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记者要有一颗爱民之心

2015-02-26侯玉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民民生群众

摘 要: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出现时间较短的新闻形式,却以其贴近生活聚焦民众的特点赢得了普遍的关注,并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不仅各大报纸、网络上的民生新闻成篇累牍,在电视媒体中,民生新闻已经以专栏的形式发展多年,几乎各大卫视都有民生新闻的栏目。作为一个如此热门,受到广大百姓关注的新闻形式,其竞争也是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民生记者作为民生新闻的挖掘者和报道者,本文就其应持以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态度开展讨论。

记者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上,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而民生记者更是以其贴近民众生活,聚焦百姓热点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民生新闻近几年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有异化的趋势,这不禁令人忧心。作为一位民生新闻记者,是否应对这一结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今后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上,民生记者又该怎样前行?

1 民生记者在民生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1.1 民生新闻出现异化

民生新闻本应该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但是由于有些民生记者的理解偏差或故意曲解,从而造成了民生新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贴近生活变为了内容琐碎,格调低下。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分管新闻的副部长、现浙江日报社社长高海浩称:“有些民生新闻的内容是‘一地鸡毛’,全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等毫无新闻价值的琐碎小事,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那些停水停电、噪声扰民、质量投诉甚至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等问题,视野狭窄” [3]。有的民生栏目为了博得观众关注经常报道一些展示虚假的丑恶现象,一些奇闻异事,一些类似于血腥暴力、作奸犯科的恶趣味内容。例如为求新闻题材,某电视台记者跟拍一位丈夫有外遇的妻子去找第三者算账的全过程。还有报道所谓的亲生母亲虐儿致残的谜团。这些报道形式直接降低了新闻的格调。这些充满着负面作用的事件,天天出现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导致新闻本来应有的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都得不到实现,反而给群众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类似的民生新闻,似乎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无聊透顶、品流低下的事情,导致群众的整个世界观都出现了错误。

1.2 过分注重事件本身,却没有一个新闻人的思考和引导

由于新闻行业的激烈竞争,许多民生记者进入了拼速度、拼时效性的怪圈,对所拿到的新闻题材只有事件的叙述,却没有自身的思考,只展示现象却没有深入事情的本质,整个报道缺乏灵魂。导致民生新闻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例如一则报道说某大学一贫困生每天靠吃别人扔掉的馒头为生,每天伙食费仅5角钱。事件呈现出来了就完了,报道这条新闻的记者没有一个记者应有的思考,整个材料完全是纯天然的,只有现象,没有思考,新闻的切入点在哪里?想要通过这件事怎样引导群众?让人摸不着头脑。

1.3 民生新闻进入了娱乐化的怪圈

民生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激烈的新闻竞争下,民生记者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出现偏差。民生新闻成为媒体谋求经济效益的载体。原本应“以民为本”的报道,为了在竞争中创造收视率,提高收视率,于是采取了以吸引眼球,力求让观众耳目一新为目标的报道。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电视民生节目中。表现形式多为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使用一些娱乐节目夸张的制作手段和戏剧性的悬念、煽情的表达方式等。例如某电视台《守望都市》节目,曾经在一次有关居民楼漏水的批评性报道中加配音乐,形似演情景剧。还有某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用方言来报道新闻,削弱了新闻的严肃性,加入了喜剧效果,颇受争议。

2 民生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2.1 有一颗爱心,有一种情怀

“民生”一词在《左传》中就已出现,可是对于民生的理解,民生记者却不见得都有领悟 [4]。《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5]。“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6]”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应该是通过关注群众日常生活,来了解群众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认识到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运用新闻传播的手段让各个阶层的人,对他人或自身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有一个真实的、多方面的了解,对生存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有广泛的关注。引导群众对生活关心,引导群众热爱生活,为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正确的帮助。这些都对民生记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民生记者要有一颗爱民之心。有爱心的民生记者才会关注到有价值的民生新闻,才会不拘泥与鸡毛蒜皮、邻里琐事,才不会剑走偏锋,沦为恶趣味的散播者,沦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口中的那些专门揭丑的“扒粪者” [7]。记者的爱心会指导他真正理解民生新闻的精神——“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有爱心的记者才会有一种人文情怀,才能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问题。以上文中提到的贫困大学生靠每天吃别人扔掉的馒头为生,每天伙食费仅5角钱这件民生报道为例。该记者只报道了这件事,却没有在这件报道中体现出一位民生记者应有的爱心和情怀。对这件报道处理不当,他只是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奇人异文来报道,从这则报道中群众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悲惨的大学生,过着人们完全想象不到的生活。群众只能对这件事表示诧异,认为这个大学生很可怜,或许还会认为怎么学校、政府都不管这件事,产生很多无端的猜想和负面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爱心有情怀的民生记者,对于这则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爱心会让他深入了解这位贫困大学生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过着这样的生活?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四肢健全的大学生找不到方法付出劳动来换得生活的保障?还有没有这样的大学生呢?社会、政府、学校应该怎么帮助他或他们呢?他自己又应该怎么使自己自强不息呢?这绝非一则可以当作娱乐来处理的新闻。

另一个例子,在武汉的民生新闻中,有一期针对“武汉市公交车票降价”对路人进行随机采访的节目。采访首先报道了武汉市公交降价这一好消息,之后问了一些市民的看法,最后介绍了政府此项举措的资金投入。这条新闻中规中矩,但其实是可以有亮点的。在记者对一位老人进行采访的时候,老人告诉记者,在公交车票价没有下调的时候,为了省钱,自己通常以步行代替坐公交,往往要走上好几站路,如果车票能降到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自己也会考虑坐公交出行。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每天省几块钱,累计下来也会是一笔不少的财富,在武汉许多生活不怎么富裕的老人,或家庭困难的人群,或来城市打工的人群看来,这样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是必要的。如果这位民生记者能从老人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百姓的疾苦,那么这段采访就不会轻易带过,只要再挖一挖,就会成为亮点。比如老人心目中可以承受的票价在一个怎样的范围,下降后的票价是否在老人的承受范围之内等。

2.2 有一颗爱民之心,不被收视率羁绊,有独立的思考

民生新闻出现的诸多异化其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经济效益。在这个市场化的时代,企业都在追求经济效益,但是新闻媒体、媒体人应是不同的,至少作为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新闻精神的民生新闻媒体和民生记者应是不同的。

如果以一种媚俗的姿态报道民生新闻,必定是没有注入爱民之心的。民生新闻进入娱乐化怪圈,出现异化危机,内容低俗或流于形式,缺乏新闻人的独立判断等令人堪忧的现状,都源于民生记者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缺乏思考的品格缺陷。商业利益、个人利益充斥着他们的心,一种浮躁的飓风席卷着他们,使他们无法静下来独立思考。

民生记者要明白:新闻除了传播作用,还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所以在面对这许许多多利益诱惑的时候,不能忘记民众的疾苦,要保持一颗爱民之心,抵挡诱惑做一名真正的民生记者。2004年“第二届中国记者十大风云人物”,他们全部都是优秀的民生记者。他们都拥有一颗爱民之心,以民生关怀为己任,他们将新闻视角和关注点投向普通百姓、农民工、流浪儿和残疾人,投向与百姓相关的社会问题。假奶粉事件、西安体彩、花边假币、衡阳大火这些都是他们所发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贴近民生,经过他们的报道,这些问题得到关注得到解决,使百姓从中获益,政府也对这类问题的出现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位民生记者应做的事。“关注民生,以民为本[8]”这短短八个字,需要民生记者用心去实践。吉林电视台记者程光说过这样一句话,“电视台是水,群众是泥,而我是沙子,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混凝土”。若只在意电视台的利益,那么就做不好民生记者,只有以电视台为载体,融入群众,用爱民之心去判断新闻价值,给民众最好的引导,才是民生记者应做之事。

2.3 有一颗爱民之心,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

民生问题不是城镇居民的专属问题,它也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存在于农民身上。农村和农民应该也在民生问题中拥有话语权。释迦牟尼说“爱是无差别,无国界的” [9],但是对于一个民生记者,一颗爱民之心会让他忘掉自身的狭隘,关注广大的社会生活,2004年农民工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远不指一个农民工问题,农村人进城后也没有全都成为农民工,农村的生活状态应该也有甜酸苦辣。这些都需要民生记者本着一颗爱民之心去一一挖掘,使农村和农民成为民生新闻题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结束语

对于民生记者而言,新奇的报道方式,引人入胜的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煽情的表达方式,各式各样的背景音乐,那些都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手段而已,真正能获得普遍大众认可的,是用一颗爱民之心做出的反映群众实际生活,不虚假、不媚俗的使民众获益的民生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者,社会舆论的领袖人物之一的民生记者,应更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爱民之心为精神助力,努力拼搏,挖掘出更多更具价值,更能使民众获益的民生新闻。力挽狂澜,改变民生新闻异化的现状,做一个文明社会的推进者。

猜你喜欢

爱民民生群众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