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创作分析

2015-02-26姜蕾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安回家文化

摘 要:吉林电视台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在业界有着骄人的口碑,它以众多的奖项彰示了该节目的优秀价值。因此,笔者将从《回家》节目的创作进行详尽地分析,其中涵盖节目的内容、解说、镜头、剪辑、声音等几个方面。

吉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回家》是一档以倡导人文回归、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传播先进文化为主旨,纪录现当代华人精英回归“家园”追忆往事、体验心路历程与生命价值的大型文化纪实栏目。节目以现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师精英和社会中坚人物为拍摄对象,根据他(她)们的职业特征、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构建节目框架。关注人物具有人生烙印和文化意味的心灵家园,在寻找人物的情感落点和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情感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大情大义融合在一起,实现由“爱家”到“爱国”的升华。在最朴素的“回家”形态中,以高品位的文化格调和审美情趣,反映民族的、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从而实现先进文化平民化,精英文化大众化的创作理念。《回家》正以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态度执着地跋涉与坚守,装载人文历史的珍贵档案,构筑中华文化的百年丰碑。

《回家》在13年的跋涉之路上,获得了2个国际级奖项,22个国家级奖项,17个专业学会奖项。2014年《回家》更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优秀栏目成就奖,这个奖项相当于终身成就奖。《回家》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说明其方方面面都值得研究。

1 “回家”的真实性表达

用“回家”线索穿起一个个真实的记录,从而展现真实的力量。这种真实性的表达,在《回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回家”行为线索设置真实。第二,“回家”行为记录真实。

“家”每个人都有,无论是社会属性的家,还是心灵通达的家,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因此,“回家”行为就成为一个愈发真实的主题设置。在这一设置之下,镜头长时间跟随和记录嘉宾的“回家”旅程,使嘉宾渐渐忘却镜头的存在,最终只会随心而为,随情而动。因此,在《回家》节目中,观众不仅触碰了席慕蓉寻根之旅的动容热泪,而且体会了余光中近乡情怯的兴奋紧张;不仅记住了丁聪于父母墓前的孤独唏嘘,而且收录了杨贵在红旗渠的喟然长叹;不仅找回了老年巴金在家乡“双眼井”里的纯真笑脸,而且捕捉了钱浩梁千帆过尽的尴尬无奈……至于《回家》的真实,那是独一无二,是一种不可复制、充满力量的真实。

2 解说风格的多样化

解说是纪实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解说风格体现了编导们各异的思考和表达。《回家》的解说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

有的解说客观、直抵人心、一两拨千斤。较大的篇幅都是客观平实的,但只要几句话甚至几个词直戳人心,让观众心肝脾肺肾都激动无比。就像《回家——青春一九三零》中的解说:“七十年前,对李敏这样能活下来的士兵来说,坚定理想要比接受现实更为容易。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他们只能让自己变得凶狠与冷酷,最终他们将把自己打磨成一把带着血迹的飞镖,深深地掇在了东北的地图上。”单单两个动词,“打磨”和“掇”便将特种兵勾勒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热血贲张、五脏沸腾。

有的解说细腻、唯美。这类解说是通过编导对嘉宾的情感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形成的一种自己独特的理解。进而,用自己的唯美语言娓娓道来,意蕴悠长,富有哲思。比如《回家——曹禺传》中的解说:“我并无意在故事走向尾声的时候,表达忧伤或者感慨。我只是在想,谁都无法求全一个纯净世界,了无风波完成人生求索。但究竟怎样的生命哲学,才能引导人们在告别起点,扑向江湖时不失落童心,永远斗志昂扬,还能缠于困境却时时建立诗意盎然的世界。那么,对于一代大师而言,这是苛刻的要求,还是一个必然的标准呢?”

还有的解说洒脱不羁、镜头感很强。文字上洋洋洒洒,情感上平平淡淡,但却令人回味无穷。比如在《回家——黄永玉·浪荡汉子》中,“在中国美术界,有这样一个面孔,他有着率真的表情,他有着坦荡的个性。他好吸烟,雪茄、烟斗几乎从不离手。他爱养狗,因为狗的忠诚尤胜于人。他不仅精通木刻和绘画,还擅长诗歌和散文。有人说他是画坛鬼才,他称自己是湘西刁民。”只五句话,看似随性,却生动地刻画出了黄永玉的形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3 镜头语言的多元化

《回家》的跟拍镜头主要采取抓拍模式,力求真实、无做作,可能不会刻意关注镜头语言的规范原则。但是在《回家》的非跟拍镜头中,编导和摄像都会设计和选拍一些有涵义的空镜头、留白、虚实变化和特殊光影表达等镜头语言。大海边的喷薄日出、戈壁里的荒寂飞砂;房檐下的悠悠鸟巢、屋顶上的袅袅炊烟;树叶间的斑驳光影、文字中的虚实渐变……这些都是摄制组苦守的艰辛,智慧的结晶。它们如同熠熠星光,散落在每期节目的不经意间,闪烁着醉人的光彩,传递着无法言喻的情感体验。

在《回家》的一期节目中,一个镜头给人以深刻印象,就是:两把空的小竹椅斜对地放置于投射进屋中的阳光里。这个镜头中包含了椅上的空白留位、光线的明暗交叠、竹椅的虚实变换的语汇。镜头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再造了解说中已消失的故事场景,又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变化,时间的更迭。

4 剪辑的转接设计与节奏把握

在《回家》节目中,主要的剪辑手法只限于切、接以及简单的淡出淡入,不用花哨的剪辑来喧宾夺主。但是,这不代表节目没有创新。因为《回家》节目的剪辑转接(转场)都会有相应的设计,比如说相似体转场、声音转场、变色转接等。同时,节目还会注重节奏感的把握,从而使整体与细节达到和谐统一。

比如,在《回家——邬君梅·美丽依旧》中,变色转接的运用就令人印象深刻。邬君梅与曾为著名演员的母亲朱曼芳一起坐在车内看向窗外,动作虽然相同,但是通过变色剪辑,使母女看到的同一条街景,却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转接最自然、最直接地呈现出两代人关于表演理念和方式、关于人生和情感的碰撞,以及时移世易的时代变迁。

5 配乐、音效的立体配合

成熟的影视作品从来都是视听双效的产物。因此,《回家》当然也会注意听觉上的刺激与配合。在制作每一期《回家》节目,编导都会认真进行配乐的选择和音效的使用。根据解说中不同的人物身份、不同的故事体验、不同的时代特征等因素,选择和铺贴适合当期节目的主题音乐和分段音乐,或激情、或深沉、或古典、或现代,从而使情绪得以助推,情感得以抒发。而且,编导还会在故事讲述的某个时间点或某个场景加入一些音效,使细节得到提升,片子会立刻变得生动而立体。

6 片尾曲的情感延续

每期《回家》节目都会出现一首同名歌曲MV作为结尾,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型节目的另一个标志。《回家》这首片尾曲曲调婉转、词意平实,但意蕴悠远。《回家》根据每一位嘉宾做独属于他们的结尾。简单而干净的画面,是对当期人物的回顾。在极富画面感的柔柔声线中,回味他(她)的家国故事,延续他(她)的情感体验。

“回家,破了洞的睡衣里面,让心有段自由的旅程;回家,卸了妆的面孔背后,是我梦中细细的鼾声”(《回家》歌词),在最后道出了关于家的真谛,鼓起了人们回家的勇气。

《回家》现在已经拍摄并播出了六百余期节目。从文学、艺术、戏曲、戏剧到影视、经济、体育、历史,看得出《回家》涉猎层面之广;从巴金、茅盾、老舍、曹禺、梁思成到余光中、黎莉莉、季羡林、连战、莫言,看得出《回家》嘉宾地位之重。观众跟随着每一期《回家》节目,投射进中国文化长河之中,勾连每一位文化大家、艺术大师、社会精英,在十字坐标轴上,横向标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脉络,纵向填充了炎黄子孙风骨精神的机理。

《回家》就像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机,穿梭于每个人的过往岁月里,找寻那或深刻、或辉煌、或温暖、或忧伤、或无奈、或欢愉的曾经。记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回家让我们迷途知返。

作者简介:姜蕾(1981-),女,大学本科,助理编辑。

(上接第110页)

国……虽然在影片中李安为人们展现了如此反叛的女性形象,但不难发现,这些反叛的女性并没有呈现出对父权完全的不屑一顾而是不断地调整自我,在反抗中也不断地修改着自己的观念。这些似乎在表明中国女性的女性意识虽已觉醒,但其仍需要继续向前发展。

3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意义

“女人如果不是男人的奴隶,至少始终是他的附庸;两性从来没有平分过世界;今日任然如此,虽然女人的状况正在改变,但仍是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地位。几乎在任何国家里,女人的合法地位与男人不一样,男人往往让女人处于不利地位。 [2]”李安想要在他的电影里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一事实,但当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男权并没有想象的拥有那么大的阻力,而一些阻力甚至是障碍的产生都是由于女性自身斗争的不彻底性和软弱。

李安的电影都在探讨人性,而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论美丑都是本性的流露,让人不免为之动容,让人理解甚至认同。《喜宴》中的高母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这一事实时,虽然心痛但也默默地接受,看似与她在影片中传统女性的形象有所差异,但实际上仍是受到从父从夫从子传统思想的制约。而葳葳作为传统女性对伟同与赛门的同性关系也表示认同,但她却与高母截然不同,她是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基础上的认同。《推手》中的外国儿媳玛莎也对公公从不满到接受认同,不只是女性又一次向男权的妥协还是女性的社会属性发挥了作用。

李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象征,她们是生活表现中的一类符号一种代码,也许她们是进步的也许是倒退的,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但不管怎样她们都是生活中的奋斗者,不管事实是否符合当时的文化环境,也不管她们选择接受的出发点是什么,但她们是从本性出发。正是这种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形态向观众展现了李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不同。这种“包容性”仿佛体现在“父亲三部曲”中的每个女性的身上,她们也许反叛也许独立,但最终都有所改变,这种极具弹性的女性形象是李安电影所具有特色。

虽然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是以男性为主的文化背景下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而正是在其电影中可以发现了父权社会生活下的女性意识在逐步的觉醒,也许她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电影的张力,使之更具有艺术效果,使人们对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抱有更大的期望。

猜你喜欢

李安回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谁远谁近?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