德广为人知的那句:“驴你拿走,相机不能吃,相机还给我。”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自己独有的热情传递给世界,为世界带来正能量的温暖。对于现代记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培养自身的职业热情,不要在被物质中迷失了自己的航向,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第一,多阅读一些行业相关传记题材的书籍,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发掘新闻行业的激情所在,毕竟这些书籍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热情。第二,全身心投入工作,热情总是与努力挂钩,即使最初的热情并不构成激情,但是随着努力的付出,热情自然就随之而来。第三,确立适合自己的新闻方向,将自己对职业的热情倾注其中,深入基层挖掘民间的真实新闻素材。
2 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角度
对新闻记者而言,上一堂优秀的思想教育课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同。它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熟练的业务素质,更需要一股凛然正气和不掺任何杂质的道德观,与其说记者是一项光鲜亮丽充满激情的工作,不如说是一项需要充满责任感的工作。只有具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懂得为大多数人思考的记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的记者:用事实说话、为人民的利益发言。就像影片中白修德向我们呈现的一样,他只身前往重灾区河南采访考察,沿路帮助灾民、救助受灾的孩子们,把自己的食物都分发给了受灾的民众。他做这些都并不是站在一个新闻记者的角度上,而是站在一个充满纯粹道德观的人的角度上,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带来的独特影响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民,这是非常值得现在的记者学习的。现在的记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一些记者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缺乏作为记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对新闻事件评价不够客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每一位记者必须坚守的课题。从白修德的身上,我们同样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只要新闻记者明白自己肩膀上的使命和责任,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新闻记者的前行之路就将不再迷雾重重。
3 总结
影片《1942》其中的白修德记者的做法对新闻记者的启示是莫大的。他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养成记者的职业道德具有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这两个方面均有体现。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层层深入、递进的关系,由白修德对灾区苦难情况的认知上升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情感,再上升为一定要帮助河南灾区人民的救苦救难意志。白修德先生在灾难面前不分国界,不关注自身荣辱,不畏惧强权威胁,不对政治势力妥协,全心全意只为保护自己的相机,并用相机来将灾区人民的苦楚传递给全世界。在深入河南灾区采访的过程中,白修德先生几次险些丧命,面对这样的艰难险境,他也并没有选择放弃,只是为了将河南灾区发生的一切报道给世界,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些灾难中的老百姓是多么的需要帮助,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记者朋友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