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技术驱动下的新闻教育

2015-02-26

新闻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微信改革发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海 200433)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掀起了一股媒体融合研究的热潮。如果说此前对于媒体融合的研究是理论层面的、框架性的,那么,学术界对这次政府主导型的媒体融合给予的关注将更多是实践层面的、具体的。

当下的媒体融合将对新闻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新闻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呢?相信会有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梳理三十年来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历程,探索技术传播和新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媒体融合技术、智能穿戴技术影响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和发展等问题。

一、技术传播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技术的巨大变革,电视节目从录播、直播到现在的网播,报纸杂志从黑白、彩印到现在的数字出版。这些技术变革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速度日益加快,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对外交流,我们对于传播新技术、新手段的了解不多,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上也明显落后于国外。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广播、电话、电视机等设备,但是普及程度和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技术传播的过程较为缓慢,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较弱。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技术传播的障碍基本消除,技术一诞生就会通过学界的介绍或业界的应用传播到国内,国内的发展基本和国外同步。至少在传播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和国外的通讯社、电视台、报刊不分上下、旗鼓相当。

对于这些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技术,我们没法进行一一的梳理。但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对于这些技术的讨论普遍早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一般说来,对于技术的讨论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诞生伊始,关注技术发展的传媒学者一般都会对这些技术进行探讨;第二阶段、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新闻从业者意识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和研究。也就是说,技术发展基本是从学界到业界两个阶段。

学界和业界对于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数码摄影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先是技术诞生之初学界对于技术的介绍,接着是业界使用数码摄影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进行普及。最后,数码摄影技术广泛使用在新闻出版单位,成为新闻出版行业的“标配”。

三十年前,中国仅仅是传播技术的输入国,基本不具备技术输出的能力。当时的技术对于我国新闻产品的影响较小,新闻产品的生产仍在少数主流媒体的掌控中。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基于网络技术之上的各种传播力量日益壮大,产生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西方发达国家也拥有类似于微博、微信等的社交软件,但在技术同步的当今社会很难界定谁的技术影响谁,谁吸收了谁的技术。可以这么说,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产品是技术的体现。影响新闻传播发展的技术一般体现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消费新闻产品的过程,其实也是传播技术、普及技术的过程。比如,微信刚诞生,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怎么扫一扫,怎么加关注,怎么分享朋友圈。最先使用微信的人群主要是IT人士,他们较早获悉微信的强大功能,并且愿意向身边的人介绍和分享,加上微信的强势营销,微信从IT人士迅速转向普通民众,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普及到中年人、老年人甚至还有青少年。这些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宣传和推广微信。可以这么说,产品的传播推动了技术的普及。

三十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新闻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梳理技术传播路径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新闻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二、新闻教育的改革

一般说来,新闻教育分为两个层面: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我国,学历教育又分为中专层面、大专层面、本科层面、研究生层面以及博士生层面。而职业教育的跨度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研讨讲座等。除了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外,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等等,都属于新闻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1.2.6.1 DNA提取 采取磁珠法利用致善Lab-Aid 820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抽提目标外周血、羊水gDNA。通过Nanodrop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将提取完的gDNA进行纯度和浓度检测,保证其A260/A280在1.8~2.0之间且总量达到单次建库量5 μg。

对于新闻教育的讨论,一定是在广义的范畴进行,而不应局限于学历教育或者职业教育。之前我们对于新闻教育的研究,要么只从学历教育出发,要么只谈职业教育,经常是顾此失彼。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局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可能更加接近事实本身。

2014年,“峰菲复合”的报道让我们陷入反思:据新浪娱乐的统计,“峰菲复合”消息爆出后,10小时就有4.3亿人次参与了这场八卦狂欢。面对这样的狂欢,我们都在想:我们的媒体怎么了,我们的记者怎么了?我们的新闻教育怎么了?

过去三十年,新闻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专业在高等院校里普遍开花,绝大多数文科院校都设立了新闻传播专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新闻教育也出现不少问题。学术界对新闻教育进行过多方面、各角度的研究,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如何调整、如何改革等问题。

那么,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呢?是技术变革的需要,或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首先,新闻教育的改革是新闻技术变革的需要。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要求采编队伍适应这些变化,同时也给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比如,电视节目从录播到直播,报纸出版从黑白到彩印,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么从采编人员中提升,要么从高等院校里培养。

其次,新闻教育的改革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广告节目、娱乐节目以及电视剧都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由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来承担。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技能更加全面的新闻人才,因此也需要新闻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

尽管以上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但是我个人认为,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来自于新闻传播技术的变革。说到底,新闻事业、新闻学科的发展是技术推动的,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技术的变革,就不会有新闻事业、新闻学科的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是技术依赖,也不是技术至上,更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据了解,上海一高职高专院校在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开设了《手机报》课程,尽管高职高专院校以技能为导向,但是不能出现一门技术就要开设一门课程,否则会浪费学生课时、挑战教学大纲。

技术驱动不是技术依赖。技术驱动的新闻教育改革和技术依赖的新闻教育改革存在区别。我们不否认高职高专所做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尝试,毕竟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异化成为技术的工具,否则培养出来的传媒从业者只能沦为“传媒技工”、“传媒民工”。

技术驱动下的新闻教育改革,首先是能够及时关注传媒领域的技术变革,其次是根据这些技术变化做出调整,第三是要考虑到技术及技术以外的其它因素,第四是不能完全被技术支配、主导和指挥。

总之,我们所说的技术驱动下的新闻教育改革,要综合考虑技术变革、新闻事业、学科发展等因素,要和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相吻合,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三、思考和展望

每一次技术的变革,我们都在讨论技术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而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更加关心技术对于信息传播、社会交往的影响,比如互联网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实际上,这些影响也会传导到新闻教育领域。2000年以来,我们对于新闻教育的讨论无法回避互联网技术、全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智能穿戴技术以及媒体融合的问题。

每一次技术的变革,新闻教育都要做出一些调整。我们不断反思新闻教育的改革,反思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是否适应技术变革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解释世界的变化,但总是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节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节奏。那么,这样的讨论是否有意义呢?如果有一天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新闻教育如何做出调整和改革呢?2015年两会期间,已经有记者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现场采访和拍摄。

重技能,还是重理论,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改革中最难处理的关系。技能课多,理论课就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也召来不少批评,有人认为,大学失去了意义,成为技工学校!但是,如果讲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操作技能课较少,连学生都觉得自己无一技之长,怎么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呢?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把技能课和理论课对立起来。尽管四年教学大纲中的课时总数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传授技术中讲授理论,在讲授理论中传授技术,从而培养出来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新闻采编人才。

其次,大学教育可以借鉴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以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在保持大学精神的同时,侧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最后,技能课程也好,理论课程也罢,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新闻理想的灵魂,是新闻教育的核心,是新闻从业人员不同于其它人员的职业素养。不管新闻教育如何改革,培养学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一点不能动摇。

技术驱动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一定要是以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培养为主,大学新闻教育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板块,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适应技术发展和新闻事业的需要。

作为新闻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新闻技术的发展,熟悉新媒体领域的最新技术,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理论结合实践,在传授技术中讲授理论,在讲授理论中传授技术,从而适应学科发展和高校转型的需要。

[1]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1):29-34.

[2]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28-137.

[3]宋万林.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目标的转型[J].青年记者.2015(2):81-82.

猜你喜欢

微信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微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