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2015-02-26曾彤
摘 要:羊年随着“抢红包”的加入,使得人们的羊年春节热闹无比,也更加看出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虽然如此,广播作为媒体界的前辈,却在广播民生新闻方面受到了越多越多人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收听习惯、媒体生态的剧烈变化,广播民生新闻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在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如何发展进行分析和有效的思考,也便于以后民生新闻节目会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在如今媒体竞争如此白热化的今天,广播民生新闻想“一枝独秀”,就要对制作新闻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修正环节中与时代相偏颇的地方,才能在广播新闻中突出重围。民生新闻需要遵循“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原则,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如今的广播民生节目的新闻生态,分析当下的问题,从选题、策划、评论、反馈多个角度进行创新,使广播民生新闻更出彩。
1 广播民生新闻出现的问题
民生新闻,通俗一点说,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民生、民情、民心、民意、民风、民俗、民权等方面。2002以来随着《南京零距离》等一批民生新闻栏目的异军突起,民生新闻开始受到青睐。各个广播频率都开始效仿,开办类似的民生新闻类节目。这类民生新闻关注点都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民生小事上。在广播民生新闻刚刚兴起的时候,广受百姓的欢迎。本台也开办了《百姓热线》《老白谈天》《社区直通车》等。但由于竞争的加剧,民生新闻中低俗、媚俗的情况时有发生;哗众取丑、夸张失实的报道不绝于耳;甚至编造假新闻欺骗听众,给新闻媒体带来严重伤害。
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仍存在选题上追求小民生,采访中缺乏应变,报道上生硬、乏味、枯燥、呆板,评论缺乏厚度,舆论监督定位偏离“主干道”。
2 选题策划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
当今,媒体行业高速发展,大量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题材重复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百姓关注民生新闻的一大烦心事,导致新闻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大。怎么做才能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呢——选题策划。记者采访和报道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策划。要从平民的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为百姓服务,替百姓担忧,帮助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为主要关注点。选材上也应该从“小民生”转向“大民生”,以百姓的“人、事、情”为主要报道题材。聚焦百姓身边的这些“小事”,反映“国计民生”的大事。使民生新闻的内容更有高度、深度、广度。而记者在报道手法上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如丽水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青田县“黑车”自由行,乘客权益受损》的体验调查。从打到“黑车”的方便,看到了“黑车”躲避监管的手段,与“黑车”司机的交流,了解了“黑车”存在的空间,随机采访乘客明知不安全还是会无奈选择的理由。通过记者的体验记录,调查分析,让乘客对“黑车”的危害和自己权益的保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使得相关部门在解决问题上有了充足的证据和整治的决心。
3 加大新闻厚度及反馈
加大新闻厚度就是指要适当地增加评论。这其实就是说广播民生新闻的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报道的新闻将事件的中心思想来一次升华,既可以体现民生新闻教育人的意义,又可以体现广播民生新闻的思想厚度,使其成为一个有深度的报道。比如丽水台2014年12月5日播出的《物管中心作为管理机构,公正中立才是应有的立场》,小区业主反映物业费不经过业主的审核和公示,再以小区内乱停车现象得不到彻底整治为由,公开拒绝缴费,而物业公司则只以短信通知业主,将不缴费的公职人员名单抄送至纪委。两者缺乏沟通,集聚成收缴矛盾的问题。记者通过入户走访,把业主的呼声列成几条,再对物业公司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召集物管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一改以前把民生问题直接反映给相关部门,然后由部门提供书面的回复反馈给百姓的简单模式,使民生问题的反馈更直接和可信。同时在播出环节增加主持人的评论观点,加大了新闻厚度。
4 将监督性与服务性融为一体
广播民生新闻栏目既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成为一档服务性节目,也要成为老百姓的“守护者”,通过广播一些群众投诉的新闻起到对政府及企业的舆论监督作用。把监督性与服务性融为一体,更好地广播民生新闻。
2014年4月21日,庆元市民李先生打进百姓热线反映:上周末他带几个外地朋友想参观一下庆元廊桥博物馆和香菇博物馆,香菇博物馆正常开馆,可是廊桥博物馆的门口挂了块“周六、周日不开门”的牌子,他见门没锁,就想进去参观,却被工作人员不客气地拒之门外。为什么双休日两家博物馆不调整闭馆时间,同时向市民开放,随后,记者向廊桥博物馆作了解,问清楚了当时的情况,也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使事情真相也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5 结语
广播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如果要想“冲出重围”,就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目前所遇到的问题。